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佛教2500年:佛教在欧美的传播

发布:2024-09-28 浏览:46

核心提示:佛教在欧美的传播19世纪以来,为配合西方各国在亚洲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欧洲统治者鼓励学者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礼仪司法、史地文学、思想观念、宗教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出相应的殖民统治政策。在佛教方面,他们首先从文献入手,一方面派人到亚洲各地尽可能搜集各种文字的原始佛典、文献资料、文法物器等;一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校勘、翻译。然而这种研究只限于语言学与文献学,个别涉及到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工作仍零散,重视研究佛教早期历史、原始佛教思想和基础理论。佛教在欧美的流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介

佛教在欧美的传播19世纪以来,为配合西方各国在亚洲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欧洲统治者鼓励学者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礼仪司法、史地文学、思想观念、宗教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出相应的殖民统治政策。
在佛教方面,他们首先从文献入手,一方面派人到亚洲各地尽可能搜集各种文字的原始佛典、文献资料、文法物器等;一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校勘、翻译。
然而这种研究只限于语言学与文献学,个别涉及到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工作仍零散,重视研究佛教早期历史、原始佛教思想和基础理论。
佛教在欧美的流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介绍佛教的个别人物与事迹;进一步再了解佛教的全貌,研讨其意义;最后才是吸收与信仰。
随着佛教文献进入西方及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首先是佛教哲学对欧洲发生了影响。
其中最早最显著的是德国叔本华(1788-1860 年),他在其1819年出版的巨著《意志与理念的世界中》宣称佛教是最高的宗教,消除痛苦的最好出路在于涅槃寂静。
他的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他之视" 世界是我的表象" 和视" 意志为一切痛苦的源泉" 的观点,甚至于用以卑视妇女的理论,都浸透着佛教的某些基本精神,连尼采也称他的意志至上论为" 佛教徒的虚无意志"。
1824 年英国传教士克拉夫出版《巴利语文法和词汇》,成为欧洲人研究佛教之滥觞。
从此欧洲有更多的学者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中国的藏传佛教在内),逐渐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从事佛典的搜集、整理、校勘、翻译及诠释、教义理论研究等。
一些西方佛教学生通过研究逐渐对佛教产生信仰。
也有一些人因为佛教书籍而对佛教发生兴趣,开始信仰佛教。
早期的西方佛教徒一般没有经受由比丘授三皈五戒的入教仪式,也没有参加特定的佛教社团,只是按佛典中的规定吃素、奉持五戒、修习坐禅和学习佛法。
1815-1871 年间,欧美佛教的重点在对佛学的研究上。
(1)佛教典籍文献的搜集1833年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1800-1894 年)从当地搜集到印度久已失传的梵文贝叶经、论共381 部及纸本梵夹多件,内有《千颂般若经》、《普曜经》、《金光明经》、《法毕经》等9 部。
分赠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66部;又赠予精通波斯、巴利、梵、古楔形文字等东方语言的法国学者比尔努夫(1801-1850 年)171 部;还将144 部赠友人印度学者密多罗,不久后,霍格森又通过尼泊尔的关系,从中国拉萨运走了全套的《甘珠尔》和《丹珠尔》,赠给英国东印度公司。
稍后,北京版的《甘珠尔》《丹珠尔》也被运到巴黎。
(2)佛教文献的整理和佛教理论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可分五大类: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的校勘;佛教经典著作的翻译;专题和综合研究;佛教和佛教语言辞典等的编订;佛教通俗读物、杂志的出版。
①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巴利语研究1824年英国传教士克拉夫的《巴利语文法及词汇》开欧洲佛教研究之先河。
1826年,法国比尔努夫和挪威学生拉森(1800-1876 年)共同发表了《巴利语论考》(或译《论巴利语或恒河以东的半岛圣语》),介绍了1826年以前欧洲学术界对巴利文的研究情况。
引起欧洲学者对巴利语的进一步重视。
