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茅草屋(茅草屋顶怎么防水)

发布:2024-09-29 浏览:12

核心提示:#长文创作激励计划#茅草屋张思胜茅草屋,一个只存在于从前贫穷落后的名词,对于今天住进舒适楼房里的年轻朋友,实在是过于遥远和陌生,而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曾居住过茅草屋,再到泥瓦屋,直到今天居住的砖混屋。本人对住房的变迁耳闻目睹,我的家乡铜山区大许镇团埠村住房的每一步变化可以说是一部农村生活的发展史,真是叫人永生难忘。茅草屋,又简称草屋、草房、茅屋,顾名思义,主要是用野生茅草来覆盖的屋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团埠村民传统而古老的建筑,它比之现代砖石、玻璃及金属结构的建筑物,更具亲和力,也使人类更贴近自然。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茅草屋张思胜茅草屋,一个只存在于从前贫穷落后的名词,对于今天住进舒适楼房里的年轻朋友,实在是过于遥远和陌生,而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曾居住过茅草屋,再到泥瓦屋,直到今天居住的砖混屋。
本人对住房的变迁耳闻目睹,我的家乡铜山区大许镇团埠村住房的每一步变化可以说是一部农村生活的发展史,真是叫人永生难忘。
茅草屋,又简称草屋、草房、茅屋,顾名思义,主要是用野生茅草来覆盖的屋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团埠村民传统而古老的建筑,它比之现代砖石、玻璃及金属结构的建筑物,更具亲和力,也使人类更贴近自然。
那个贫穷的年代里,物质匮乏,没有砖瓦,房屋只能就地取材,因茅草和泥土不用花费金钱,又比较容易采集,所以我们村里人才选择它来建造房子。
这里要说一下,茅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土壤较为潮湿的地方,草地沟边上比较多,从春天发芽生长,到三月份会长出芯,拔出来可以吃,很甜,到清明前后就会开花了,茅草一般能长到五、六十厘米高,旺的可长到一米左右,七、八月间基本上草已成熟,然后逐渐发黄,直到十月底,草完全枯了,呈金黄色,由于草质轻、顺滑柔软,其用途十分广泛,除了盖房外还可用编绳子,编草鞋,蓑衣等。
而茅草屋中的“茅草”,则是泛指了,也包括稻草和麦草,在过去团埠村民盖茅草屋主要用的是麦草。
麦草使用麦秸的下半部分,因粗壮而有韧性,将草碾打,变扁变软;接着要范草,范草是将横三竖四的麦秸草用手整理顺齐规范,使草整齐不乱,再扎掐成对扎粗的草个,洒水湿润后再苫铺在房顶上。
大家都知道有铁匠、瓦匠、木匠,其实在那个年代还有茅匠,就是专门盖茅草屋的手艺人,因为盖茅草房也是一门技术活,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做的,这茅草盖在人字形屋面上,要做到防漏雨,风刮不掉,屋面平整美观,檐口整齐,很不容易,完全取决于茅匠的手艺。
要盖茅草屋,必须用石头垒地基,主墙用土胚垒成,房梁是木头做成,房盖用苫房草封顶。
具体来讲,首先确定屋址垫宅基。
运来泥土,把宅基垫高,保证洪水再大也漫不到房子。
之后就要请人来夯宅基。
几个人抬举起二三百斤的石夯,一砸地面一个深坑,紧排着把屋地面夯实。
接下来就可以请人用石头垒墙脚(俗称“敢脚”,团埠村民叫“坚脚”),也就是基础。
石头脚垒出地面二十公分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开始砌墙了,而砌墙前一般是用大田里的土,用水和泥后,再放入碾压过的麦草,打成土坯,一块一块的。
晾晒干后,再层一层的垒起来,就像现在的砖头一样,但是比砖头大,比砖头重。
土坯垒墙弄好后,那就是主房梁,三根粗大结实的圆木,拼成等腰三角形,然后从顶角到底边,做一支撑木,简单结实,耐用。
房顶相对简单,用木棒或其他连接房梁,上面排上用芦苇扎好的把子或稻草拧好的葽子,用泥夹杂麦草,糊在上面,最后再苫麦草、盖屋顶。
草苫好了,还要用泥压顺头和屋脊,两头顺头分别用一横一竖的砖头安放上,一方面免得刮大风把草吹跑了。
二方面也美观。
