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台数码相机?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预算♦分类♦现在的相机分类与以前不同了,我试着去说说我对相机分类的看法,个人观点。
现在相机从价格分类只有三类,入门、准专业、专业三类相机。
大部分的非135全画幅的数码机器我都归于入门机型,7D系列和D500这类以及全画幅除了各家顶级机器都归入准专业机型,各家最贵的就是唯一的专业旗舰机型。
这样分类有着种种的不好之处,我也知道一定会引起争议,可这样分了就会了解很多厂商做法,能更好的去选择相机。
APS—C画幅机器,尼康成为DX格式,这里就用DX相机说明全部APS—C相机。
DX格式相机最大特点就是小于标准135画幅的CMOS。
带来的优点就是体积小和价格低。
这两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意义不大了,既然选择单反就不是冲着体积和便携去的,除非对体积有严格要求,其次价格优势也渐渐被削弱。
某些全画幅机器以前的叫法更确切,D700和5DII上市后,官方说的非常明确,叫全画幅入门机型或者说准专业机型,也就是说,这类相机与专业相机相差不多。
而专业相机以前更多被成为旗舰机型,尼康一位数,佳能一开头。
这类机器特点就是双卡、高速连拍、一体手柄等。
说到分类,为什么要把D7200或者70D这类机器也归到入门?是不是有点不妥?我们以D7200为例,D7200今天某网报价是单机5599,对比我们拿出一个停产的机器,D300S,这台相机可是当年的旗舰DX相机,某网报的下市价格是单机8900,从价格上看,就知道为什么D7200并不是和D300S一类,也许这样没有说服力,我们继续看一类对比。
D3当年的旗舰,某网报价是单机32500,而最新的D4S某网报价是31958。
价格相差不多,是一类机器。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佳能尼康虽然一直在更新相机,但是布局几乎是没有变化的,单机为准,价格6000以下是入门机器,7000以上到20000以内都是准专业机器,旗舰专业机器一直徘徊在30000左右。
这个分类很清晰,性能上也有所体现,入门一水的DX半画幅,准专业大部分是全画幅,旗舰一体手柄连拍高。
今天上午刚刚得到消息,尼康上市了D5和D500,这就更好的说明了我的观点,D500才是接替尼康D300的机型,这类机型归到准专业机型中更为恰当,也就是尼康1位和佳能1系列为专业机器,尼康三位数机器和佳能1位数机器(排除1系列)为准专业机型,尼康三位数和四位数机器和佳能两位数和三位数机器为入门机型。
当然我个人认为D500要比7DII明智一点,4K视频拍摄能力还是很值得把玩的。
下面我们算一个简单数学题,活动活动大脑。
D3200单机价格1988,快门寿命50000次,合一次0.03976元。
D7200单机价格5599,快门寿命100000次,合一次0.05599元。
D810单机价格15000,快门寿命200000次,合一次0.075元。
D4S单机价格31598,快门寿命400000次,合一次0.078995元。
单反什么定位?看快门寿命和价格也许就能清楚的了解,这里面也说说,技术提升,现在的快门寿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以前D700的寿命是15W,D3是30W,但是这个只是理论数据,实际上会比这个多。
说了这么多,选择时预算就应该合理化,无论入门准专业或者旗舰专业单反,预算也应该有对应性,能提升一个级别最好提升一个级别,而不是选择同级中最贵的。
现在说就是同级中性能差别并不是十分巨大,比如D3300和D7200,在真正拍摄中并没有真的如同价格差的那么多,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元钱三分货的道理在摄影上是最行得通的。
不过全画幅和非全画幅是天上地下,我也知道这句话一样很多人不赞同,不过就当我自己的经验吧,我手里的D3200很多时候是拍不了我用D700或者D3拍的照片,虽然同样是我一个人,即使能拍,那也是我去拍一些非常适合D3200的题材。
