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9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一“廊”连千年 “花开”大遗址——河南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观察》的报道。
从太空视角俯瞰,河南,一半山川,一半沃野。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截至目前,已有1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挂牌或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大遗址见证大文明,大遗址参与大变局。
以三门峡仰韶村、洛阳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郑州大河村、安阳殷墟等为代表的大遗址,如一条文明的廊道,绵延于岁月长河,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也让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增强。
早在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就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
2023年9月,河南再次发文,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
这是一条文明的“大走廊”。
一系列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刷新人们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以及城市起源的认知,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繁荣的核心历史画卷,让人们在辽阔的时空长廊中纵览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这也是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融的“大走廊”。
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使古代大遗址与现代城市文化和谐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历史、生态、生活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河南多地的新常态。
如今,这条“大走廊”星光璀璨,一个个“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正在成为“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演绎数千年烟火不息、文脉不断的故事。
“铲”释地书 勾勒华夏文明经纬初秋时节,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清幽,红底黑纹的彩陶与巨大的考古手铲雕塑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
沿着步道漫步,仿佛一走就是7000年: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住在泥草混合搭建的房子里,从事农耕、养殖、狩猎、制陶、磨制石器等工作……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随着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出土,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此为起点,百余年间,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中原大地接力探索,用一处处关键遗址不断积攒汇聚中华文明的血脉筋骨:约7000年前,三门峡仰韶村遗址的先民们开启了绚丽的彩陶文明,以粟为主要作物的原始农业渐趋成熟,过上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约5300年前,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先民观测天文、从事农耕,建起了三重环壕的“河洛古国”;37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被史书记载的王朝在二里头遗址建都,自此赫赫夏都,威仪四方……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大遗址,见证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绚烂、商周的悠远、汉唐的盛世、大宋的风雅,书写了中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篇章,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2021年12月,河南省委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
同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这一构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近年来,河南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走廊保护建设,持续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2023年9月,河南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并将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和国家级博物馆群建设作为2024年重点工作。
如今,“一核两极多点”的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已初具雏形:“一核”是环嵩山大遗址公园群,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郑韩故城、郑州商代遗址、宋陵、北宋东京城遗址等;“两极”是仰韶文化核心区(三门峡)和殷商文明核心区(安阳);还包括巩义双槐树、登封王城岗、新密李家沟—古城寨—新砦等多点大遗址。
“大遗址之‘大’,不仅仅是指面积大,更是直接见证我们悠久文明的‘历史现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让我们思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多年来,河南持续围绕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研究领域,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河南各考古单位针对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殷墟、二里头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大遗址开展了120余项考古发掘,30多部大遗址相关考古发掘报告陆续出版。
在这条文明的走廊上,考古学家手铲不辍,追迹文明,新成果层出不穷,历史细节被不断丰富。
不久前,三门峡仰韶村遗址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首次发布的古人基因组数据显示,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村古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
“尽管仰韶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和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此前我们对仰韶村古代人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