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曾一直是重庆发展的主旋律。
建国后,多次工业建设大潮,重庆都无疑是“宠儿”。
到“一五”期末,重庆的重工业项目云集,成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
“三线建设”时,作为重点建设地区,其工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上到军工、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下到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化工、皮革等,重庆几乎拥有绝大多数的工业门类。
其中,就有一个在这期间得以发展壮大起来的行业,甚至一度成为全国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一、亚洲最大规模仪表厂。
它就是位于重庆北碚的四川仪表厂。
当年的川仪先后建成23个分厂,在水土、三花石、澄江、东阳、歇马、青木关……分厂太多,重庆人自己都傻傻说不清1965年,大批仪表人从上海、江苏和辽宁等地向山城重庆奔赴而来,在北碚嘉陵江边成立了四川仪表总厂。
川仪厂的车间北碚原是重庆较为偏远的地区。
到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才因吸引大批三线厂而得以发展起来。
这些三线厂中,最出名的就是川仪。
总厂的办公楼川仪的分厂最多的时候有足足23个,很多都是江苏、上海等地内迁而来。
据知情网友介绍:它们各有名字,各有分工,散布广。
其中,一、四、六、七、九为一梯队(整机厂),十八、二十为派生梯队。
其余为电镀、精铸、模具、塑料、小模数齿轮、微电机、电表等配套企业。
一厂的广告其中,资格最老的是川仪一厂,是生产稀有金属材料厂。
原来叫花石仪表材料厂,由上海内迁而来,属二级保密单位,写信只能用代号:1508信箱。
川仪的老徽章二厂在歇马街上。
三厂在三圣庙。
四厂叫曙光厂,在三花石,是上海大华仪表厂内迁而来,原是利用西南俄文专科学校(四川外国语大学前身)建设而来,后来工厂迁去了别处,留下的厂房再次改造成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仪表工业学校。
川仪六厂老照片(网络图片)七厂五厂叫电镀厂,在澄江。
六厂定点生产半导体器材,由锦州红卫仪表厂内迁而来,原在水土,后来搬到团山堡。
七厂,在水土,生产各类波纹管。
十二厂的大门十二厂的广告八厂叫宝石厂,在三花石。
九厂叫分析厂,是由南京内迁来的,厂址在澄江。
十厂在小磨滩。
十一厂在青木关。
十二厂,也在青木关(可能搬过),原是生产小模数齿轮和压力表机芯的,后来也生产电动执行器、电度表、指示表等。
十三厂的大门十三厂在歇马小磨滩,是上海胶膜厂等内迁来的,80年代时曾为重庆洗衣机总厂生产过支座板座等配件。
十四厂在歇马小磨滩。
十五厂叫春雷厂,在石子山,生产自动控制成套装置,通讯地址是重庆1540信箱。
十六厂在青木关,生产气动仪表。
十六厂的广告十六厂十七厂,是从一厂老大哥家分出去的,离火车站不远。
十八厂在北碚公园后门对面,生产过开方器,通讯地址是重庆1545信箱。
十九厂叫磁钢厂,是一厂四车间在大沱口成立的。
二十厂叫成套厂,是四厂、九厂各出一部分组成的。
二十一厂叫零件厂,在澄江。
二十二厂叫游丝厂。
二十三厂生产自动化仪表等。
曾经的川仪人,都很骄傲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川仪几经变迁,历经风霜雨雪,如今依然是行业翘楚。
但并不是所有的分厂都发展得很好,也有破产倒闭了的。
比如:六厂、十二厂、十五厂、十九厂等。
十三厂的水塔不少分厂当年建在偏僻闭塞的地方。
有些厂子后来迁到别处或关闭后,老厂房老宿舍也就荒废了。
有些还住着人,也有些早已人去楼空,蛛网悬挂,尘埃厚积,已生锈的门牌号码,依稀能看出当初的遗迹。
一厂的老宿舍楼川仪总厂,除了专业分厂,还设有仪器仪表研究所、设计院、中专、技校和普通中学,培养了一代一代的子弟。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计算机班毕业照80年代政策调整后,不少内迁而来的职工有机会的可能就回去了,也有不少人在重庆干到退休。
无论如今身在何处,曾经在川仪工作过的人、在川仪生活过的人,说起川仪,都是滔滔不绝,大概眼里也是有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