但是我D700却在99%的时候可以代替我的D3。
为了支持我的分类方法,我引入一组数据。
【2015年数码单反相机级别关注比例(分为四类,入门级,中高级,准专业级,专业级),入门级为35.04%,中高级为33.93%级,准专业级为28.55%,专业级为2.12%,从2015年Q1-Q4的走势上看,2015年度中国的数码相机市场上,入门级数码相机的关注度先升高后下跌,从Q1的33.43%升到最高点37.02% 后又下降到Q4的35.32%,中高级数码相机的关注度大幅下降,从Q1的Q1的38.49%到Q4的30.11%整整下降了8.38个百分点。
准专业相机的走势正好相反,从Q1的25.92%到Q4上升到最高点32.05%】造成这样变化的我觉得恰恰是分类已经不再试用,按照一般规律,入门应该关注度最高,其次是中高级,在其次才是准专业级和专业级,可如今数据相差较大。
如今单反降价非常快,从450D单机5000的入门时代,到了现在D7000单机不到5000却被逼成为中高级的时代,再加上人们收入增多,单反不应该再按照四档来分类,因而我建议三档分类,把入门和中高级部分合并,准专业级包括7D和D500这类,专业级不变。
这样三档关注度为65.43%和32.05%和2.12%。
引入一组画幅选择的数据。
【2015年度数码相机传感器尺寸关注比例】【APS-C画幅44.22%,全画幅为30.22%,1/2.3英寸为12.07%】这组数据更能凸显三档分类的正确性,全画幅包含了准专业级和专业级两类相机,再加上部分D500以及7D这类APS-C画幅机器,总共约有30%的关注度,排除这类,余下的60%为入门级关注度,基本符合前文推断的数据。
♦预算♦不过大家的预算大致是多少呢?我们引入两组组数据。
【从数码相机的平均期望消费价格上看,2015年度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上,消费者的平均期望消费价格是先降后升的。
Q1时为12026.07元,Q2小幅下跌到11368.30元,Q3迅速上升到12220.07元,Q4则达到全年最高值12940.43元。
】【2015年Q1-Q4的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上,15000元以上的产品关注比例上升十分显著,总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
Q1时关注比例为18.14%,Q2小幅下跌到16.69%,之后连续上升,到了Q4时达到25.34%,是所有价格区间中关注度最高的区间。
】总结就是,预算能买全画幅就买全画幅,如果不够,日后有升级打算就买最低端机器,即使日后升级损失也不大,不升级就买能买的最贵的机器,毕竟无论镜头怎么样,出片终究还是这个机身。
用途价格,性能,体积这三者在相机中没有完美的,性能好的贵,便宜的性能又不行,性能可以的体积又不小,体积小的性能好的却更贵。
资金不充足的话,选择一个点为切入最好,相机大致说,无外乎画幅,对焦,测光,操控这类性能,这其中若没有特殊要求,画幅是第一选择点,笼统的说,画幅决定了画质。
如果抓拍多,长焦多,可以选择对焦好的机器,比如D500或者7D2这类机器,测光同理。
操控的话,旗舰机型非常适合。
旁轴和微单是扫街利器。
通过价格的限定档次,通途的限定机型,就基本能选出适合的机器。
其次也看使用习惯,对焦准确,曝光准确,白平衡准确这是一直照片几乎不变的要求,不过当然也有例外,卡帕拍摄的诺曼底登陆照片,对焦也没清晰,曝光也不算准确,黑白照片勉强说白平衡准了吧,不过却是经典之作,有时候内涵会大于外部数据,倘若真有一天你遇到火星人登陆地球,卡片王子请求你不要考虑太多,拍下来就够了,哪怕是虚了也够了。
对焦现在基本都用自动了,玩手动头虽然大有人在,但是并不能说自动对焦没有意义。
而白平衡我也建议自动,如果技术可以,虽然手动的确难以掌握,但是我仍然强烈建议使用手动白平衡,不要说RAW格式对于白平衡可以无限调节,如果前期能拍好为什么后期要费二次事?为了前期省事而加重自己的后期工作量本身就是错误的,时间才是摄影最大的成本。
