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塔那那利佛9月1日电(记者凌馨)世界第四大岛在哪里?或许这个问题多数人答不上来。
位于西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正是仅次于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和加里曼丹岛的世界第四大岛,也是非洲第一大岛。
其南北跨度约1500公里,拥有蔚蓝海岸、热带雨林、石林、草原等自然景观,以及狐猴、变色龙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其中许多物种乃岛上独有。
岛上文化独具一格,与非洲大陆差异颇多,号称世界“第八大洲”。
这片神奇美丽之地,不仅是“动植物天堂”,而且文化多元并包,超四分之一居民是黄种人。
不过,因种种因素限制,过去较少见国际游客踏足。
近年来,该国积极发展旅游业,希望以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走上脱贫致富的快速路。
这是2022年12月10日,游客在马达加斯加伊萨卢国家公园游览(手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凌馨摄)异彩纷呈的动植物王国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面积59.2万平方公里,曾是非洲古大陆的一部分。
在与非洲大陆分离后,岛上一些古老的动植物种群仍在繁衍进化,而它们在非洲大陆的同类却逐渐消失了。
因此,马达加斯加动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和唯一性在全球都属罕见。
这是2023年11月26日在马达加斯加安达西贝私人保护区拍摄的环尾狐猴。
目前科学家已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100多种狐猴。
大部分狐猴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中。
(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马达加斯加没有大型野生动物,而是小动物的天堂。
狐猴、变色龙、猴面包树可能算得上岛上最有名的三个物种。
狐猴数量达上百种,全部为岛内独有。
知名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中的朱利安国王就是环尾狐猴。
此外,还有会侧身跳跃行走的维氏冕狐猴,俗称“跳舞狐猴”,以及和大熊猫一样喜欢吃竹子的竹狐猴等等。
这是2023年11月27日在马达加斯加马罗泽沃村蝴蝶谷拍摄的变色龙。
马达加斯加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世界上有150种左右变色龙,其中约一半分布在马达加斯加。
(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马达加斯加的变色龙、蛙类和鸟类的色彩丰富、种类繁多。
岛上有逾千种兰花,包括许多珍稀品种。
猴面包树是岛上最著名的树种。
这一古老树种树冠巨大,远观像是根部朝上、向着地面生长般奇异。
如今,世界上只有马达加斯加还保存有成片猴面包树林。
全球现存的八种猴面包树在这里都能见到,并以造型奇特出名。
在西海岸穆龙达瓦市郊,几十株高大挺拔的猴面包树形成大道景观,令人啧啧称奇。
2023年11月25日,在马达加斯加穆龙达瓦猴面包树大道,来自瑞士、法国等国的热气球旅行爱好者于日出时分乘坐热气球升空。
(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在马达加斯加延绵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上,保留着亿万年前的原始地貌和纯净海滩,还有美丽的珊瑚礁、古老的海龟和绝佳的海钓、观鲸地点。
岛的西部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林,壮观险峻,其中大片区域至今无人涉足。
文化多元并包的“第八大洲”马达加斯加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少有的亚太文明与非洲文明相遇、融合之地。
岛上居民由漂洋过海而来、说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和来自东非大陆、说班图语族语言的人融合而来,形成十多个民族。
马达加斯加全国人口约3000万,其中属于黄种人的伊麦利那人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此外,还有印度裔、巴基斯坦裔和华裔在此定居。
所以,在这个非洲大岛上,常能看到亚裔面孔。
伊麦利那人的祖先在中部高原定居,精耕细作,种植水稻,曾建成岛上粮食产量最高、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于19世纪初统一全岛,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
1896年,马达加斯加岛沦为法国殖民地。
1960年,马达加斯加重获独立。
马达加斯加语正是以伊麦利那语为核心形成的,是岛上的通用语言。
与这一语言关系最近的语言分布在今天加里曼丹岛南部巴里托河流域。
可以遥想当年,伊麦利那人的祖先从位于东南亚的世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岛一带,乘船驶向六七千公里外的马达加斯加。
经过上千年的人口流动和语言、文化交融,如今的马达加斯加人保有一些不同于非洲大陆的习俗。
例如,马达加斯加人餐餐吃大米。
2007年,袁隆平院士的团队来到这里,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帮助该国成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以及第一个实现杂交水稻全产业链发展的非洲国家。
2024年5月8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当地农民在杂交水稻高产示范田收割水稻。
2019年5月,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揭牌。
在中国专家帮助下,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平均产量是非洲当地品种的2到3倍,成为当地摆脱贫困、走向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工具之一。
(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马达加斯加人崇拜和尊重牛,认为它是勤劳和财富的标志。
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牛,用它耕田、拉货。
牛也是婚丧仪式上宴客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