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大势底定,战场形式已然明朗,蒋介石军队如同丧家之犬,慌张设计着逃亡路线。
从辽沈战役开始,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的起义、投诚现象越来越普遍,正是这些人弃暗投明的选择,加速了解放军解放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我军的伤亡。
就在这一年的9月,毛泽东在举行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主席。
向来重情重义,胸襟宽广的毛主席,没有忘记起义将领们的贡献,为了安他们的心,也为了统一战线的工作,他决定宴请国民党起义将领。
中国向来喜欢在饭局上谈事情,现在许多国民党起义将领,心里还惴惴不安,担心会被清算,这样对整体局势有非常不好的影响。
毛主席想,饭局可比正式会议随意多了,起义将领们也会自在许多,在这里聊天讨论打消他们心里的疑虑和不安,对今后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于是在会议结束后,他吩咐工作人员在家准备宴席。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令毛主席十分重视的宴会,却因桌上的筷子而发生了波折,毛主席看到筷子后勃然大怒,要知道主席对待身边的人一向态度温和,此时却大动肝火,一双小小的筷子里究竟有什么故事?能让毛主席发了脾气?在进入正题之前,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不错过未来精彩内容,又可回顾往期视频。
象牙筷子举不动1949年1月31日,在经过辽沈、淮海、平津圣三大战役之后,中国的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经过几次谈判后,兵不血刃和平解放了北平。
两个月后,中共中央迁向北平,在其他事情都已经提上日程之后,毛主席想到了在战争中的国民党起义将领,他们在战场上弃暗投明,为我军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应当请他们吃顿饭。
于是毛主席特意吩咐身旁的工作人员:“今天我要在家里招待客人,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你们准备一下吧,多做一点好菜。
”宴请的人包括26位国民党人士,以及党内外的重要人员。
迁入北平以来,毛主席也曾和人吃过饭,商量政治问题,但是像今天这样,在家进行的重要宴会却是不曾有过的,更何况这件事还让毛主席亲自吩咐了,让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可见这次宴会的重要性。
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后,十分重视,中央办公厅的杨尚昆得知消息后,也赶紧过来检查情况,想到这次宴请的是党内外重要人士,于是他特意吩咐:“去招待科借一套好的餐具过来。
”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李家骥为此感到十分为难,他年纪还小,来到主席身边没多久,却也知道主席生活简朴,反对阔绰,家里的碗筷都用了很多年,而且一向只用竹筷子吃饭,从没见他用过别的筷子。
不知如何决定的李家骥,赶紧跑去找卫士长李银桥汇报,李银桥在毛主席身边待了很多年,对主席的许多习惯都了如指掌,听了李家骥的汇报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主席一向只用竹筷子和木筷子,哪怕筷子发霉、上面长满了木刺,他也舍不得换。
但是现在主席在开会,他们也没有办法前去询问,而宴会将近,容不得他们等主席开完会了。
李银桥考虑了片刻,虽然主席一直都使用竹筷子,但是这次的客人毕竟不一样,而且主席家里的筷子都发霉变黑了,招待客人也不太好,不能让人家笑话。
于是李银桥决定听从杨尚昆的安排,去招待科借了几套高档餐具来,其中的筷子是象牙做的。
准备完毕后,工作人员都有些不安,主席会不会不满。
