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驼绒似乎是“小众产品”,但是事实上,骆驼绒制品蓬松性和保暖性突出,甚至其保暖性可与鹅绒媲美。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宫廷就把驼绒作为上等的保暖材料做被、褥使用。
清朝康熙皇帝的龙袍和床上用品就是用驼绒做内絮的。
随着现在纺织加工技术的进步,除了做内絮材料以外,骆驼绒在现代纺织工业中也用来制作精加工产品,如驼绒大衣、针织衫等。
骆驼绒纤维跟我们常见的动物毛纤维有什么不同?骆驼绒纤维有哪些重要的品质指标?相关的标准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本刊采访了毛绒行业资深专家、内蒙古纤维检验局总工程师田文亮。
《中国纤检》:我国的骆驼绒生产情况以及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情况?田文亮: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世界1800万峰,其中单峰驼1600万峰,双峰驼200万峰,中国拥有三大骆驼品种,即阿拉善双峰驼、新疆双峰驼和苏尼特双峰驼。
2016年30.9万峰,其中内蒙古15.5万峰、新疆14万峰、甘肃省和青海省共1.4万峰,每年约产骆驼原绒1100吨。
我国骆驼绒主要用于加工成无毛绒出口和原绒出口。
我国骆驼绒的外贸年出口量(净绒)约500吨,约占世界骆驼绒贸易量(5000吨)的10%。
我国人民对骆驼绒传统的用途是用于絮制衣、裤、被褥等,随着毛纺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骆驼绒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可纺成品质良好的高级呢绒、毛毯和其他各种针织品;和细羊毛及其他人造纤维混纺,能织成高档精纺织品,因此,养驼业也由原来以役用为主逐步发展为以绒用为主兼顾肉役乳等多种用途的方向。
《中国纤检》:能否简单介绍下骆驼绒纤维的性能? 田文亮:骆驼绒属特种动物毛纤维,具有不易毡缩、表面光滑、手感柔软、蓬松、保暖性能好等特性。
骆驼绒主要考核指标有细度、长度、白度和含绒率,骆驼身上毛绒纤维的细度范围在10µm ~105µm,其中40µm及以下的纤维称作骆驼绒,平均含绒率为73.96%。
骆驼绒的长度,活体检测肩部手扯长度54.7mm、体侧手扯长度53.2mm、手排长度61.7 mm。
骆驼绒纤维的白度按天然颜色依次为白色(22.91)、银灰(9.86)、杏黄(8.22)、棕红(6.88)、褐色(3.20)、黑色(2.16)。
《中国纤检》:与其他的动物纤维相比,骆驼绒纤维有哪些不同?田文亮:与其他的动物纤维相比,骆驼绒纤维的形态结构不匀性大,即:对同一根纤维来说,根部细而尖部粗,这种结构带来的骆驼绒纤维的优势是:蓬松性好因此制品的保暖性好。
此外骆驼绒纤维不易粘结。
不足之处:由于骆驼绒纤维的鳞片薄而少,鳞片开张角小,纺纱时纤维之间的抱合差,从而导致所加工的纺织品缩绒性差,服装制品穿着一段时间后容易变形。
《中国纤检》:我国骆驼绒标准的制定情况?国际上有无相关的标准?田文亮:我国骆驼绒标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收购规格阶段:1963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颁布了《畜产品收购规格》,在这个收购规格中,骆驼原绒以目测含绒率和长度作为主要评定依据,把骆驼绒分为三个路别,即头路、二路、三路。
该规格一直沿用到1989年。
第二阶段为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阶段:1982年由阿拉善盟驼绒分梳厂出台了企业标准蒙QBT020—82《分梳驼绒》;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颁布了地方标准蒙DB—85《无毛驼绒品质技术标准》。
第三阶段为国家标准阶段:1988年5月由中国纤维检验局在丹东组织召开的标准审定会上通过了《骆驼原绒》国家标准送审稿,1989年该标准正式颁布,标准代号为GB/T 13831—1989。
该标准于2008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修改版为GB/T 21977—2008《骆驼绒》。
当前,我国骆驼绒出口品质检测一般依据国家标准《骆驼绒》GB/T21977—2008。
国际上没有骆驼绒相关标准。
《中国纤检》:GB/T 21977— 2008《骆驼绒》已经实施了10年,您认为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田文亮:现行骆驼绒国家标准已实施10年,按照国际惯例,已到修订周期,根据骆驼绒产业发展现状,建议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骆驼绒纤维的一个特点是两型毛含量高(平均在8%~15%),所谓两型毛即同一根纤维的两端细度差异很大,这是骆驼绒与其他特种动物纤维的的最大区别,也是骆驼绒保暖性能好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标准中应将两型毛含量作为考核指标。
此外,骆驼绒天然颜色较多,色差较大,白度范围在1.03~30.70。
纺织纤维的颜色关系到制品染色宽度,目前颜色的检测指标可用白度表示,因此,建议骆驼绒标准中应将白度作为考核指标。
(本文摘编自《中国纤检》2018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