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和民代召开记者会批评蔡当局为台湾高教贴标签 践踏学术自由在“保防法”引发轩然大波后,一群“英派”民代仍不屈不挠要求法务部门提出“反渗透法”代替,以确保台湾安全。
其中,绿营民代陈明文并主张,“反渗透法”应该将“假新闻”纳入规范,以免社会恐慌并影响当局施政。
从这个发展看,蔡英文对于台湾安全和保防的焦虑似已难以遏抑,未来无论这个条例叫什么名称,当局想要加强控制的企图已一览无遗。
“保防法”草案的提出,是蔡英文任命蔡清祥出任调查局长时的授命;而“反渗透法”立法的提议,则是“英派”民代发起的政治补强。
两者之间的脉络,一则显示了“执政者”的保防焦虑,二则反映了蔡当局的社会控制欲望。
至于这其间是保防焦虑较大,或社会控制欲望更强,或者只是借着保防为由来掩饰控制的欲望,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为什么是由“英派”民代提议以“反渗透法”取代“保防法”?其间曲折,耐人寻味。
第一,“英派”民代支持蔡英文加强安全保防,除立论可待商榷,倒也可理解。
但在“保防法”引发“人二复辟”争议后,党内其他派系都对此持保留态度,连党团总召柯建铭对“反渗透法”都刻意保持距离,声称党团没有讨论过;却只见英派民代攘臂争先,不免令人侧目。
第二,此举也引发民进党“英派”与“新系”内斗之说。
原因是,调查局草拟的“保防法”草案跳过法务部门直送行政机构,遭到否决,英派人马认为法务部门护航不力。
现在英派要求法务部门研拟“反渗透法”,被新系认为是冲着新系法务部门负责人邱太三而来,要他为蔡当局挡子弹;于是,两派人马私下放话不断。
第三,保防反渗透的立法问题,也涉及民进党不同派系对民主自由及人权限制的理念差距。
对曾历经威权年代抗争的民进党人而言,安全保防固然重要,但若要对民众的言论或人身自由权强加限制,仍得审慎行事。
然而,“英派”民代不知是因护主心切,或对民主自由的认识不足,动辄提出极不妥当的威权论调,让人难以苟同。
包括陈明文要求管制“假新闻”,说得咬牙切齿,却又提不出合理手段,甚至罔顾言论自由精神,难怪其他民代避之唯恐不及。
事实上,无论是“保防法”或“反渗透法”,其目的就是要防止机密遭窃,避免外部渗透而主张严加管制。
绿营民代庄瑞雄引述安全部门的统计说,约有五千名“共谍”潜伏在台湾,尤其行政部门保防较弱,极可能受到渗透,因此必须加强管理。
表面上看,此一说法言之成理;但事实上,难道不另立新“法”,台湾现在的条例即不足以对付“共谍”?答案显非如此。
简言之,如果觉得五千“共谍”潜伏威胁太大,请当局依法逮捕。
若觉得法律仍有不足,我们建议当局就既有条例修改补强,而不是另订新条例去管制人民。
何况,检视上述条例历年修改的痕迹,都是不断走向追求人权及自由的保障,并减少当局的侵权扩权。
如今,英派民代想要反其道而行,大步退回从前,这万万不可!本文原载于台湾《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