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央视科教频道推出《博物馆说》系列纪录片,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与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为您送上“云端文化盛宴”。
其中,由川台全媒体新闻中心专题部承制的六集纪录片也在央视科教频道集中亮相,本期带你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
它是我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侏罗纪世界”里,有一幅画面,“一家三口”漫步河边,悠然自得,它们就是李氏蜀龙一家。
李氏蜀龙是自贡侏罗纪恐龙动物群里最具代表性的明星,也是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中的主要成员,目前已经发现了四十多个个体。
李氏蜀龙属于最原始的真蜥脚类恐龙。
这类恐龙体型中等,它最大的体长达到12米,体重从几吨到十来吨不等。
它们喜欢群居生活,四肢直立行走。
面部显得宽大,它有一对大大的眼睛。
它脖子较短,有12节颈椎,背椎比颈椎多一节,尾巴相对较长,至少有44个尾椎。
在李氏蜀龙的嘴里,我们可以看到其牙齿细长,呈勺状,有的牙齿边缘还保留有少量锯齿。
它是个素食主义者,以植物为食,比如桫椤树柔嫩的枝叶。
在侏罗纪中期,自贡是古巴蜀湖的平原地带,这里气候温润、地势平坦、河湖广布、植被非常繁盛,是恐龙生息繁衍的“天堂”,让它们吃“穿”不愁。
自贡是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已发现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剑龙类等多种恐龙,时代从侏罗纪早期一直到晚期。
侏罗纪时期,在这一带死亡的恐龙、还有被河水从远处搬过来的恐龙尸骸,堆积在河漫滩或河流三角洲这种地方,同时也被河流带来的泥沙迅速掩埋了起来,形成为化石,赋存在岩石地层中。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侏罗纪早中期的恐龙化石发现都十分稀少,所以自贡的恐龙化石弥补了侏罗纪早中期恐龙化石稀少的短板,并为世界恐龙研究的早期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关键性的实证材料。
植食性动物,它们的性情都很温顺吗?其实不然。
在李氏蜀龙的尾巴末端,有它们的秘密武器。
1981年,研究人员在化石现场发现了两块奇怪的化石,中间圆,两头尖,呈纺锤型,由3到5节尾椎骨愈合膨大而形成,我们给它取名叫“尾锤”,这是李氏蜀龙为了保护自己,逐步演化而成的防卫武器。
为什么它们叫做“李氏蜀龙”?这个名字最早由“中国恐龙王”董枝明教授命名。
四川简称“蜀”,所以属名就起名蜀龙,种本名“李氏”是为了纪念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
“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是“世界侏罗纪恐龙研究的圣殿”。
李氏蜀龙的化石在这个化石群遗址里占了大多数,是这个东方龙宫中的王者。
制片人:何铁巍编导:袁野摄像:廖涛 隋肖峰后期:陈虹帆动画:李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