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历山”溯源之探究

发布:2024-09-28 浏览:44

核心提示:前些日子,群里有朋友转发文,说济南历山不是指千佛山,是因为“古历山”已经消失了。原文这样写道:隋以前史料都未见千佛山以北地区有人文遗迹记载,(在千佛山东南黄石崖发现刻有“历山之阴”字样的北魏会昌三年石刻,说明此“历山”并不是指千佛山)。《水经注》中同时提到娥英庙与舜祠。泺水之源有娥英庙,舜祠也不应该远至五里之外------因为按距离,历城古城在千佛山下五里,不能称为“山下”-----“古历山”在隋代以前是位于今济南老城区南部和东部的一片海拔不高的连绵山脉,隋代以后,随着济南府(州)城的修建和人类活动的频繁

前些日子,群里有朋友转发文,说济南历山不是指千佛山,是因为“古历山”已经消失了。
原文这样写道:隋以前史料都未见千佛山以北地区有人文遗迹记载,(在千佛山东南黄石崖发现刻有“历山之阴”字样的北魏会昌三年石刻,说明此“历山”并不是指千佛山)。
《水经注》中同时提到娥英庙与舜祠。
泺水之源有娥英庙,舜祠也不应该远至五里之外------因为按距离,历城古城在千佛山下五里,不能称为“山下”-----“古历山”在隋代以前是位于今济南老城区南部和东部的一片海拔不高的连绵山脉,隋代以后,随着济南府(州)城的修建和人类活动的频繁,使得地面逐渐抬升,本不高的历山逐渐消失,但仍有城南随处可见的礓古石和‘历山顶街’等自然遗存与文化遗存。
隋代以后,由于古历山山脉消失,后世志书编辑者将前代志书中的历山错误理解为城南数里外的山脉,并写入志书中。
我看后,当即留言“不认可!”。
因当时我还忙于其他事物外出而没有详说,翌日只是就群友的争论而说了几句我之所以不认可的理由。
我在群里这样留言道:(文章)里面说到是因为年代变迁和人类活动频繁而使得古历山消失,我当时看了凭常识性感觉就觉得说法不成立。
这才几百年或千年的事情,隋代距今也不过是一千四百来年,那山脉不同于湖面、河流水域,怎么可能就消失了呢?地质山脉的形成或消减,那可不是几百年几千年就能那么容易消失的。
虽然我还没有仔细查找资料,但仅凭着感觉,那文章作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随后不久,我翻阅了家里的有关书籍后,又写道:我粗略查了下手头的资料,现摘录几段:千佛山山脉的岩石构造是由闪长岩和白云质石灰岩构成,这种岩石是距今5亿年至4.4亿年间在海底沉积而成的。
从锦绣川到千佛山这一段属于低山丘陵地带,这些岩石是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的紫色页岩、石灰岩、白云质石灰岩。
在距今6亿年至4亿4千万年期间,济南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据考古学家考察,在千佛山上和附近的山脉,已经寻找到白云质石灰岩层里有珠角石,平卷螺一类的古代海洋里的生物化石,后来还有三叶虫化石,在千佛山顶上还发现了鱼类的化石。
而济南南部的山脉都是由石灰岩组成,济南市区和千佛山以南地区处在海洋的东南边缘上。
从柳埠再往南十余里,就是古老的花岗片麻岩,就是海洋的边缘了。
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时,泰山再次发生上升运动,属于泰山余脉的济南地区山脉也随之上升,在泰山穹隆构造的北斜面上,此次造山运动,奠定了鲁中山区的基本轮廓。
到了距今八千万年至数百万年,即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前半期,地球又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济南山脉也受到影响。
从奥陶纪末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去成为陆地,四亿多年来一直是遭受风化剥蚀。
千佛山断层为正断层,纵贯本区南北,是燕山运动的产物,距今已有八、九千万年了——由此可知,山脉形成的数字概念是以百万年至千万年来计算的,像那位作者所说的“古历山消失”的也太儿戏了吧,区区千年就没了?我国人为造山运动最热火的大概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所以,那文章作者的说辞,纯属他自己的臆断。
绝不可能的事儿。
于是,又有群友指出:“也不能小瞧了人们挖山不止带来的变化,华山东边的卧牛山,就因为出产‘济南青’花岗石,这才几十年,一座山愣是给挖没了。
小小历山根本经不起挖。
”我接道:老兄说的都是建国后,人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那一段和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有些人想钱都想疯了,为了弄钱,什么缺德利欲熏心的事情都干得出来,甚至连华不注这样的历史名山都敢放炮打眼挖石头。
但是在古代,没有这么改造山体的运动吧?人们没那个闲心,也用不着。
也没见有史料所记载改造历山这一块儿。
如果真像是那位作者说的,因为“风化”“人类活动”或什么原因,即便是人类在地球生存的历史也不过了了,更可况是千年左右的时间了,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
至于那个“历山顶街”只不过是另有说法而已,不过就是一块石头或岩石。
至于为何叫这块石头为“历山”,那就是另外的课题研究了。
在距今四亿四千万年前的奥陶纪初期,整个山东的西部都处在大海之中,济南处于海的东南边缘上。