终于到了宴会前夕,十分重视宴会的毛主席竟然亲自来检查了,看着布置得井然有序的餐桌十分满意,然而就在工作人员们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桌子上的象牙筷赫然映入了主席的眼帘。
毛主席的脸一下子就沉了下去,他盯着桌子上的象牙筷,怒道:“这是什么,竹筷子呢?”见主席发火,再主席身边的李家骥知道情况不妙,只能硬着头皮回答:“主席,这是从招待科借来的象牙筷。
”毛主席十分生气,赶紧让他们把象牙筷撤了下去,并且批评道:“谁让你们你们摆的,不管来客是谁,都要讲究节约。
”李家骥还想解释,毛主席就气冲冲地走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去找到卫士长李银桥。
李银桥也没想到毛主席能为筷子发那么大的火,他没有丝毫犹豫,找到毛主席承认错误,解释道:“主席,筷子是我让换的,您原来的筷子都发霉了,这次的客人又极为重要,所以我就能自作主张,换了象牙筷。
”毛主席现在的气也消了大半,告诉李银桥,以后无论是招待谁,都得用竹筷子,象牙筷不能出现在他面前,他举不起象牙筷。
在主席看来,象牙筷是有钱人才用的,太贵重了,现在老百姓都还没过上好日子,他怎么能过上奢侈的生活,他永远都农民的儿子,也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要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而不是奢侈生活。
毛主席的勤俭生活毛主席对于竹筷子的坚持还不止于此,就连每次外出,都需要带上竹筷子,不然他宁愿不吃饭。
1956年的一天,毛主席紧急前往广州,因为收拾得太过于匆忙,他身边的警卫员封耀松把竹筷子给忘了,直到坐上飞机,主席要吃饭时才想起来。
封耀松连忙去找飞机上的工作人员借,却发现飞机上的招待部门,只准备了昂贵的象牙筷子,他只好硬着头皮,把象牙筷和饭菜一起端给主席。
毛主席看到象牙筷十分生气,怎么也不肯吃饭,封耀松十分着急,为了能让主席吃饭,他把整个飞机上的服务员问了一个遍,最终才从角落里找到了一双很久没有使用的竹筷子。
但是这双筷子不仅因为受潮而有点发霉,长度还与一般的筷子不一样。
封耀松只能把这双粗糙的筷子递给了毛主席,主席丝毫不嫌弃筷子的简陋,拿起筷子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即使是到苏联去访问,他也没改变自己只使用竹筷子的习惯。
在苏联吃饭时,满桌子都是西式刀叉和苏式饭菜,知道主席只用竹筷子,工作人员早早就把筷子,放在了毛主席的手边,他拿起筷子和刀叉,问在场的人哪一个更好。
有人答都好,主席却不赞同,他说还是竹筷子好,因为筷子不仅实用,而且经济朴素,不用花太多钱,最能反映我们勤俭节约的精神。
作为国家领袖,毛主席从来不追求奢侈和舒适的生活,这种精神是他从小坚持到大的。
在条件困难的时期,他甚至还折树枝充当筷子,多年的坚持,让他对筷子的使用也十分熟练。
有一次陈德发用勺子盛米饭,几颗米不小心掉到了桌子上,陈德发赶紧把那几颗米往地下扫去,毛主席却阻止了他的动作。
只见毛主席拿着筷子,轻松地把一粒粒米夹到嘴里,吃得津津有味。
通过这个举动,大家不仅看到了毛主席对筷子的熟练程度,更看到了他爱惜粮食、不浪费的行为。
毛主席的勤俭节约,表现在各个方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一直坚持使用价格低廉的竹筷子。
毛主席一直主张艰苦朴素,不仅是教育大家讲节约、杜绝浪费,最自己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他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主张简朴生活,从不追求奢侈。
在长征时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我们的物资也难以跟上,当时战士们只能喝野菜熬成的糊糊。
炊事员见毛主席每天也跟着战士吃野菜糊糊,心里难受,就做了一碗白米饭端给了毛主席。
面对香喷喷的白米饭,毛主席一口未动,将米饭倒进了装着野菜糊的桶里,和大家一起吃。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困难时期,他连续七个月没有吃上一口肉,因为长期缺乏营养,毛主席全身浮肿,极为痛苦。
