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沟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虽然知道实际上与王昭君没有关系,但笔者每次路过“明村”这个地方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杜甫的这两句诗。
明村,是青岛平度市正西方向的一个镇,它地处胶莱河东岸,与潍坊昌邑市隔河相望。
名称中的“明”,指的自然不是“明妃”,而是“明姓”。
根据平度地名资料记载,相传明初“明”姓人来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明村”,相沿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胶莱河两岸的昌邑和平度境内,明姓人建立的村庄数量不少,如明村、明家庄、明家店子、明家郜等,它们有的仍是明姓聚居,有的已经姓氏多样。
因为紧邻胶莱河,进出半岛的308国道和潍莱高速都从明村镇经过,故此,这里也被视作“胶东半岛的西大门”。
不仅外界如此认为,明村镇自己也把“西大门”作为了当地的一种文化图腾。
前段时间,笔者走308国道从昌邑市的石埠方向进入平度市明村镇地界时,在公路的旁边、河套村口的位置,看到了一块很显眼的雕塑,上面是一座大门开启的造型,备注的文字就是:“胶东门户明村,百果甜美小镇”。
明村镇之所以成为胶东半岛的西大门,主要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
这里是从平度城区到胶莱河的直线最近点,胶莱河自此往北,河面也都比较宽阔。
要想建桥过河,这里是地形和效益都比较理想的地方。
此外,明村镇境内还有一座三合山。
山虽不大但却是胶莱河谷的一个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胶东保卫战时期的三合山战役就发生于此。
有交通之便,有山川之险,明村镇被称作“胶东半岛”的西大门,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胶东半岛的西大门,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北部是胶东半岛的交通重心,登莱官道和后来的烟潍公路是主要的通道。
这两条路都在胶莱河的下游过河,因此平度的新河和掖县的沙河,可以看作是当时的胶东半岛西大门。
明末孔有德的叛乱,以及民国时韩复榘与刘珍年之间的战争,都曾围绕新河和沙河展开争夺。
后来,随着登州和莱州地位的降低,半岛北部交通的重要性也减弱。
而从烟威到山东内地走北线多少会绕一些,因此中路走直线的交通就成为现实需求。
潍莱高速就是为此修建,而潍莱高铁也呼之欲出。
在这种背景下,平度市明村镇的交通地位也日益凸显。
有趣的是,因为过路的车辆较多,当地干脆把308国道这一段命名为蓝莓大道,而由镇驻地向北到高速入口的309省道命名为西瓜大街。
这样一来,从明村经过的人们,通过道路名称的潜移默化,就自然而然增加了对当地特产的了解,这也算是挺高明的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