到了四亿年前的早古时代,在地质运动中,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
距今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再次发生“燕山运动”,泰山带动着四周的底层一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的穹隆构造,历山就是这一穹隆构造的北沿。
在我国古代,有规模性地开山平地的造山运动吗?人为地去消灭掉一座山脉,恐怕这种行为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有,如五六十年代的山区农村开山造田运动;八九十年代后的挖山开石作买卖,毁坏的山体很多。
其次,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修公路、铁路、凿通山洞,开山架桥的系列活动。
在古代一是没有这样的先进工具,二是除非有特殊情况,没必要有这样的开山举动。
那年代除了战争频繁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逃荒要饭维持生存尚且不及,干嘛要去开山?何况济南这里又不需要开垦农田,平山干啥?如果不是人为的毁山,那么文章里说是风化侵蚀,土层的增加,山的下沉,这也未免幻想的太天真了。
我们质疑古籍书册中某些地方的论述是完全正常的,古籍文献中肯定也会有一些错误的地方。
但如果质疑,你得拿出有理有据的证据,或考古所得,或有其它古籍所佐证或勘误等等,才不失为是正确的做法。
后来我认为那篇文章里的说法,周围还有不少的人也持有相似观点或疑惑的地方,于是近些日子一周多的时间里,我详细查阅了一些书籍资料和网上资料,谈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山是如何形成的山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形之一,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喷发、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等都是造成山脉的主要原因。
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是由于地壳的水平挤压形成,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所形成的结果。
通常是因板块碰撞或是火山作用而产生,而地壳移动很缓慢,因此形成一座山需要千万年的时间。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板块之间的摩擦和挤压会使岩石受到巨大的应力,从而产生断层和褶皱。
这些断层和褶皱最终形成了山脉。
山是具有较大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而凸起的地貌区。
山离地面高度通常在100米以上(也有百米下的,济南市区就有,诸如白马山89米、匡山80米、栗山61米、标山48米等)。
山会因河流、气候作用或是冰河而慢慢侵蚀。
有些山会形成单独的顶峰,不过大部分的山会连在一起形成山脉。
它包括主山、大支、小支、余脉。
余脉相对而言比较小,还要与主干或大支相距一个较长的低缓地带。
一座山的形成大概需要万年以上,长则需要千万年、亿年都不止。
个别小山也能因为风化等因素形成,但这中间的时间就特别漫长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山系大都是经过上亿年形成的。
其次,沉积作用也可以形成山脉。
当大量的沉积物在地表积聚并逐渐堆积时,这些物质会形成厚重的岩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岩层在地表上不断升高,最终形成山脉。
例如,阿尔卑斯山脉就是由海底沉积物堆积所形成的。
济南地区也是如此,在前面我已经叙述过了。
(二)山体的风化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在地表的风化侵蚀过程中,岩石和土壤会被雨水和风力冲刷和侵蚀,松散、崩解、分解,这些被侵蚀的材料会流到低处,而高处的岩石会暴露在地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岩石会被风化侵蚀形成山脊和山脉。
而完成风化过程的力量可以有很多,不只局限于风吹,像温差、冻融、生物活动、氧化作用等,都可以实现破坏岩石的目的。
常见的物理风化的方式有温差风化、风雨雷电、冰劈风化(冻融风化)、地震、盐风化、水力作用、人类的活动等等因素。
还有生物参与的物理风化: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或是人类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山体被风化成陆地,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绝不是几百上千年就可完成的。
