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曲靖文物志(六)(曲靖文物志电子版)

发布:2024-09-28 浏览:61

核心提示:曲靖文物志(六)开栏的话有人说时间稍纵即逝,看不见摸不着,可我们能看到,时间留下的形状,我们能触摸时间留下的痕迹。乌蒙磅礴、群山叠翠、山雄水秀、宝藏丰富、文化璀璨,在曲靖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这片充满传奇而又充满希冀的热土上,千百年来,前人走过的路我们这样看见。从即日起,曲靖发布推出《曲靖文物志》专栏,带你穿越时空,看看什么样的物件和故事都留存在了时间里。小布今天带你走进曲靖的矿冶遗址↓↓↓老厂沟钴矿洞遗址位于会泽县上村乡大户村委会驻地东北约800米处的老厂沟两侧。遗址由南向北分布于老厂沟东西两侧,面积

曲靖文物志(六)开栏的话有人说时间稍纵即逝,看不见摸不着,可我们能看到,时间留下的形状,我们能触摸时间留下的痕迹。
乌蒙磅礴、群山叠翠、山雄水秀、宝藏丰富、文化璀璨,在曲靖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这片充满传奇而又充满希冀的热土上,千百年来,前人走过的路我们这样看见。
从即日起,曲靖发布推出《曲靖文物志》专栏,带你穿越时空,看看什么样的物件和故事都留存在了时间里。
小布今天带你走进曲靖的矿冶遗址↓↓↓老厂沟钴矿洞遗址位于会泽县上村乡大户村委会驻地东北约800米处的老厂沟两侧。
遗址由南向北分布于老厂沟东西两侧,面积多达13万平方米。
遗址内现存钴矿洞约100余个, 矿洞洞口直径为0.60~1.20米之间,深度在5.0~14米之间,洞呈垂直状。
多数钴矿洞现被植被掩埋,保存状况一般。
历史上钴矿是制瓷业重要的青花原料。
据中华民国《云南通志》载:清代早期,宣威州曾建有江西会馆,专门负责采办钴矿原料运至江西景德镇专供制瓷青花原料。
由于曲靖的钴矿原料中含有铁元素,故烧制出来的青花瓷器青花色调呈青蓝中带褐黑色,这与部分现存云南文物部门的青花瓷器可得到相互印证。
据此判断,老厂沟钴矿洞遗址当为清乾隆至嘉庆时期开采的钴矿遗址。
此遗址对研究清代会泽乃至滇东北地区钴矿的开采、使用以及外运情况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实物依据。
2013年5月,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者海铅厂古矿冶炼遗址位于会泽县者海镇三多多村委会铅厂村民小组内。
遗址北接徐家大垴包,南接大井垴包,西接舒家弯,东接老炭山,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矿渣堆积层达10余米。
312国道从遗址正中的炉渣上面区域内穿过。
据《云南通志》记载:早在宋五代时期,朝廷就派太监到矿山厂督办。
者海铅厂由于遗址所处地理位置适宜,加之盛产无烟煤,为矿业的冶炼所需燃料提供了方便。
因而原矿石从相距19千米的矿山用牛车运到者海铅厂就地建炉冶炼。
冶炼炉子均为小型马槽炉(铅)。
由所堆积的炉渣可以看出,遗址冶炼使用时间久远,早在元代就已开始。
据相关文献记载:明代永乐及成化年间(1403~1487),朝廷先后派员坐镇矿石麒麟厂开办银矿厂,征收银厂课税。
明代中叶,云南开局铸钱,需要用铅、锌掺和入铜铸制钱币。
明嘉靖年间(1522~1566)云南开始用黄铜(含锌20%~50%、铅1%~6%)铸造钱币。
随着钱局铸币日渐兴旺,对铜、铅、锌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清乾隆四十至六十年(1775~1795)是者海铅厂大规模生产冶炼铅、锌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厂区内建盖了西岳宫。
每天来往拉矿的牛车达五六百辆,年产粗铅、锌达300~500吨,成为云南铅、锌的主要产地之一,前后延续数百年。
期间,铅厂的开办经历了官办、官督民办、官商合办等相互变换的经营方式。
据中华民国 2年(1913)东川矿业公司聘请的日本工学士山口义胜在《调查东川矿山报告书》中关于“矿山创业年代及其沿革不得而详,约明朝时代创始开坑,清咸丰时代(约50年前)矿最旺盛,厂后衰越,光绪十五六年时,复大振兴。
现每月出粗铅11万斤、制成精铅10万斤、银1千两、粗亚铅12万斤、精铅11万斤”的记载,可推知者海铅厂明、清、中华民国时期一直被使用,20世纪50年代遗址始被废弃。
由于矿山所采矿石含有银、铅、锌、锗等多种金属,明清时期尚无科学的冶炼方法,者海铅厂只能采用土炉冶铅、马槽炉炼锌等冶炼方式。
因此,冶炼构造及工艺简单,冶炼中仅能提炼出部分铅、锌和少量银,其他金属未能提炼。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当地乡镇企业的出现,集体、个体办矿蜂拥而起,者海铅厂数百年间堆弃的矿渣又被重新挖出来回炉提炼锌。
据文物部门查,每吨矿渣中能提炼50~80千克锌。
为此,当地村民把原建盖在矿渣上的房屋相继拆除,以获取较为丰厚的经济效益。
者海铅厂古矿冶炼遗址使用年代跨度长,文化堆积丰富,在云南冶金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对研究云南冶金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95年7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川府铸钱局遗址遗址分新局和旧局2处。
清雍正时期东川府铸钱局称宝云旧局和宝云新局,清嘉庆时期称府局,又称宝东钱局。