工作人员心疼他,就悄悄买了肉,谁知道毛主席得知后十分生气,没吃一口,就把肉送给孤寡老人了。
这个时期虽然经济有些艰难,但是不至于连肉蛋都没有,只是因为主席觉得现在人民在过苦日子,他又怎么能吃好的呢?于是便给自己定下了一项标准,肉和鸡蛋都不吃,平常的粮食也不能超过标准。
他多次跟工作人员说,自己的饭菜做得干净卫生就行,不需要贵重的食材。
如果有人偷偷给他做了贵重的东西,毛主席就会严厉处罚。
哪怕是面对其他国家送来的高级食材,他也全部交公,从来不动。
有一次食堂师傅见毛主席天天吃的,都是没有营养的食物,便特意烹制了一道海参,端到了毛主席的餐桌上。
毛主席看着这道昂贵的食材,批评了食堂师傅一顿,让对方赶紧把海参端下去。
毛主席认为现在国家还很穷苦,许多人民都在过苦日子,他怎么能过奢侈的生活,怎么能吃这么昂贵的东西?毛主席的吃饭趣事在饮食上毛主席不仅以节俭出名,吃饭时的趣事也有很多。
比如他吃饭不仅坚持用竹筷子,还习惯双脚不停地拍打着地面,使地面发出“咚咚”的声音,主席把这种行为叫做“擂鼓”,是他在韶山时就已经形成的习惯。
为了能让主席吃饭能都能用脚踩踏地面,他的理发师周福明还为此研究了很久,制作了一个特别的餐桌。
这个餐桌十分简陋,下面钉着一块左高右低,还略微倾斜的木板。
因为毛主席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办公的,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床边吃饭,可是主席的床半高半低,坐在这里就无法“擂鼓”了。
于是周福明就研究出这一样一个餐桌,毛主席吃饭时,可以随意拍打下面的木板,发出声音。
手里举着竹筷子,脚下踩着木板的毛主席,餐桌上的食物非常简单,但总是少不了几个菜,那就是辣椒、湖南腐乳和马齿苋。
因为毛主席是湖南人,简直可以说是无辣不欢,但是由于身体的缘故,医生让他忌口少吃辣椒,毛主席就辩解:“凡是我想吃的东西,都是我身体需要的,我不想吃的,说明身体不需要。
”毛主席的这一番话也让大家哭笑不得,然而他吃完辣椒,牙龈也会因为上火而疼起来,医务人员就劝他别吃辣椒了,上火会牙疼,没想到毛主席又说:“辣椒是清火的,怎么会上火。
”毛主席的厨师程汝明曾回忆说:“主席说他吃的东西他自己说了算。
”毛主席在衣食住行上有着自己的坚持,从他的吃饭习惯上,可以看出他倔强的性格。
他一生也都没有过上奢侈的生活,衣服都是穿了好些年,破了就打上补丁,住的地方简陋窄小,一双竹筷子都能用到发霉破损也不换。
而他一生用过最好的筷子,是湖南人民用黄杨木制作,特意送给过来的。
来自家乡的礼物,让毛主席十分开心,他知道这是人民对他的一片心意,于是就收下了筷子,此后一直用这种筷子吃饭。
主席一生吃过中唯一吃过的补品,还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才。
1975年开始,主席的病情就极为严重,到了1976年,每日只能通过鼻饲管摄取流食,这让医务人员十分着急。
为了给主席补充营养,工作人员就从人民大会堂,取来了之前印尼华侨送的燕窝。
燕窝当时就被毛主席充公了,现在也不过只剩下了七两。
工作人员将这七两燕窝配到流食里,输送到主席的身体,但是一直到最后,七两燕窝也没能吃完。
1976年9月9日,一生只用竹筷子,永远都过着朴素生活的毛主席在北京逝世。
毛主席一生都坚持与人民同苦,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他又有着幽默的性格,也有大众常见的习惯,他不把自己看做是伟人,认为自己与群众是一样的,他把人民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一生都在为百姓而着想,他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拒绝任何形式的感官享受。
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不止是伟人,更是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亲人。
他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救星,人民的领袖,人民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