♦曝光♦下面说说重点的曝光。
曝光现在主流分两类,手动曝光和自动曝光,这里自动曝光包括自动档,情景模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程序曝光,自动ISO等模式。
手动曝光是指自己手动控制ISO、快门、光圈。
影响曝光的三要素全部手动掌握就是手动曝光。
下面细说两种曝光模式。
手动曝光模式是我自己最常用的模式,首先我观察拍摄场景,通过取景器也可以,通过裸眼也可以,凭借经验判断我大致需要的ISO和快门还有光圈数值,比如ISO400、快门1/250、光圈1.4(室内自然光),然后试拍一张,回看、通过直方图和高光显示还有放大等判断目前参数和我希望的曝光量差多少,比如差1EV值、之后调整ISO提升到800,保证所需快门速度1/250,如果快门速度不需要保证,也可以降低到1/125而不动ISO,结果是一样的。
然后在这个环境继续用这个曝光量拍摄,如果光线有变化并不需要再次试拍,比如主体面对窗外,光照增加,凭经验知道需要降低2EV值,可以直接收缩光圈或者降低ISO或者提升快门。
虽然说的繁琐,但是熟练掌握后达到条件反射后,拍摄速度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以我为例,一场婚礼拍摄约600张照片,全部手动拍摄,也不觉得手忙脚乱,我个人网站也有样片,手动拍摄并没有那么繁琐。
自动模式曝光也不简单,需要掌握相机各种测光模式,比如点侧光,区域重点侧光,评价侧光,并且配合对焦点的选择和侧光位置的选择达到准备曝光,比如点测联动,然后通过曝光补偿来微控曝光量,比如白加黑减什么的。
说起来简单,可是现在一个相机少说都有三四种侧光模式,再者起码需要知道区域曝光法这类基础,还得配合对曝光补偿和曝光锁这类功能,才能曝光准确。
说这个和选相机有什么关系?可以发现,手动曝光对相机的要求并不高,而且自动曝光的话需要相机具有良好的测光功能,点测联动这个功能可真不是每个相机都有的。
影响到选择相机,习惯手动曝光的摄影师,可以选择一点老的相机,比如在我手里,但就拍摄而言,D3和D5差距就不大,因为好多功能我用不上,比如侧光模式的改进,处理器的升级。
因为我只需要他有光圈、快门、ISO就够了,反正数值也是我给相机,这类摄影师特点就是不相信相机,当然也包括我,所以微单取景器会依据ISO的不同变亮或者变黑我就不能接受,这影响我通过眼睛的经验判断,我只需要相机听我的,最多是给我参考。
而习惯自动曝光的摄影师,对相机的更新就有一定的要求,比如D750的新的曝光模式(高光光圈优先?抱歉,我没用过这个功能)就用起来很舒服,处理器算法的提升所带来的测光准确就是更是完美。
不过我必须要强调一点,无论手动曝光还是自动曝光,都只是习惯问题,绝对没有谁好谁坏之分,我也讲一个小故事,我师父给我讲的,有一位年轻的摄影师第一次用自动对焦相机拍摄了一场篮球赛,给他的老师看,他的老师没有说什么话而是哭了,年轻摄影师胆怯的问是不是自己拍的不好?并不是你拍的不好,而是竟然大多数都是清晰的照片。
他的老师之所以是老师,是因为可以用手动镜头拍篮球赛保证1/3是清晰的。
我总问我的师父,有一天相机会不会无比智能,自动曝光无懈可击,自动白平衡准确至极,那个时候我们的饭碗是不是就砸了?那一天肯定会有,不过肯定不是今天。
其他♦单反还是微单♦买单反还是微单?这个问题在我刚入门的时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没有微单。
那个时候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全民造反,为什么?因为第一次有一个数码单反降到了一万元以内。
而现在看来这句话和放屁一样,数码单反快降到一千元以内了。
说到微单就不得不说索尼这个相机厂商。
♦索尼♦其实我是支持索尼的,我对索尼的感情比索尼党都深,只不过他们不了解索尼那眼中的委屈泪水。
索尼牛啊,真牛!索尼一直要做相机中的王者,相机中的苹果,或者这么说吧,苹果和索尼谁学谁真不一定,索尼一直要构建一个封闭系统,这个系统在索尼其他媒体产业类中非常成型,到了单反,索尼自己知道在传统领域虽然有技术但是还不够,索尼收购了美能达,索尼和蔡司合作。