旧局遗址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翠屏社区第六组东直街上段东侧芳华建材公司内。
新局遗址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堂琅社区十六组(灵璧路42号)院内。
旧局遗址分布面积为11000平方米。
历史上,旧局建筑坐南向北,设有办公署,沿中轴线建有大门、仪门、大堂、总门、戏楼、炉神庙等。
钱局东西两侧分别设有东更道、西更道。
东更道分别建有书房、巡栏房、巡察衙署、厨房、炭房、铜库、铅库、锡库、罐库、钱库、仓房、秤房、号房、澡堂,西更道分别建有土地庙、钱库、炉房、铁匠房、木匠房、白泥房、堆卡、瞭望楼等200余间房屋建筑。
现仅存大门、仪门、大堂、钱库、罐库(坩埚)、管局等房屋建筑共21间。
主体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东川知府崔乃镛奉令运陕西协饷钱文,上书奏请清政府旨准开炉设局鼓铸而建。
新局遗址分布面积8600平方米。
历史上,新局建筑坐南向北,沿中轴线建有照壁、大门、仪门,两侧分别建有炉房、炭房、巡栏、铁匠房、木匠房、清字匠房、仓房、铜库、铅库、钱库、书房、瞭望楼、巡察衙署、驻防左军把总署、运钱官公署及府铜店、县铜店等各种房屋建筑300余间。
现仅存过殿、炉神殿,建筑占地面积2215平方米。
建筑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上书奏请清政府旨准开炉设局鼓铸而建。
两处遗址除现存部分地面建筑外,地下曾出土铜钱、铅锭和冶炼炉。
其中,1994年会泽县耐火材料厂在旧局遗址上建盖楼房开挖基坑时,从距地表1.8米深处以下挖出铸钱局炉4座,炉高91厘米、宽80厘米、炉塘深50厘米。
炉上部置坩埚,下部凑火,一端为炉门,一端为烟道。
炉门宽32厘米、高42厘米。
与此同时,挖出数量不等的铜钱、条块形沙石模具、铅锭、残损熔铜罐等。
代表性的铅锭为长方形,长34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质量32.6千克。
据清光绪《东川府续志》卷二十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户部令云南铸钱协运陕西,云南巡抚张允随选择东川设立宝云钱局(称宝云旧局),翌年开铸“雍正通宝”,至清乾隆元年(1736)三月停铸。
清乾隆六年(1741)为开修金沙江水运京铜,复开局铸“乾隆通宝”,发放开修江工工食钱。
有铸钱炉28座,年铸钱128000多串,工匠500~600人,是为旧局;清乾隆十七年(1752),在原钱局南面再建新钱局(称宝云新局),设炉50座,用工匠7500余名,年铸钱22万串,是为新局。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新局加班铸钱,产量达33万余串。
清乾隆三十年(1765),新旧两局的70座炉都加班铸钱,每月加班到36班。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新局仅留炉25座。
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全部停铸。
清乾隆时是东川府铸钱的鼎盛时期,铅锌矿开采随之旺盛。
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两局年铸钱40余万串,所需铜、铅及钱罐和炭等物,全靠驮马及牛车运输。
现会泽境内各段铜运古道上累累辙痕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证明。
东川府铸钱局铸钱制币历时200余年,在清政府国家财政金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清代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铸钱局。
遗址保存至今,是研究清代云南铜冶及铸币情况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1995年7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将铸钱局办公署及民工房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1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将铸钱新局遗址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因命名不规范,收录本志时,统一名称为东川府铸钱局遗址(旧局、新局)。
富乐铅锌矿硐遗址位于罗平县富乐镇老君台村采矿厂一带。
现存矿洞1个,新、老洞口3个。
老洞洞口向西南,前临块泽河。
洞内现存铁甲矿道数米,为人工开凿,小矿道长60余米,大矿道陡而难行。
总开采面积160万平方米。
据地方文献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始有人在此零星开采。
清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后大规模破土掘井开采,主要设卑浙、块泽2铅厂。
清乾隆六年(1741),由于滇铜产量与规模迅速增加,鼓铸对铅矿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加,经清政府重新批准,富乐铅矿重新开采,所出铅矿按例每百斤抽课10斤,富乐铅矿每年除供省局鼓铸铅矿21.9万斤外,其余则供应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省采办。
