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杂文学会骨干作家走近红旗渠”采风活动作品选登之(43)邂逅太行山华文菲我是在一场秋雨里认识太行山的。
秋雨绵绵软软地下着,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是坐观光车上太行山的。
雨天的太行山云雾缭绕,朦胧,缥缈,神秘,和有阳光的太行山相比,真的是仙境中的仙境。
湿漉漉的天山低沉,好像兜着一兜水汽,缓缓往外散发,使山顶若隐若现。
收回眼眸,眼神滴落在路两旁的山壁,山经过秋雨的洗礼,绿更绿了、红更红了。
我一恍惚,好似看见秋姑娘的手在不停地忙碌着,一会拿针,一会拿线,一会蘸墨,一会涂鸦,给有的峭壁缝了花布衫,给有的山坡甩开刚焗过油的彩色小辫,一笔墨扑灭夏日的焦躁,一笔彩润泽出一幅茁壮的秋景墨画,倾心把太行山打扮得端庄大方且魅力十足。
资料图进入景区大门,跃入眼帘的是从山上奔涌而来、到此歇脚的泉水。
我随同游客,踏着里面一块块的石头踏步,一步步地走进峡谷深处。
那“哗哗”由远而近的瀑布声,似古琴琵琶般弹奏出大自然最有力的铿锵曲调。
为了一览众山小,游客像一群彩色的鱼,在峡谷这条溪水里,一步一个台阶快活地逆流而上。
台阶很窄,无论你怎样的任性,都无法横冲直撞,也无法大摇大摆,只能谨慎有礼貌地和游客们擦肩而过。
有的台阶是原石基凿出来的,有的是石头砌成的,栏杆是水泥钢筋混凝土预制的圆形横柱,让人很有安全感。
虽然峡谷里没有天然栏杆,但游客依然可以扶着人造栏杆大胆地攀爬或往下沿走。
“哗哗”的水声不绝于耳,瀑布如天山雪莲,开出一朵朵洁白晶莹的花朵,然后飞流直下,形成一个个清幽的潭,潭水满而溢出,形成下一挂瀑布,以此类推,从上往下成就了一挂挂大峡谷瀑布群,昼夜不息。
泉水前浪推后浪,如天女散花,如满月吐玉,活蹦乱跳地落入潭中,然后在潭中翻滚打闹嬉戏一番,泉水由碧玉变成翡翠,再汇聚成一个超大的祖母绿,然后把多余的匀给下一个瀑布,形成下一个祖母绿。
峡谷浅水处,清澈见底,里面的小石子、谷沙、小鱼都明亮地呈现在眼前,伸手触摸,心情立马清爽纯净起来。
雨中的游客,或穿着七彩雨衣或打着五彩蘑菇伞,都给峡谷增添斑斓。
不管是从下往上看,或是从上往下看,狭窄的台阶都像一条造型曲折的枝丫,上面缀满五颜六色的人参果,微风轻轻一吹,果子在瀑布旁调皮地颤动。
王敏敏老师说,太行山的石头性硬、质坚、有层次,像一个侠骨柔情又有思想的硬汉。
是的,细看太行山的石头,层层叠叠,它们像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
太行山的巍峨,好像不是亿万年前一呼而出的,而是由层叠的年代累积起来的,不知道这岩层是太行山的年岁,还是亿万年里积累的家业。
观光车飞快地旋转,我看着一闪而过的岩石板,便好奇地问好友海燕:你对石头有研究没?这太行山的石头一层层的,为什么和其他山上的石头不一样?海燕笑笑说:我对石头也没研究,既然不懂,那咱就只管欣赏,不去深究。
好奇心作怪,趁买小吃之际,我便问了山里摆摊的大哥。
他说:这石称为花岗片麻岩,据说它形成于25亿年以前太古纪时期,成岩时代与变质年龄受造山运动强烈影响,其特征为层状体,具有均匀普遍的透入性和强韧性。
据说早在寒武纪和奥陶纪,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5000万年里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太行山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面貌。
他的讲解我虽似懂非懂,但是心里像揭开一个谜底而松散。
太行山大峡谷的岩石,虽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的冲刷和洗礼,依然是棱角分明,没有被岁月碰撞出屈服圆滑的痕迹。
峡谷两边的岩石更是错落有致、纹理分明,谷壁砌得像城墙样整齐,我看见的岩板石大多呈三种颜色,乳白、粉红和青灰。
太行山是林州人永不坍塌的靠山,在无数个春秋冬夏,无数个儿女靠着他坚毅结实的臂膀,奋进往前,生生不息。
自然界是神奇之物,而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如一粒尘埃,渺小到不能再小,林州人生活的吃穿用度,都是靠着这山这水这自然界的恩赐和给予,让祖祖辈辈繁衍生息。
相信:林州人会保护好这山,开发好这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