湖水、河流、甚至海水变为陆地的情况倒是不足为奇,时间的过程也有数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但是山脉的消失,即便是不高的山体,如果不是人为的毁山,那也得需要数百万年的过程,哪儿那么容易就会在百年或千年间就凭空消失了呢,岂非咄咄怪事!前面说了,济南地区的山属于石灰岩和砂岩泥岩,都风化的特别缓慢,所以说,像那篇文章中说的“隋代以后,随着济南府(州)城的修建和人类活动的频繁,使得地面逐渐抬升,本不高的历山逐渐消失”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三)关于历山之“历”字的由来我们来看甲骨文“歴”字上部分是两个并排的禾字,读秝li,象种植成行的庄稼,下部分是“止”,止表示脚,止的脚后跟朝下,脚趾方向朝向庄稼,整个甲骨文“歴”连起来表示脚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
到了西周金文,“歴”的上部多了一个“厂”,读hǎn,也就是现在说的厂字头。
“厂”表示悬崖,悬崖的下面有遮蔽的作用,可以遮风避雨挡太阳,“歷”就是表示在悬崖下边,打理收割回来的禾苗。
所以《说文》曰:“厤,治也”(有的不加下面的“止”)“治”是治理的意思。
加了厂的“歷”,进一步强调了“歷”有序、有条理的含义。
所谓“历史”,就是史书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所经历过的或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小篆与金文相似。
《说文》:歴,过也,从止,厤声。
歴是形声字,“过”表示经过,象人从山崖前的庄稼田中一步一步走过。
隶楷书从小篆演变而来,后来简化为历。
其本义指经过。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足历王庭”就是指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
引申为行走、游历。
又引申指逐一、逐个。
如成语“历历在目”,唐崔颢诗《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历”又表示历法。
如《旧唐书·李淳风传》:“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四)关于济南“历山”和舜的关系.历山又称为舜山,舜耕山。
《史记.五帝本纪》,北魏《水经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宋曾巩《齐州二堂记》都有记载。
当时自北魏至唐宋,济南历山即“舜耕之处”的说法是广为流传的。
我们再来看一些我国古籍中和此事有关的记载。
《尚书·禹贡》为中国区域早期地理著作。
“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叙述了济水黄河流域的山东一带土地平原,很适合于种庄稼,土地肥沃属于上等级。
中国古代类书之祖,曹魏时的《皇览》载:“太甲有冢在历山上。
”在千佛山以南济南仲宫有太甲山。
太甲是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商朝第四位君主。
这座太甲山多年前我是去攀登过的,至于太甲山上有没有太甲陵,当地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
而我在山上寻访过,并没有见到有陵墓的样子。
据说太甲被葬在山顶之上,山顶有两个坑洞,村人说是盗墓者所挖,但也没见有史料记载。
我推测,也有可能不是指济南的历山。
《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书中的某些史料,特别是反映帝俊神系事迹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料,来自东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团应该是无疑的。
《汉书.地理志》载“济南郡,故齐。
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
------东平陵,有工官、铁官。
-----历城,有铁官。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书中提到,济南在汉代是中国冶铁业的中心之一。
“历山铁索”的传说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也有记载。
“历下”一名的出现不晚于公元前221年,因位于历山(今千佛山)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历下为齐国之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历下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西汉景帝四年(前153)设历城县,治所在历下。
晋代,济南郡治所迁至历城县,此后一直是济南地区的行政中心。
公元1376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从青州移历城,成为省、府、县三级官府所在地。
1937年历城县治所迁出。
几经变化,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至今。
“历城”一名出现于公元前153年,同样因地处历山(今千佛山)而得名。
西周时为谭国地。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灭谭,属齐国,称泺邑。
战国,属齐国,称历下。
