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宋昌斌 世相观望 2023-07-27 12:34 陕西这则陕北故乡的旧事,可能不止一家遇到过。
不知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情形。
在陕北方言中,有个词叫“托嘴”。
不过这里的“托”,发四声,与“脱”同音。
托者,委托也。
托嘴,就是把嘴巴委托给别人,也可以说是吃白食。
我没有做过仔细考证,不知这个解释对不对。
还是说说具体事情吧!记得那是20世纪60年代,忽然家中来了个客人,忘了姓孙还是姓黄,自称与母亲家是亲戚。
看着这个自报家门的半老汉,母亲一脸懵然。
显然对来人不熟,一时也想不起是那门亲戚。
但既然能找上门来,想必是沾亲带故的。
于是,就热亲地请他进门,让他上炕坐下。
并一边烧火做饭,一边拉家常。
在拉话中,母亲知道来人好像与自己娘家沾点亲。
就是不沾亲,既然人家走到门上来,住一晚,吃两顿饭,也是常有的事。
附带说一下,那时老家榆林地区人多地少,延安地区则人少地多,生活相对宽裕一些。
我们家从老家移民到延安后,不时有“上头人”即老家人来走动。
只要有人来,大都会热情款待。
连着三四天,母亲变着花样招待他。
把陕北过年的茶饭,让他吃了一遍。
我们原以为,他是来走亲戚的,顶多住个三五天,就会告辞。
母亲大概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尽量招待好,让这位远道来的娘家人满意。
三五天过后,人家好像没有离开的意思,也没说有什么事情要帮忙。
母亲和家人,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当时我们一家五口人,住一眼窑洞。
老孙头来了后,母亲在村里有闲炕的邻居家,给他安排了住宿。
每天,老孙头早中晚三顿饭,准时来吃。
晚饭后,腆着肚子到邻居家去睡觉,日子过的很是惬意。
时间一长,邻居家也有些纳闷,说你家这个亲戚是来做甚的?这么长时间了,既不做生活(即干活),也不走,是准备一直住下去啊!母亲只好与邻居打哈哈,说他再住几天就回去了。
但老孙头就是不说他要回去的话。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后,家里人有些不待见他了。
吃饭时,不紧让他,拉话也少了。
但人家镇定自若,不管你们让不让,说不说,该怎么着就怎么着,真不拿自己当外人!终于有一天,父亲说话了:“那个.....,你看.....,咱们这个地方,谁家也不缺那口吃喝。
就是来个两旁世人,吃住几天,也没甚说的。
咱们还算是亲戚,你住个一年半载,也不会把我们吃穷。
只是,现在农业社里,人家都忙忙的,大人要出工,娃娃们要上学,把你招呼不好,怕惹人笑话。
再说,你离开老家时间长了,家里也会惦记,你不在队里动弹(指劳动),人家也不会给你记工分。
到年底,你要少分多少粮呀!我想,是这,你先回家去看看,等有空了,想来再来!你看,这样行吧?”老孙头当然能听懂这么明白的话。
他稍顿了一下,点点头,只回了一句:“大兄弟,你说的我都解开了。
”解读如“害”,解开,是懂得了的意思。
母亲在地下长吁了一口气。
然后说,咱明早吃饸饹!第二天,老孙头早早来到家中。
母亲已把饸饹床子架在了锅上。
不一会,几碗热腾腾的饸饹端上炕。
老孙头一连吃了三碗。
等我们都吃完后,他说:“我今天得回去了。
你们闲下了,也回咱老家去串一串。
”我们都说,一定,一定。
你有空了,再来呀!他背上搭裢,出门,慢慢向村子外的路走去。
我们目送着他离去。
母亲呆呆地站在院子里,好像如释重负,又好像有些不舍!望着老孙头远去的背影,父亲自言自语地说:“人家就是来托嘴的!”“托嘴”这个词,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