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谱碟修拾浅谈谱碟是血统、血脉、血缘的一本书,也是促使族群和睦的力量。
据考,民间修谱源于宋代,宋代之前仅许官家修谱。
宋代,由欧阳修式和苏东坡式的谱书格式,在民间逐步普及,各姓氏以本姓为群体,都在间隔若干年修抬一次族谱。
这是一个宗族用文字记载本系统的人物事功等等。
从前,由于文印编修条件限制,只好用手抄本把谱写下来。
现在,由于有现代化文印设备,编印谱书方便得多了。
这是时代发展进步,文化发展也与时俱进。
谱碟是遥遥一脉相传的,离开了血脉的追远溯源,谱书无所适从和无法修拾。
在百千余里共同宗的一个家族中,如果没有谱书牵连着族群,久而久之,就象一盘散沙撒播在各处异地。
修编谱书不难,最难在于谱序撰写。
谱序作者,一般是本姓德高望重和才华横溢的长老贤士。
如果本族没有合适的写序者,就得请异姓人完成这项文字书写工作。
一本很好谱碟,不但是谱序写得文学水平高,而且谱序所提示的要害,让读谱者知根知底和慎终追远。
因此,谱序是修拾谱碟的主要章节,或者说是谱书首页编排的主要任务。
修编谱书,最忌的问题,就是不要伪造史谱,也不能牵强附会源流脉络的接录。
修谱是把前史用文字说明白,写清楚,述明确,叙真实。
如果先人前事没有的事情经过,就不能凭空捏造写出来。
这样的写法,既自欺欺人,又欺骗了后代的世世代代。
凡是谱书要肯定的内容记录,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
凡是没有物记的内容,就要留待稽考,可以记录为疑难而尚未能弄清楚的问题。
修编谱书,最常见而会碰到的,就是源流考究的问题。
在此,修编者要端正文风,不能自以为是而随便记人述事。
此外,还有单身汉的五代以外没有近亲的继承人的定调,通常是修谱比较辣手探究的问题。
在事实上中国人,祖先崇拜是古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形式。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崇拜祖先了。
受这样的观念影响,必然考虑香火。
为了围绕香火延续而展开,就要例行“立长”祭祖。
如果“断长”了怎么办?什么叫做“断长”?所谓“断长”,就是以共祀同祖为第一代起,沿着衍生派下世代,如果至少第六代没有生子,即是第七代无人丁,被视为“断长”。
在中国香火传统继承宗嗣及其宗法规定,一有“侄子承”,二有过房承,这两种承祧方法,是保障立长继承以及主祭人选的“铁规定”。
在此,特别是要说明“过房承”,这一继承是有“硬公式”规定的。
一是规定在五世代以内(包括第五代人),方允许出嗣子去作继承人,这样也有承接香火的责任心。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五代过房承”。
五代以外根本谈不上,谁人去继承香火?如果在第六代绝房的所有香火神牌,应放在共祖祠堂敬奉,这样就是俗说“打下通向”(雷州话说向为将)。
谱书修拾得好,就看修编水平高与否?谱书,不求尽如人意,但求不愧修者之心,不负祖先之志,不辜后人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