秦,属济北郡。
汉景帝四年(前153),设历城县,属济南郡。
北魏时属济南郡,隋时属齐州、齐郡,唐时属齐州。
北宋,先属齐州,政和六年(1116)后属济南府。
元时属济南路,明、清时属济南府。
1913年,属岱北道。
1929年7月,历城县城及四郊设济南市,属济南市。
1987年,撤销历城县和郊区,设历城区至今。
现今的历城区位于市境中部,南与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接壤。
北倚济南市济阳区,东接章丘区。
西与长清区、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相邻。
总面积约520平方千米。
历城是济南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早在9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繁衍生息。
历城属于千年古县,有2100多年的历史,被赞誉为“齐鲁首邑”历山是虞舜耕种之地,雷泽是大舜渔猎之处,在《墨子》、《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由于时代久远,历史变迁,资料残缺,人们对古地名难于稽考,便产生纷纭传说。
全国各地名历山、雷泽者甚多,而且大都附会为虞舜的耕作遗迹。
为人们所熟悉、说得较多的有:1、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其地有雷首山,又名历山,有舜泉。
2、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历山,传说有舜的遗迹。
3、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即古潘城地,山上有舜庙。
4、在今山东省鄄城县东南,即古雷泽之地,有历山庙。
5、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又名舜耕山、千佛山,山上有舜祠。
6、在今山东平邑、泗水县的交界处,有古雷泽湖,附近有历山、陶墟、舜帝庙。
除上述外,浙江永康县南的历山,安徽祁门的历山,湖南桑植的历山等,也都传说有舜的遗迹。
舜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古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他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文献记载,尧舜禹时期,氏族、部落林立。
根据国内众多古史专家、考古学家探究,居黄河中上游的部族称为华夏(炎黄)集团,居黄河下游的太昊、少昊、帝喾族称为东夷集团,东南方的九黎族称为苗蛮集团。
后世冠名历山、雷泽者虽多,但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均属上述三个集团。
历山、雷泽是舜早年的耕种、渔猎之地,应距舜的出生地不远。
因此,明确舜出自哪个集团(部族),对考证历山、雷泽是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舜的传说在《尚书》、《墨子》、《孟子》、《韩非子》、《帝王世纪》、《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典籍中均有零星记载。
但言及舜出生地的仅有《孟子》和《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 到了近代,由于考据学的兴盛,特别是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舜是冀州人说法提出质疑,而倾向孟子的舜东夷人说。
《孟子·离篓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赵岐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
”舜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禹等一样,也是族徽,代表着一定的氏族。
学者孙作云先生认为:“舜族以风凰(孔雀)为图腾,但此族人不自称为风凰,而曰‘俊鸟’,后代人又把它写成一个字,就成了‘鵔’字,其义亦为风凰,其读音如‘舜’”。
在卜辞中,“俊”字为鸟首人身,历来学者释为舜,“俊”即帝舜,己成为通说。
从文献记载看,舜与商族居住在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国语·鲁语》载:“商人禘舜而祖契”。
禘ti:《尔雅·释天》云:“大祭”,在殷代专指每年夏季的祭祖活动。
可见,商人是将舜作为远祖来看的。
在甲骨卜辞中,也有“高祖俊”的记载。
因而有众多专家认为商人“出自有虞氏”。
从图腾信仰及近现代学者考证的结论看,商源于山东,是最早融入华夏族的东夷人之一。
《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楚辞·天问》、《吕氏春秋·鲁初篇》、《史记·殷本纪》也有同样的记载,这些文献说明商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
玄鸟,古人释之为燕,或代以凤。
商人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
