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部署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昆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于7月至9月连续举办15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充分展示昆明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掌上春城讯 70年风雨兼程、70年辉煌巨变。
日前,“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会堂举行。
发布会上,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四区区长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区与祖国共奋进取得的成就。
流淌过昆明的70年岁月,化作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城市座标,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片区和楼宇,一张张交辉着希望的“成绩单”。
五华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25倍 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25倍,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32亿元到2018年1115.4亿元,年均增长8.2%,GDP比重占全市的五分之一,GDP贡献位列全市第二,跻身“中国百强区”第57位。
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833元和19215元,老百姓的钱包成倍高质量鼓了起来。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聚势崛起,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全区商务楼宇总数达186幢,亿元楼宇9幢,世界五百强有33家在五华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辖区金融服务机构在全市的比重超过50%。
城市道路里程达到180余公里,地铁1号线西北延长线、3号线、4号线、5号线纵贯五华,城市步入地铁时代。
建成92个社区,社区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盘龙引领全市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盘龙区于1956年建区,是昆明市的传统商贸核心区。
2004年以来,经过两次区划调整,盘龙区由传统商贸区变成有城有乡的格局,同时成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及饮用水源地。
随着发展布局优化升级,盘龙区形成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布局。
近5年来,盘龙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500亿、600亿和700亿元大关,2017年经济总量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三位,2018年达到705.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84017元,按不变价计算,近5年年均增长达9.57%。
目前,盘龙区新兴的以产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楼宇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竖起来的园区”,楼宇总量和规模跃居全市前列。
全区投入使用楼宇共84栋、307.3万平方米,共有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46栋,其中税收亿元楼宇14栋;总部集团型企业65家,其中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知名企业27家。
荣获“中国楼宇经济最具投资价值城区”“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称号。
官渡从“鱼米之乡”到“中国百强”从滇池北岸的鱼米之乡,到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云岭第一县”,从GDP在全省率先冲破千亿元的县区,再到大步挺进“中国百强区”,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的官渡,用智慧和汗水谱就了一首雄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曲”。
2016年,官渡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区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956年建区时的0.22亿元跃升到1223.2亿元。
全省民营经济综合10强县排名第一,并挺近“中国百强区”。
滇池会展中心、巫家坝和金马—凉亭等重点片区开发高潮不断。
巫家坝正朝着昆明未来的城市新中心、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阵地大步迈进。
优质教育布局更趋完善,全省首家区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落成运营,全省唯一县区级三甲医院正破土而出。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2017年,海河成为全国首条从黑臭水体监管平台销号的河道。
2019年10条入滇河道水质达标。
4750亩建成湿地成为生态与民生交融的最好范例。
聚力改革创新,官渡动力活力竞相绽放。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各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步步深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会展产业正不断抬升全省、全市经济外向度。
进入新时代,官渡区突出“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主基调,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正奋力把官渡打造为昆明城市新中心。
西山崛起于滇池之滨的活力之区西山胜境,灵仪西翥。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第一挺机关枪、第一支青霉素等“十个第一”,渲染了昆明工业厚重的红色历史的西山区,如今70载栉风沐雨,崛起于滇池之滨。
70年来,西山区人均生产总值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1400多倍,也是全省唯一连续10年获评“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的县区。
三次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一三”调整为“三二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5+X”新经济增长极加速成型,初步形成了西山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吸引了多家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到西山投资兴业。
70年来,西山区城乡建设全速推进。
随着36个片区4.2平方公里城市更新改造和22个老旧小区“微改造”,一批城中村、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主城至涉农街道的“半小时”快速交通圈基本建成,累计建成55个美丽宜居乡村。
70年来,人民始终是西山发展思想的中心。
民生保障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
2014年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8年的数百倍。
“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国家慢性病治疗综合示范区、全省教育先进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等荣誉“加身”。
守护山魂水韵绿色生态。
入滇河道综合治理累积投入28亿元,建成6.5平方公里湿地,草海水质达到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质。
护山还绿,近10年来,西山生态修复面积达8万亩以上,海口、团结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5%。
昂首迈进新时代,西山将继往开来,奋力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活力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昆报头条(ID: kbtt666)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达娃·梅朵 姚丹苹/文 周密/摄责编:吴晨萍 一审:秦聪俊更多新闻发布会精彩内容,请戳专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