端午节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中秋并成为四大传统节日。
众所周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屈原活动其实,端午节的历史非常悠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几千年来,端午节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日民俗,许多风俗习惯延续至今。
因此,不同地区对端午节的叫法也各不相同,按照风俗习惯大概有二十多种,端午节可称得上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同一个节日叫法最多的节日了。
在端午节的众多起源中,道教的祭“地腊”,被认为是端午习俗的一大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三元五腊”,对于三元节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五腊恐怕就不太了解了。
说起来,这“三元五腊”和道教颇有渊源。
道教三元腊,古称“蜡”,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秦汉之后,祭祖和祭百神的蜡礼合而为一,腊为岁终祭众神之名。
腊祭原为农历十二月,此月在民间称为腊月。
南朝时,将腊日定于十二月八日;后来道教在《赤松子章历》卷二将其含义扩大,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这五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
《道书》中记载:“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 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几千年来,许多朝代将道教奉为国教。
因此,很多民间传统习俗都受到道教文化影响,地腊也不例外。
地腊节的主要宗旨是祭祀祖先。
追根溯源,是中国上古时期原始崇拜中的神鬼崇拜,随着时代变迁,地腊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
明代叶宪祖在《碧莲绣符》一诗中有“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
”一句,明代夏完淳在《端午赋》中也有“地腊谁传,方舟不渡。
”之句。
由此可见地腊节在古代民间流传广泛。
民间习俗,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