国内众多著名学者和专家如郭沫若、杨向奎、徐中舒、王玉哲等均考证认为商源于山东。
“殷为东系民族,在中国史学界己成定论”,既然商源于山东,其祖舜自然始居山东,为东夷人。
考古证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达到了原始社会制陶业的顶峰,“有虞氏乃至整个东夷族尚陶”己为史学界公认。
人们之所以把东夷人制陶业的进步归功于舜,很可能是因为他出身于东夷,名气显赫的原因。
历史上的东夷人活动范围较广,包括今天山东省的大部及苏北、皖北、豫东地区。
既然舜为东夷人,历山、雷泽也应在这一区域之内,这是一个相应的历史地理问题。
据新的《夏商周年表》,夏代的开国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
由此可以推断,舜生活的时代约为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70年,这期间的考古文化是龙山文化。
文物普查资料表明,今济南、泗水、平邑一带分布着众多的龙山文化遗址,而且所发现的大中型墓葬、随葬礼器,与文献记载所反映的舜时期的社会状况,诸如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日益发展,军事首长权力的加强等有相仿之处。
古代经常洪水泛滥,洪水期过后,鲁西、鲁中、鲁南,豫东地区淤积了肥沃的土壤,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繁殖迅速,优越的生存环境吸引了有虞舜部族的西迁。
在迁徙过程中,有虞氏吸收、容纳了当地土著文化及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些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律台类型(造律台源于西汉丞相萧何曾在商丘市永城市酂城镇制定法律而故名)。
据史载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u”,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来舜继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
有虞氏在在迁徙过程中,原居地的山名、泽名、地名等也带到了鲁西、豫东等地区。
以后,其后裔不断外迁,并在全国各地发展,为追忆其故乡,遂将当地之山称历山,当地之渊称雷泽,故而言舜之故地者多有之,这在我国也是常有的事情。
(五)关于济南的“舜耕历山”之说法孟子曰“舜,东夷人也”。
舜是我国史前时期以鸟为图腾的东方部族的始祖,在传说中赋予了半神半人的传说。
“商”民是东方部族的一支,也是属于以舜为共主的部落集团,故《国语》载“商人褅舜”,“褅”是一种祭祀天神的仪式,商人是将舜奉为天神来祭祀的。
商人在灭夏之前的活动范围在山东,河南交界之处,北抵济水,这一带土地平阔,灌溉方便,原始农业较早地在这里萌发,相传大舜耕田时役使的牲口是大象,古史料有“商人服象”的记载。
考古发掘在历山下已发现了大象、犀牛、肿骨鹿、野马等陆生哺乳动物的化石。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舜耕历山是“商”民的传说,而且很有可能就发源于济水,历山(千佛山)一带。
济南在商代和西周时称为谭国,属于商朝的一个方国。
春秋时称为泺邑,战国时期改称历下邑,为齐国西境要地。
秦代推行郡县制,济南称为历下县,属济北郡。
西汉初年改称历城县,隶属济南郡,郡治在东平陵。
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始有“济南”之名。
商代的谭国,在章丘城子崖一带,东周后期的齐国设历下邑。
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济南郡治所由东平陵移至历城。
——这些史籍里面所说的“历”,即指历山(今千佛山)之下而名曰“历下”“历城”的。
山东地区,是商人的发祥地,相传商人的始祖名契,居住在今山东滕州。
其子孙后代向东发展势力直达渤海边。
济南就发现了商代文化遗址,有在东郊的大辛庄商代文化遗址,还有长清、刘家庄、明水、平阴、朱家桥、商河等地都发现了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具体涉及到了济南的历城,后世多有文章引释。
原文并不难懂,为了节省篇幅文字,我只把和济南历山有关的关键地方加以注释在括号内。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
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济水又往东北流,泺水注入。
泺水出自于历城县老城西南边),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
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
城南对山(此城南面对着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或许也是茅山禹井之类)。
《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按《 尚书》记载,舜在历山耕种,也说是在这里,但没有说的很清楚)。
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他(疑为“池”之误)也。