美能达那个是相当的牛,自动对焦在胶片时代就领先对手,老师和我说他带着美能达白炮镜头去北京时的眼神都麻了。
蔡司不用说了,镜头中的佼佼者,但是我仍然要挖苦下蔡司,诺基亚手机也是蔡司镜头,当然我们当然知道那个是认证的。
索尼有了这两个厂商的支持后,出了不少单反,基本都是过眼云烟,有两个必须着重介绍。
A850,这个机器就是爷爷。
尼康出D600和佳能出6D之前这个吵吵啊,入门全画幅,平民全画幅,首个低入一万的全画幅。
这些话我当时听了都觉得汗颜,A850上市后稳定的价格已经低入一万元,可惜这台机器并没有在大陆发售,当时只能买水货。
性能接近A900,价格仅是三分之一。
A900,这个机器就是祖宗。
这个机器价格稳定在一万五左右,却是当年索尼的旗舰单反,当D3仅仅1200W像素的时候,A900已经拥有了2460W像素的输出能力,多功能手柄带有显示器和完善的竖排扩展能力,直接没有原厂单反手柄拥有。
A900搭配的外闪具有横向旋转,现在也没有外闪有这个能力,A900的一切几乎是完美的。
还有一台相机,也可以说是索尼的倾力之作,SLT-A99,作为目前索尼顶级的微电,A卡口的主力机型,无奈也是叫好不叫座。
这几款机器为什么没有成就索尼的单反霸业?索尼生不逢时,佳能和尼康牢牢占据单反市场行程了垄断,这里面也有索尼的事情。
我们稍微插一下嘴说说索尼的固执。
垄断固然好,索尼在单反市场也选择了一种垄断,相机使用索尼记忆棒,闪光灯的通用热靴竟然也不通用(佳能尼康热靴是通用的,只不过触电不同,有些功能不能互相实现)。
索尼呕心沥血换来的结果是什么?我引用一组老数据。
【2013年度单反市场的品牌结构非常简单,佳能占据50.7%的市场,尼康占据43.3%的市场,这两家无论在产品数量、产品布局、产品关注度方面都占据了整个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这样的数字可以说是一个丝毫不意外的结果,毕竟单反相机技术垄断已经有了太多年,其余厂商想要进入难之又难。
】索尼看到这个情况,心都碎了,因为第三名是宾得占了4%,也就是说索尼仅仅占了剩下2%不到的市场。
2013年A900下市,索尼几乎悄无声息的退出了单反这个领域,我觉得索尼应该把脏话骂尽了,技术?尼康用的是索尼的CMOS,几乎可以说是美能达发明了自动对焦,蔡司镜头是绝对给力了!说性能?索尼在摄像机领域把佳能打的牙都看不见了,电视机笔记本游戏机手机等等哪个索尼没有布局!索尼就是不造坦克飞机和大炮,要不早就崩了佳能和尼康了。
佳能尼康是对手?别逗了,哥俩好着呢,哥俩唯一的目的就是,不要有第三者,很多城市的经销商,佳能和尼康是一家,售后也是一家。
无论天时地利人和索尼都占有优势,可惜,上帝就是没选索尼。
这种情况下,另外厂商的做法却让索尼找到了最好的出路,松下GF系列,奥林巴斯EP系列。
索尼造微单或者微电这类机器完全是太舒服了,从合作和收购的厂商可以看出,索尼只有不和尼康佳能正面竞争单反市场,就完全有能力在微单这个市场内将其余全部对手打趴下。
微单和单反?取代这个词不存在,数码没有取代胶片,微单也不可能取代单反,取代这个词应该被革命替换,数码革了胶片的命,单反也迟早会被革命,但是现在看还是没有。
不过从设备技术还有理论上来说,单反已经没有当年的巨大优势。
今日早上尼康更新的D5和D500两台机器,可以说是单反中的顶峰,可是遥想当年,尼康在更新F5胶片机器后,F6就成为了胶片单反的绝唱,不知道尼康有一天更新D6后,会不会是数码单反的绝唱。
书归正传,微单还是单反?现在入门微单和入门单反价格几乎相差无几,性能各有优劣。
♦微单优势♦微单体积是优势,但是也有差别。
索尼是几乎是目前唯一有全画幅微单的厂商(哈苏就别算了,那个价格不好说),全画幅相机加镜头的体积很大,大并不仅仅在于取景方式,如果使用变焦,镜头体积对整体体积的影响要超过机身,因此如果说以后会有很多的变焦镜头或者大光定这类,微单体积优势不大。
而且微单的持握性并不如单反,在使用超长焦时不便于拍摄,因此配合饼干头才是微单发挥体积优势的方法。
因此微单便于一些人文拍摄,我说一个我的实际体会,参观展览,周围人用手机拍照,用微单卡片拍照都没问题,我一拿我的单反,安保人员就直至我禁止拍照,虽然我的单反连机顶闪都没有,但是仍然不允许我拍照,为什么他们可以?安保回答,他们是爱好者。
