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位于顺治皇帝孝陵迤西二里多地的胜水峪,地宫内葬有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二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
无论是建筑规模、外貌壮观还是建筑的工艺及文物价值,裕陵在整个清东陵中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乾隆皇帝的裕陵建有神道、神功圣德碑亭、华表、神路桥、牌楼门、神道碑亭、神厨库、朝房、班房、下马牌。
隆恩门内建有东配殿、西配殿、隆恩殿、焚帛炉、玉带桥。
陵寝门内建有二柱门、石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
所有这些建筑都不同凡响,尤其是地宫与隆恩殿,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乾隆皇帝原是个“风流天子”,他生前喜爱文艺,并有吟诗而成的集子,他的御笔文墨广布全国,至今仍可见到。
他平常广收名画名帖以及珍异古玩,真可谓生之同屋,死之同穴。
他曾多次到陵寝,为孝贤皇后奠酒题诗,还把他的诗句制成雕漆挂屏悬挂在隆恩殿内的暖阁中。
一座隆恩殿,聚金敛玉,琳琅满目,堪称奇珍异宝大陈列。
隆恩殿东暖阁的佛楼上,设花梨木边、柏木心、紫檀木雕花供柜一座,须弥座上嵌珊瑚十二个、松儿石八块;柜上设紫檀木佛龛一座,外帘随穿假珠灯二对、铜灯二对、铜匾对一副;玻璃嵌门十扇、内供铜胎佛一尊、手捧大东珠一颗、连托重一钱、随檀香嵌玻璃背光座;紫檀木供桌一张、上供象牙佛九尊、金七珍一份、八宝一份、奔巴壶一对、内插孔雀翎和吉祥草、八铃一件;紫檀木案八张,上供铜胎八大菩萨八尊、各随檀香嵌玻璃背光座;案上各供八宝一份,金塔一对、金檀城一对、随紫檀木座、珐琅盆珊瑚树一对,随紫檀木座。
珐琅五供一份、随紫檀木香几。
香靠烛、香花瓶内插穿珠花二枝,每枝上饭粒大的珍珠三十二颗、蓝宝石一块、红宝石二块。
穿珠欢门旛一堂。
象牙灯二对,象牙匾对一副。
佛龛前设红白毡垫一份,上铺栽绒拜毯一件,随黄布挖单一件。
神龛内靠北墙,正面挂御笔雕漆挂屏一件,两旁挂御笔雕漆对一副,两旁边悬挂御笔雕漆挂屏一件。
东、西墙悬挂御笔雕漆挂屏各一件,各随黄布套一件。
靠北墙宝床一张,楠木制,上铺白毡、红毡各一条,上设黄缎绣金龙坐褥、靠背、迎手一份。
褥上设金洋皮长匣一件,内盛圣容二轴。
左设红漆雕匣一件,内盛白玉如意一柄,上拴汉玉豆三个。
左设瓷痰盒一件。
紫檀木长方罩盖匣一件,内盛洋瓷珐琅表二件。
宝床一张,左设紫檀木罩盖匣一件,内盛孝贤皇后挽诗一套计二册。
填漆罩盖匣一件,内盛挂轴二轴,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春秋荣枝”一轴,元代书画家柯九思“临九成宫醴泉铭”一轴。
雕漆匣一件,内盛唐狮砚滴一件,紫檀木座。
紫檀木二层罩盖匣一件,内藏汉玉宝二方,汉玉印色圆盒一件。
紫檀木长方罩盖匣一件,内盛成窑五彩盅二件。
填漆二层盒一件,内盛手卷四卷:上层是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秋郊饮马图”一轴、宋末元初画家钱选“孤心图”一轴;下层元代邓文原章草真迹一轴、赵孟頫书“道德经”一轴。
宝床上,右边设紫檀木嵌银片字罩盖匣一件,内盛定瓷小盅一对,紫檀木座。
紫檀木提梁匣一件,内盛白玉靶盅一件,紫檀木商丝座。
填漆方匣一件,内盛哥窑圆洗一件,紫檀木座。
紫檀木描金匣一件,内盛汉玉三喜璧一件,紫檀木座。
填漆长方匣一件,内盛册页二册,分别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和南宋画家马远的真迹册页。
左边设方几一张,上设御笔、“十全老人之宝”玉册十片,随黄缎套一件。
右边设方几一张,上设玉宝一方。
楼檐下,正面悬御笔雕漆匾三面。
东墙上,向西悬御笔雕漆匾二面。
靠东墙设紫檀木大案一张,上设御制“石鼓文序”一册、端砚十方,紫檀木玉字三层匣盛。
佛说无量寿佛经一册,红雕漆匣盛。
御制“鸡雏图”桌屏一件。
御制“缂丝心经”一册,紫檀木匣装。
青玉方盒一件,内盛册页一册。
紫檀木嵌螺甸匣一件,内盛玛瑙晶印八方。
玉板金刚经一匣计十二块,金漆玻璃罩匣盛。
紫檀木嵌螺甸匣一件,内盛御制诗十册。
御制“抑斋记”碧玉册页一份,计玉板八块,碧玉宝一方,紫檀木嵌金银片匣盛。
靠西墙,设大案一张,上设青玉宋龙执壶一件,青玉宋龙杯盘一份计二件,楠木插盖匣盛。
金胎西洋珐琅杯盘一份计二件;金胎西洋珐琅小执壶一件,上嵌珊瑚顶一个;金胎珐琅西番花杯盘二份计四件。
以上各件均楠木插盖匣盛。
银里葫芦碗一件。
珊瑚顶小金多木二件,每件上嵌红宝石四十块,小珍珠三十六颗,每件重二十两五钱。
御题诗青白玉碗二件,一件随盖。
