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说的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艺——焗瓷。
焗瓷,就是将不小心打碎的瓷器,使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将瓷器重新修复起来的技术。
焗瓷这个行当是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发展产生的,不过具体起于何时,已不可考。
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就有焗瓷匠人干活的一幕,可见在这个行当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
根据焗瓷手法的不同,世界上有三大焗瓷地,分别为:中国,日本,欧洲。
不过只有中国的焗瓷才能称得上是一门艺术——“锔艺”,当精美的瓷器打碎之后,人们心有不舍,就费心的琢磨出了一整套的修复技艺,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发明了“锔钉”和“金刚钻”,也因此产生了焗瓷的行当。
焗瓷的过程: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第二步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
第三步用金刚钻打孔,金刚钻是长十公分的钻杆,这一步是对焗瓷人最大的考验。
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上焗钉,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条件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最后,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
整个焗瓷过程就完成了,看似简单,实际上想要修复好一件瓷器,需要手艺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打磨,琢磨的耐心。
焗瓷的现状在清朝乾隆时期,焗瓷分化为两大类:常活和行活,常活就是修补普通的瓷器,行活也叫秀活,利用锔活的精致巧妙在达官贵人享乐中兴了“锔活秀”,从而使锔瓷行当,在古玩行里有了一席之地。
后来,随着战争硝烟四起,“锔活秀”就没落了下来,后来新中国成立,焗瓷行已经只剩下一些孤独的老匠人走街串巷,为了生活,奔波着高喊“锔盆、锔碗、锯大缸”的凄凉腔调。
随着瓷器的高度发展,现如今打碎了瓷器,再买新的就行了,焗瓷沦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2013年研发的锔瓷机器操作,完成整个锔钉锔瓷时间不到18秒,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机器操作的确是更快更方便了,但是再也没了那种甘于寂寞,为瓷器缝补生命的修复艺术。
这些传统手艺,如果不加以保护,未来破碎难修的恐怕就不仅仅是瓷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