单反很扎眼,这也是我扫街用单反的话为什么用50定,因为这个镜头能让我有一点安全距离。
如果我用28估计对面早就发现我了。
再者微单有对焦和连拍优势,但是需要说明,对焦优势是指对焦点覆盖取景器面积的优势,毫无疑问,微单在这一项绝对的优势。
连拍优势也是相对的,微单得益于没有反光板或者说是反光板不运动,连拍没有单反那么负责的机械干扰下,连拍可以非常快速。
举个例子,尼康V1特别之处在于CMOS上的点不仅仅是成像点也有负责侧光和对焦的,这种高度集成化让这个小小的CMOS功能非常完整。
因而V1不需要其他的机构,在电子快门的模式下可以进行超高速拍摄,也就是升格拍摄。
这对于单反是不行的,目前单反最快连拍也只有12张或者14张每秒,传闻D5拥有15张每秒的速度,可是这个速度对于电子快门的微单来说,低速连拍都不够(早上得到消息,D5在反光板升起不降后才能有14张的能力)。
♦法兰距♦微单最根本的优势是法兰焦距的缩短,法兰距:即法兰焦距,是安装法兰到入射镜头平行光的汇聚点之间的距离。
但是目前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法兰焦距都是指机身法兰焦距,机身法兰焦距就是指镜头卡口到焦平面(胶片、CCD或CMOS)之间的距离。
同一卡口的机身法兰焦距与镜头法兰焦距是相等的,即一种卡口只有一个法兰焦距。
各家的法兰距引入一组数据。
法兰焦距越大,越不利于成像,由相机基本结构,也就是小孔成像原理来说,如果小孔(镜头)与光屏(传感器)的距离越大,光线扩散的面积也就越大,反之则是光线扩散的面积更小,光线更加集中。
如果我们把小孔成像的这个原理应用到数码相机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单反相机的中心成像和边缘成像效果的反差普遍都要比无反相机要大了。
也正是这个原因,相机厂商们才会在单反相机的镜头上花大量的精力去提高镜头质量以减少单反相机中心成像和边缘成像之间的反差。
无反可换镜相机法兰距相对单反相机短的这个特点不仅令无反相机可以转接各式各样的镜头,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相机边缘成像的质量,可以不夸张的说,如果日后无反相机镜头的制作工艺以及质量能慢慢接近单反镜头的话,无反相机在画质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而且从数据表格来看,索尼NEX理论上拥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卡口直径越大越容易生产大光圈镜头,而法兰焦距越短越有利于成像,因此索尼微单在理论上就便于良好的成像。
♦单反优势♦说了微单优势,我们说说单反优势。
单反更类似一种工作用相机,真正需要良好的对焦性能,侧光性能,操作性能的摄影师,大多是专业或者职业摄影师,例如我身边,几乎全部的新闻摄影师、婚礼摄影师、产品摄影师、动物摄影师全部使用单反。
我们看到的杂志,体育赛事,阅兵典礼这些照片也几乎全部由单反拍摄,每次在电视里看到运动场边的炮筒、典礼里成排的脚架就知道那是单反的天地。
顺便我也吐槽一下那些总是在我这里为索尼打抱不平的朋友,等到索尼微单占领了这些市场再骂我把,当然如果当年索尼在单反领域有建树的话,现在估计都不会有这么高性能的微单。
佳能和尼康占据了近百分之九十的单反市场,如果你想从事摄影相关行业,入门单反最好的选择就是佳能和尼康。
以我这个三线省会城市的摄影师为例,一般的团队全部使用全画幅单反,主要集中在佳能的5D系列和尼康D700和D800系列,最新的D750也有。
使用专业级的D3、D4系列和1D系列也有不少。
全画幅单反在对焦、取景、操作上有着目前来说几乎压倒性优势。
入门单反和微单并没有在性能和价格上有太多的别。
单反还有镜头优势,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佳能和尼康有着大量的二手镜头群,配件也比较完善,处理流程也比较成熟。