历史上由于卑浙、块泽2铅厂产量稳定,持续开采时间长,今天富源富村和罗平富乐一带成为当时“五省通衢”之地,商贾云集,百工兴盛。
富乐铅锌矿洞几采几停,持续300余年,见证了明、清至中华民国不同历史时期曲靖冶矿业兴衰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越州潦浒龙窑群遗址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社区。
现存窑址有老 窑、新窑、王家窑、许家窑、陈家窑、代家窑、唐家窑、杨家窑、沙沟窑共9处。
其中新窑、王家窑、许家窑、沙沟窑遗址保存相对完整。
新窑,位于潦浒村南珠源瓷业公司东面围墙南端,呈东西向,为历史上官窑与私窑相融合为一体的长形龙窑。
原窑址全长110米,现存仍被使用部分长28米、宽6米、高3.2米,窑腔高1.4米、宽1.8米,龙壳厚0.27米,烟囱高2.6米,窑首尾斜坡落差高达4米。
现存窑棚为重檐四分水穿斗式木结构,屋顶置青瓦,屋面中部突起,方便散热通风。
窑身两外侧设石砌台阶,拾级而上,直达窑尾,为典型的分室阶梯龙窑。
窑址建于明代,现仍在使用。
王家窑,位于潦浒村南龙凤山西侧山顶。
呈东西向,西高东低。
现存遗址呈阶梯状,为分室阶梯龙窑。
窑址破损严重,堆集层较厚,大量青釉、酱釉陶片以及红、黄、绿三色彩陶残片随处可见。
此外,夹砂灰陶残片和青瓷、青花瓷残片丰富。
窑址建于明代。
从堆积层厚度,各类残片数量、类型,可推知此窑使用历史悠久,烧制陶瓷器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且质量上乘。
窑尾北侧现存1幢抬梁式木结构“人”字形联排房屋建筑。
6开间,通面阔24.6米、进深7.8米、高4.4米。
房屋墙体采用土夹陶瓷残片实体夯筑而成,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窑址配套建筑。
许家窑,位于潦浒村卖柴巷西侧半坡上、潦浒小学西南角。
呈南北向斜坡状。
残长40米、宽5米、高2.03米。
窑址首尾斜坡落差高达8米。
窑腔内满布碎砖、碎陶片。
窑址及周边地层堆集较厚,有大量青釉、酱釉、素面陶片以及少量瓷片。
窑址建于明代。
沙沟窑,位于潦浒村北沙沟窑巷旁。
窑址所处位置为金家梁子山麓,地势陡峭,坡度最大在30~40°。
窑址呈南北向。
全长74米、宽12米,斜坡落差高达20米。
窑址因建在长期被雨水冲刷而成的沙沟旁得名。
窑址建于清代,废弃时间较长,窑体被当地村民长时间取土蚕食成危崖状。
窑址及周边山体布满了废弃的各色陶瓷残片。
越州潦浒龙窑群,除新窑仍在使用外,其余均为遗址。
窑址上部多被辟为耕地。
据2018年曲靖市麒麟区文物部门对唐家窑的初步勘探,认为越州潦浒龙窑群窑址结构相对完整且文化堆积层均有相应的保留,层位清晰,包含物类型丰富,有明代以来不同时期烧制陶瓷器的辅助件,如支座、匣钵、隔具(托珠、饼形、三角支钉)等,以及大量的成品残件。
器形有碗、盘、杯、碟、罐等;釉色有青花、白釉、蓝釉、绿釉、白粉釉等;纹饰有花鸟、鱼虫、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
器形大小不一,形式多样,不同工艺技法表现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历史上,由于潦浒地处曲(靖)陆(良)坝子中部,原野千畴,东临南盘江,水陆交通便捷,加之储量丰富的窑泥尤其是青白果泥为越州潦浒陶瓷业的兴起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王朝在越州设卫,修筑城池,大量中原内地如安徽、湖南、江西一带汉族迁入越州潦浒屯居,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开始烧制陶瓷以及砖瓦,逐渐形成了王姓居潦浒村南,祖辈烧陶;金姓居村北,世代制碗;许氏居村中,世袭百户,并烧陶制瓷的局面,带动和促进了潦浒陶瓷业的发展。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四川籍人士在潦浒发现制碗原料青白果泥,随定居村北烧制大、小碗类。
至此,潦浒形成了村北制碗,村南烧缸、盆、罐的行业分工。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潦浒烧制土碗成功,成为云南省主要的陶瓷生产集散地。
清道光六年(1826),潦浒古陶加工采用脚蹬盘、手拉坯工艺,并开始使用釉彩花技术,制品工艺、技术日趋进步,成为滇东地区陶瓷生产、制作、销售和批发中心,潦浒的陶瓷器遂成为行销周边地区以及滇、桂、黔数省的大众商品。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发现老窑遗址,初步判断窑址在明代就已经停烧。
由此推知,越州潦浒龙窑群遗址最早烧制陶瓷时间可能更早,历经明、清、中华民国至当代,从未中断。
现今仍在使用的龙窑尚保持着传统手工拉坯、柴火烧制的古老制陶方式。
越州潦浒龙窑群遗址数量多、规模大、时间久,是见证和传承云南东部曲靖地区近千年来陶瓷业发展及其科技变迁的重要实物遗存,对研究曲靖古代陶瓷制作及工艺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这种海鲜是营养界天然“催情药”!搭配2种调料还有抗衰功效!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