1821年考古学家普林西比(1799-1840 年)在印度发掘出阿育王的石柱敕文。
比尔努夫首先研究了这些石柱敕文,认为其中包括着数量相当多的属于真正佛教教义的语言,并将其精细研究的成果收入《法译法华经》附录10,使很多章节得到充分的解释。
1837年,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敕文,曾在锡兰担任殖民政府官员的英国东方学者特纳(1799-1843 年)首次发表《大史》的校勘本和英译本,同时在《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上连续发表有关的重要论文。
欧美对巴利语佛典研究正式开始。
1850年,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卫理公会传教士哈迪.斯彭斯(1803 -1868年)出版著作《东方僧门》,1852年出版《佛教入门》,1853年又根据锡兰文原本翻译出版了《现代佛教发展手册》。
1858年,天主教会主教P .比甘德特(1813-1894 年)根据锡兰文、缅甸文佛经,著述出版了《缅甸人的佛,释尊的一生与传说》。
上述二人的著作,因神学偏见影响,都有些曲解佛教之处,然而却激起欧洲人对佛教的兴趣。
1855年,丹麦著名的巴利语学者、哥本哈根大学的福斯博尔教授(1821 -1908年)借助罗马注音字把南传《法句经》从巴利语译成拉丁语本,并在同年出版。
这是第一部全文译出并附有供欧洲学者研究用的带注释的佛教典籍。
随后,他又将《本生经》编集成6 册出版。
这两部经典对欧洲初期的佛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58年,德国学者克彭发表《佛教》一书,标志着德国参与佛学研究的开端。
②大乘佛教(北传)及梵语研究1827年科勒布洛克在其《论印度教派》一书中,根据原始资料,向西方解释了佛陀的灵魂转世说。
1844年比尔努夫对霍格森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后,发表了大乘佛教研究发凡之作——《印度佛教史导论》。
书中论及佛教与数论的关系。
指出:反映在十二因缘说中的佛教基源于存有论与数论哲学十分相似。
作者强调,要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以尼泊尔的梵文原典与锡兰文的巴利文原典为基础;只有通过这两类文献的共同部分,才可以了解佛教的基本原始成分。
在书中,作者还根据自己对原典的了解,就佛陀时代的印度、佛陀的教义与发展、佛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等加以探讨。
1852年比尔努夫又将《妙法莲华经》译成法文,成为以严密的语言学翻译梵语佛典的开端。
而霍格森本人也在《亚细亚》等杂志中,不断介绍尼泊尔和西藏的语言、文字、宗教。
他还将《金刚乘论》译成英文,并著《尼泊尔佛教略论》,二书均于1827年出版。
由于他向欧洲各国图书馆提供了大量梵文文献,逐渐吸引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国、俄国学者转向对梵文大乘佛教思想的研究。
他们对梵文原典进行校勘、翻译,同时编著梵语语法书和辞典,继尔发表了一系列论著,霍格森搜集的梵文贝叶经后经英国学者赖特、法国学者莱维、日本学者河口慧海、高楠顺次郎等人的努力,被编集出版于世。
1850年前后,在印度的英国殖民政府因政策的需要,愈加鼓励学者对梵语和佛教的研究。
1870年英国神父艾特尔发表了《梵汉手册》,书后附有巴利、锡兰、缅甸、泰、蒙、藏、日文佛教术语,为欧美人研究南传上座部与大乘佛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857-1859 年,德国最早研究大乘佛教的学者、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密友卡.弗.科本发表了著名的德文著作《佛陀的宗教》(又译作《佛陀的宗教及其起源》),书中详尽地论述了早期佛教的辩证法。
③藏传佛教及藏语研究1823年,为寻求马札尔人起源的匈牙利人乔玛(1784-1842年)来到西藏。
在西藏拉达克一带的喇嘛庙住了七年,钻研西藏历史、语言、宗教。
1834年发表了《藏语语法》、《藏英大辞典》,后来又发表了介绍西藏佛典《甘珠尔》、《丹珠尔》的论文,很快引起欧美学者对藏传佛学研究的兴趣。
19世纪中叶,西藏僧侣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被译成德文;布顿的《佛教史》被译成英文后,一些欧美学者认为西藏僧侣研究佛教史远胜过印度学者,因而更致力于对藏语古典文献的研究。
对藏传佛教的研究,俄国的瓦西里耶夫(1818-1900 年)很有成就。
他是喀山和彼得堡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通晓梵、汉、蒙、藏语以及朝鲜、日本文和突厥方言。
他特别强调汉文和藏文文献在早期佛教研究中的地位,以为《清藏》保存的内容极其丰富。
其重要著作是《佛教及其教义、历史和文献》,另有《东方的宗教》《佛教札记》等。
此外,他还翻译了多罗那他加《印度佛教史》、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及世友的《异部宗教论》等。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让200万法国人信了佛,成功的文化输出,华人是如何做到?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