我引述一段在知乎上的对于单反和微单的评价,{实际上考察现在市面的单反和微单系统,前者的绝对优势是在对焦追焦连拍,机身操作方便及适应恶劣环境,以及有最广泛的高水平镜头群,尤其是长焦及超长焦的焦段。
如果要在这些方面有比较强的需要,那么旗舰及高端全画幅单反(比如1dx或者5d3)仍然是最佳选择。
尤其是当目的是记录优先,创作其次的时候。
}这句评论很中肯,单反更多是以工具为设计,而微单更多是以民用为设计,但是实际上,单反受价格因素影响太大,高中低性能差距十分严重,而反观微单得益于电子进步,差距并不明显。
♦综述♦因此微单瞄准的是民用市场以此来渗透专业市场,单反是站稳专业市场以此来渗透民用市场。
尼康和佳能在微单上之所以如此不上心,是因为其在单反市场的份额已经足以,再做微单势必会抢夺自己单反的市场。
我一直在想,如果佳能和尼康出一款全画幅微单,通用自己家的卡口,这台机器几乎会让我们人手一台,备机的无二选择,可惜尼康宁可出一款复古的DF也不会出一款全画幅微单。
让我引入微单市场和单反市场的对比数据。
【2014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产品类型关注比例分部,单反55.9%,消费26.6%,微单/微电16%,其他1.5%】【2015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产品类型关注比例分部,单反56.8%,消费24.83%,微单/微电18.49%】【其中从2015年Q1-Q4,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上,单反从Q1-58.11%到Q2-57.21%到Q3-56.19% 到Q4-54.81%总共下降3.30个百分点。
】【其中从2015年Q1-Q4,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上,微单从Q1-17.32%到Q2-17.46%到Q3-18.24% 到Q4-.21.37%总共上升4.05个百分点。
】【2015年度前5数码相机产品品牌关注比例,佳能39.29,尼康25.02,索尼14.82,富士4.34,徕卡4.09】数据很简单也很好分析出结果,得益于索尼在微单市场的努力,微单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但是即使这样,微单仍然和单反市场有所差距,总的来说就是索尼在以一家之力对抗联合的佳能尼康,而在总的关注度中,索尼正在缩小与尼康的差距。
再引入一组数据对比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经去的选择区别,也就是代表了单反和微单两大阵营。
【2015年度数码相机取景形式关注比例,光学取景器为58.91%,无取景器为23.16%,电子取景器为17.93%】数据基本和单反、消费、微单关注度相同,也侧面反映出目前来说单反仍然是主流,微单在努力取代消费级相机成为第二大阵营。
再引入一组数据。
【2015年度的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产品系列关注度排名。
】【佳能5DIII系列是5.75%】【佳能70D系列是4.74%】【佳能6D系列是4.11%】【尼康D7100系列是3.55%】【佳能700D系列是3.23%】【尼康D810系列是3.15%】【尼康D7000系列2.65%】【尼康D750系列是2.62%】【索尼A6000系列2.24%】【佳能60D系列是2.17%】【其中,佳能包揽前三位。
尼康有四类上榜,而A6000是索尼唯一上榜的一个系列。
】 所以说目前主流相机还是佳能和尼康的单反系列,而索尼依靠微单能进入前十已经是非常不错了,相反我们常说的一些相机比如卡西欧的自拍神器,比如富士的复古X100系列,索尼的黑卡系列,这些非常好的相机并没有上榜,也能说明大众电子消费和小众玩乐之间的区别。
♦功能♦其次我们说一说功能,目前主流相机的特殊功能比较多的有,GPS定位,WIFI连接功能,NFC功能等等,具体在这里不一一罗列。
