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镇,也是佛教东入中原的门户。
由于佛教文化的介入,为敦煌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因素,使之成为中原与西域艺术交融的产物。
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图案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条精美的纽带,把石窟的建筑、壁画、塑像联结成一个风格统-的有机整体。
石窟中如果没有装饰,就不能展示其庄严与华美。
敦煌地处大漠戈壁,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历代绘饰于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处500余窟的图案保存完好,这在现存佛教石窟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图案不仅纹样丰富,色彩绚丽,而且承继关系明确,发展脉络清晰。
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石窟不仅是一座历代画库,还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丰富的一部装饰艺术的图典。
“图案”一词,是20世纪初由国人学子从日本引入的,传统上称为“藻饰”、“纹样”。
在美学上泛指为美化物体施行的装饰,它包括纹样、符号、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
图案不同于绘画,它的艺术形象是经过抽象、异化了的,并且大多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
有些纹样随着民族文化属性而赋予它特定的寓意,如莲花在佛教中象征“圣洁”,中国人则因莲花谐“连”音,借以表示“连绵不”断。
敦煌石窟的图案装饰具有佛教文化特色,佛经中颂扬自然界的美好,倡导对飞禽走兽赋予爱心,并认为天堂就是充满爱的净土。
为了装点这片人们理想中的净土,各种人间美丽的图案几乎填充了洞窟中所有的空白,人字坡上花香鸟语、天人飞翔,平綦布满莲花绿池,藻井化为帝王的伞盖,佛的背光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不一而足。
石窟仿照殿宇建筑进行装饰,庄严华丽,诚如三国时期何晏在《景福殿赋》中所说:“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
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
”中国宫殿装饰的这一宗旨,与佛陀的“唯我独尊”思想是一致的。
依照图案在石窟中的装饰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建筑、服饰、佛具器物、一般装饰四大类。
其中建筑图案主要介绍石窟内的人字坡、平綦、藻井,佛具图案主要介绍佛龛楣饰、华盖、佛座、背光,以及绘在建筑、壁画间的带状边饰。
敦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纹样的题材、内容和绘制技法。
纹样可分为花草、禽兽、云气、火焰、几何、金釘等种类,每一种类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记录下图案的演化过程。
纹样构成形式,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带状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纹样等,可以说敦煌石窟图案囊括了通常所见装饰中的所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