青白玉执壶一件。
青白玉双鹿耳杯盘一份,计二件。
金胎珐琅西番莲朝冠耳杯一份计二件。
御题诗青玉盅一件。
蕉叶式青白玉奓斗一件。
白玉奓斗一件。
银里葫芦盅一对。
青玉碗二件。
青白玉碟四件。
诗意菱花双耳白玉碗一件。
御题诗双耳拱花青玉碗一件。
御题诗金里红雕漆盅二件。
御题诗碧玉碗一件。
御题诗“扎骨扎牙”木碗一件。
随铁镀金錾花套。
白锦地红龙瓷盅二件。
嘉窑青花白地人物瓷盅二件。
五彩填漆春寿长方茶盘二件。
汉玉靶金叉子一把。
御题诗汉玉靶嵌掐银丝紫檀木银叉子一把。
青白玉小盖盒一件。
御题诗白玉盅一件。
青白玉碟一件。
御题诗五彩人物鸡血瓷杯一对。
黑漆里葫芦碟一件。
玛瑙盅一件。
银里葫芦碗一件。
以上均为楠木插盖匣盛。
陵图一轴,楠木匣盛;两旁设金漆戳灯一对,各随黄铜蜡托盘一个,杭紬单套。
当中设楠木香几一件,上设锡香炉一个;两旁设楠木戳灯一对,随锡烛盘一对。
前设拜垫一件,随黄纺丝挖单、布挖单各一件。
东边设珐琅火盆一件,紫檀木座。
这就是当年豪华的陈设。
据史书档案载,以上佛龛、佛像等一应物品,全是乾隆十七年十月十三日养心殿员外郎白士秀送到。
那时乾隆皇帝年方四十二岁,离他的死期还有四十七年!封建帝王挥金如土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以后增置添设的程度,那就更不堪想象了。
乾隆裕陵的最高建筑物是明楼,在明楼下的方城前面,有一道拱券式的门洞叫古洞门。
进入古洞门,顺坡而下,须经过一条与地面成十一度角的甬道,它进深三十二米,宽四米,平整光滑,是入葬时移入棺木的引路;甬道尽头就是由九券四门组成的地宫。
这座由一条墓道、四道石门和三个主要堂券组成的一个“主”字形的地下建筑,全部是无梁无柱的拱券结构。
地宫进深五十四米,落空而积三百七十二平方米,所有券顶和四周石壁,满布着佛教题材的雕刻。
它不仅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帝王生前,追求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势,死后则一心向往西天乐土,幻想在天堂求得永生。
在裕陵地宫进深五米的穿堂券两侧,雕刻着巨幅的“五欲供”。
在五组精工细琢的器座上,升起五朵莲花,花朵上面各托着明镜、琵琶、涂香、水果、天衣等五种器物,通过人体的五种感官表现出“五欲”来。
眼睛从明镜里可以看到“色”,耳朵从琵琶上可以听到“声”,鼻子从涂香中可以闻到“香”,舌头从水果上可以尝到“味”,身体从天衣上可以有所“触”。
概括起来十个字: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佛教称此五种感官所感受到的五欲为“五箭”,又称“华箭”,它能破坏人们种种善事而不得正果。
五欲供正是告诫人们,只有禁止五欲,才能顺利地进入西天成佛。
在穿堂券顶,还雕刻着排列成行、神态各异的二十四佛,周围装饰着法轮、火珠、宝杵、莲花,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金券是地宫最后的堂券,为主要墓室。
在室内宽达十二米的艾叶青石宝床上,原停放着六个棺椁,即乾隆帝与他的两个皇后、三个皇贵妃,现存四具。
金券顶部刻有三大朵佛花,外层为二十四个花瓣,花心由梵文和佛像组成。
佛花周围簇拥着珊瑚、火珠等吉祥器物。
金券东西壁平水墙,半圆的月光石里,刻着佛像和八宝图案。
平水墙下,所有围墙上雕刻满了梵(古印度文)、番(藏文)两种文字的阴刻经咒。
所刻的梵文经咒有白伞盖心咒、三字咒、金刚手心咒、六字大明咒等,共六百四十七字;所刻番文均为梵文注音的经文,计有二万九千四百六十四字,可谓洋洋大观。
这些阴刻经文编排严密,端庄整齐,刀法遒劲有力。
金券宝床正中,停放着乾隆帝的棺柩。
棺下有一口“金眼吉井”,相传这口井不管天气多旱,井水也不干涸,无论天气多涝,井水也不外流,所以被称为不竭不滥的金眼吉井。
实际上这口井的井口直径只有十多公分,只是一个“穴”位,井中其实并没有水。
其中曾随葬了一些乾隆皇帝生前喜爱的珍宝。
乾隆帝棺柩东侧为两位皇后的灵柩,西侧为三位皇贵妃的棺木。
为何在乾隆帝的四十一位后妃中,惟有这五位后妃与皇帝合葬在一座地宫中呢?首先的一个条件,她们都必须死在皇帝之前;待到乾隆帝死时,金棺入了地宫,放置在宝床正中的穴位之上,棺木四角卡上雕花的龙山石,也称卡棺石,方形,石上刻有云龙纹,一组四块,各卡棺木一角;一切停当之后,放下顶门的“自来石”,封闭四道石门,砌死金刚墙,填平墓道;地宫便永世也不再打开了。
第二个条件,随葬的后妃必须是皇帝喜欢的;如果是皇帝不喜欢的后妃,尽管死的再早,也要另立陵寝,享受不到这一特殊的“恩泽”。
1928年,据说军阀孙殿英动用了工兵,施放了炸药,将裕陵地宫第四道石门炸毁,劈棺扬尸,盗走了地宫金棺内随葬的全部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