重点说一下WIFI连接功能,总的来说WIFI连接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WIFI作为照片传输的方式,可不经过数据线或者读卡器这类连接,将拍摄后的照片直接导入到电脑或者手机这类终端。
首先类似这个功能很早很早就存在,早在2008年之前尼康和佳能就能让相机和电脑无线通联,可是为什么现在最新D5和1DX都没有这个功能?第一是机身全金属后容易产生金属屏蔽,这类机身不仅会让外部无线电信号不干扰机内信息处理,也反过来不容易让机内无线电信号或者 WIFI信号被外部设备接收,其次尼康和佳能早就有这类配件用作无线连接,售价高达千元。
再者上届奥运会并没有提供无线连接方式,反而是提供标准网线插口,因此D4拥有标准网线插口。
而这种读取或者传输照片的连接是可以用WIFI的SD卡替代,CF卡可以改造成具有WIFI功能的CF卡,我自己就结合SD的WIFI卡改造了一枚CF的WIFI卡配合D3使用,只不过操作复杂繁琐。
WIFI连接另一种功能是远程控制相机,这类功能虽然尼康和佳能也有相关的配件,但是不能通过改造CF卡或者添加WIFI卡来实现。
总的来说WIFI是很有用的新功能,照片的目的在于分享和纪念,分享的便捷性一直是相机对于手机的弱项,如今借助WIFI功能相机有可能打一个翻身仗。
我们再引入一组数据。
【2015年度具体功能单相关注度数据比例(关注度与不关注度和为100%,因此只罗列关注度一项数据)】【GPS关注度为19.29】【WIFI关注度为47.51】【NFC关注度为19.2】之后我们说一说视频拍摄,在拍摄领域,技术最好的是索尼,而最受欢迎的是佳能,尼康在奋起直追,视频拍摄涉及到很多问题,虽然第一台引入视频拍摄的单反是尼康,但是让视频拍摄变为一种玩法,或者说不仅是玩法更是改变视频拍摄行业的应该是佳能,佳能5DII开创了全画幅单反拍摄的先河,要知道,电视台用的肩扛广播级摄录一体机也没有达到135全画幅,而135全画幅之前一直是电影机的重要参数。
佳能当时对比尼康拥有完善的视频拍摄和编码解码优势,因为佳能一直在生产摄像机和DV这类产品。
不过而索尼作为一个连电影机都产的巨大视频企业却是有力使不上,不过相比松下和JVC来说索尼还是不错的,索尼是为数不多的拥有整个视频摄录硬件以及非编处理软件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电视台所用的多数为大洋或者索贝以及苹果,而索贝正是索尼旗下收购的公司。
这让我想起一段话,二战中,德军有实力也有理由去赢得不列颠空战,可惜上帝选择了英国。
索尼有技术有理由在单反市场赢得全部,可惜上帝没选索尼。
现在很多视频节目和小制作电影均由单反拍摄,单反拍摄视频已经成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当然这里面包括微单系列,我身边目前视频团队大多数使用5DIII系列机器,配合高端一点的REDONE以及部分BMCC这类机器,不过身边好多人开始关注索尼A7系列,已经有部分团队开始使用索尼A7系列进行拍摄。
♦4K♦在此我引开话题,也说说4K这个事情。
首先我非常感谢,在上游拍摄没有普及4K,中游制作没有普及4K的时候,电视厂商作为下游播放产品的生产者竟然普及了4K,我们先说真假4K这个电视厂商总来偷梁换柱的事情。
首先原谅我并不是电视生产从业者,而只是为说明问题为目的,因而有错误请海涵。
液晶电视每三个颜色凑成一个点,每个点再横竖排列,达到1080P,也就是1920x1080,暂且我们成为2K,当然实际2K更高一点,为了理解我们约一下而已。
电视厂商为了让大家换掉手里还没有过时的电视,噱头一个4K标准,可是4K点过于密集,加上液晶本来不发光,只能用背光源这个原因,过于密集的点让背光无法通过,所以电视厂商偷梁换柱,加入白色或者黄色点到3色点中,美其名曰4色电视,再次排列后说达到4K分辨率,因而行业内成为假4K。
当然,假4K的确比2K电视清晰,可实际是这个样子么?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算你电视真4K了,片源哪里来?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