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真有如庄子在壕梁上那样,与整个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了)。
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bei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
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
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
又北,历水枝津。
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
又北,听水出焉。
泺水又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
(湖水沿着渠道支流,东流进入西边的城郭,往东到历城西面,沿城边往北注入池塘。
池水上流承接东城历祠下的泉水,源泉从地下涌出,流势强劲。
此水往北流经历城东面,又往北流,引水蓄成流杯池,州郡官吏设宴款待宾客,常常都在这里会聚。
水分为两股:右边一条往北,左边一条往西流经历城北面。
西北有一片池塘,称为历水,与泺水汇合。
又北流,这里有一条历水的支流,上口在历城东边承接历水,往东北流经东城西面,然后北流出城,又北流注入泺水;又北流,分出听水。
泺水又北流,注入济水,汇流处称为泺口。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
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
《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子将戮之。
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矣。
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即华水也。
北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
”北宋曾巩《齐州二堂记》也认为地理图纪所说齐州的南山为历山,是舜耕之地,城叫历城的说法。
曾巩知齐州时,趵突泉名为槛泉,此泉为泺水之源。
曾巩曾利用官府废屋的砖石木料,在泉的附近修筑南北二堂,做为来往官员的客舍。
北堂为历山堂,南堂为泺源堂,并撰该文,考证了《史记·五帝记》所云“舜耕历山”的历山即齐州之南山,还记叙了当时齐州泉水形成的原因及趵突泉的情状。
“齐滨泺水------为二堂于泺水之上以舍客,因考其山川而名之。
-----历山在齐,皆东方之地,合于《孟子》。
按图记,皆谓《禹贡》所称雷首山在河东,妫水出焉------由是言之,则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
今泺上之北堂,其南则历山也,故名之曰历山之堂。
”济南历山,海拔285米,除了叫舜山,舜耕山之外,后来还叫迁祓山。
(祓,读音fu,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据《周礼.春官》载,是女巫主持每年岁首用牲血涂身驱除不祥的仪式。
汉代以后,此习俗演变为三月上巳日,到水边沐浴,称“修禊xi”。
上古时,济南百姓每逢三月三便到离着老城最近的历山等地举行祓除不详的活动,正如诗云“人知上已宜修禊,不上佛山上药山。
”(清王德容)可见古代历山是济南百姓举行“修禊事”祛除不详仪式的主要地点,故而又有“迁祓山”之名。
后来又因隋文帝开皇年间在山崖处建有雕造的大小佛像甚多,故取一般人难读难认的“迁祓fu”谐音为千佛山,一直称呼至今。
每年的三月三、九九重阳,也就成了济南市民上千佛山赶庙会、祈福祛灾,登山健身的重要日子。
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千佛山脚下还有大片的庄稼地和林地,山麓边还有牧羊人,有国外摄影家拍摄于1938年的照片为证。
曾有本市报社记者采访知情者,当地人胡长胜1954年出生于千佛山下,从小生活在这里,他说“当时叫历山大队,‘文革’时改为向阳大队”。
他记得,如今的千佛山北门(正门)牌坊周边,那时候全是荒草野坡,“那时候的千佛山正门,在卧佛那个位置,正门两边就两个垛子,也没什么东西。
路的左右两侧是果园,种着苹果树。
那个时候千佛山下都是荒草野坡,没有大道,只有小路,后来3月12号定为植树节,我们那时候上班,春节放完假第一天,就先忙着种树,刨树坑、挖树穴、植树。
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胡长胜说,从1980年代开始,千佛山公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建牌坊,一直到开拓东边的台阶路。
桃园,则是“原来搞大明湖清淤的时候拉的一些紫泥,垫起来一个坡,栽上桃树”,“至于千佛山公园的边界,也是1990年代才真正划定的”。
(六)全国各地的历山.对于历山,如今我国有多处,而每处都有舜耕的传说抑或和舜相关的历史遗迹,那么到底哪个历山才是舜耕的历山呢?前面已经提到,除了济南历山之外,主要的还有这样几处,我再稍加详述一下。
1,山西省沁水历山,位于山西省南部垣曲县、翼城县、阳城县、沁水县交界处,为中条山脉东段,面积248平方公里,主峰舜王坪海拔2321.8米,为山西南部第一高峰。
2,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大历山。
大历山简称历山,位于安徽池州东至县,主峰海拔仙人掌海拔372米。
传说此山为舜帝耕作之地,尧帝乘船顺水至大历山访舜而得名的尧渡河。
3,浙江省永康历山,位于浙江中部永康市与缙云县交界处,属栖霞岭山系余脉,主峰高854.8米。
在历山下还有一村为历山村。
第四,山东鄄juan城历山,我把它单独另起分行,着重解释一下。
位于鄄城县东南四十里闫什镇历山庙村,鄄城县境内有姚墟,为帝舜之故里。
《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
”鄄城境内现有境内现存有尧王墓、舜耕历山等古迹遗址,历山舜庙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自汉以后,历代官吏为其修庙朝拜,元张须著《舜祠记》并刻碑立于舜庙,碑文曰:“须来游于鄄,知帝庙在雷泽之北,瓠河所经是为姚墟,亟往拜焉。
”据传,今鄄城县闫什镇姚刘庄有姚墟,为尧帝出生地。
两相对应,曰历山为舜耕历山。
泗河上游地区,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
有虞舜的兴起决非偶然,应与此有深远的历史根蒂,这里很可能就是舜早期的居住地。
《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
”《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今鄄城南境和菏泽市牡丹区北境)”。
我们再来看诸多古籍文献的有关记载:《皇览》曰:“太甲有冢在历山上。
”周显王三年(前366年)孟子往卫至历山,见旧迹而欲田之。
《帝王世纪》又曰:“汤来伐桀 ,以乙卯日战于鸣条之野,桀未战而败绩,汤追至大涉,遂禽于焦,放之历山。
”《史记·五帝本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
”郑玄《注》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
”皇甫谧曰:“今济阴历山是也,于雷泽相比。
”至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
”南宋罗泌有《历山考》曰:“历山在县(雷泽县)西北十六。
今濮之雷泽西北十六,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
”明《濮州志》载:“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处,有舜庙。
”清末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山考》将濮州历山列入“古有今无之山”,称“是元时兹山尚在。
今其地名历山庙,莽平无拳石,而雷泽即涸无勺水。
陵谷变迁,于兹为信。
”(七)综合结论现今史学家、考古专家找不到具体准确答案的问题,那为什么全国各地这么多历山都说自己是舜耕地之处呢?其主要原因是舜帝是被后人称颂的贤帝,后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意把舜曾经走过或者住过的地方命名为和舜有关的名字,或者修建庙宇祠堂加以祭拜,是华夏文化历来的传统习俗。
其次,舜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其后裔为感念祖上恩德,所到之处建祠立庙,追号历山,这是全国有众多历山的原因。
舜是中华优秀的典型人物,深受历代人民爱戴。
正因为如此,各地人士爱慕之余都愿意就近供奉纪念他,纷纷拉他为本地的乡亲先贤。
由于年代久远,古史简约或缺残,致使这种任意“落户”的方式比较随意。
例如依照“舜耕历山”的说法,就产生了许多叫历山的山岳。
据不完全统计,自称是舜耕过的历山,在全国不下二十来座。
其中北至黄河逐鹿,南至浙江上虞,西至山西沁水,东至山东济南。
全国有这么多历山,郦道元《水经注》独云: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
舜所耕处也。
郦道元评其他地方历山云:“余案周处此志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
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壤。
”综上所述,本人通过持续多日来的阅读,查询古籍史料和众多现代学者的学术论述,我个人认为,古代舜耕历山之处,只能是在山东。
而古历山在济南和山东鄄城这两处地方的可能性最大,而其中尤以后者为最有可能。
.主要参考书目:《史记·五帝本记·集解》《尚书·尧典》《夏本记》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杨尚奎:《夏民族起于东方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6、7合期。
徐中舒:《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北宋曾巩:《齐州二堂记》王玉哲:《商族的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地学之窗 | 最古老的岩石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