经过这几道工序,简单的茅草屋就算建成了。
这里要说的是,苫茅草屋顶绝对是一项技术活,一般人还真完成不了,即使是建砖瓦房的能工巧匠,没有盖麦草的经历,一样是无从下手。
为了排水便利,上部历来忌平趋陡。
俗语道:“草房忌平,瓦房忌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铺设麦草时,除了要有一定的斜度外,麦草的厚薄也十分讲究,太薄了容易漏水,太厚了也会积水,容易腐烂。
铺放麦草是从下往上辅,一层压住一层,有经验的师傅会尽量使麦草的衔接处落在檩条上,减少漏水的隐患。
同时,茅草屋上面的草每隔三两年都会翻新一遍,因为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草的使用寿命是很有限的,每年收割完小麦,都会挑选一些质地不错的麦草进行晾晒,晒干之后,用钉耙绑在板凳上开始梳理,把麦草上多余的草须梳掉,捆的整整齐齐的,然后找一个会盖房子的人进行草的翻新。
茅草给人野性自然诗意感,而麦草给人粮食的亲切充实感,泛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刚刚建盖的新房,都溢满茅草或者麦草的清香,居于其中,真的感到屋子和自己浑身都有了勃勃生机和野性,感到诗意浪漫和美妙,心中就有一种淡淡的幸福。
在那个年代,茅草屋是与环境最和谐、最自然的一种民居,晚上躺在在这样的房子里,可以听见风呼喊着掠过屋顶的声音,可以听见滴落敲打在屋顶茅草上淅沥索罗的雨声,可以听见屋顶上屋檐边树梢上的鸟鸣声,一夜的雨,一夜的月,一夜的风,三声两声的鸟鸣,三只两只的狗吠,都足以慰藉整夜的心灵,滋润整夜的枯寂。
与瓦房一样,茅草屋也是最能够与大自然和谐融洽的一种建筑,但是茅草屋更有诗意。
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建盖的草堂因此至今名满天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在乡间结庐,是草庐,是茅草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人因此生活充满诗意,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词中,我最喜欢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词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茅草屋小院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追求闲适恬静生活的情趣。
还记得团埠村民盖屋一般都选在秋收完成以后或在过年以后的春季来进行,因为是农闲季节,也就便于邀请到三庄四邻中的能工巧匠们,他们都是出于相互帮助,不收分文,还积极主动、分工协作、自觉压缩时间提早完工。
那时,若盖三间茅草屋花不了几个钱,请人打清工要管饭。
最大的开支就是请人干活的伙食费。
但确是对这户人家人际关系的一个重大考验。
因为那时给邻里干活不兴收费,所有活儿都是免费为你干。
你再有钱,也没人挣你的钱。
所以你平时不能帮助别人,或者非常自私,遇上盖屋这样的大事,就不容易请到人。
因而,那时的人非常重视和邻居搞好关系。
这样的房子成本低,好处是冬暖夏凉,坏处是经不起风吹雨打。
由于麦秸易燃,所以防火很重要,曾听老人说,农村为什么大年三十都在守夜,凌晨以后也不睡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怕鞭炮引燃茅草屋,所以守夜也是守房,当时流行一种钻天猴的鞭炮,点燃后向天冲去,也有不听话的到处乱钻,要是钻到草屋顶上,可不是闹着玩的。
草房怕火也怕风怕雨。
夏天的大雨可能会泡坏墙壁,冬天的大雪可能压垮屋顶,偶尔的大风可能会吹破茅草,这就有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境,更会让人领悟到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
当然,茅草屋最怕的还是雨,最怕“挖墙雨”。
泥土垒成的墙体,是经不住风裹着雨的侵蚀的,特别是作为基础的墙脚,我们称之为“墙根”,大风雨斜冲着墙根,会很快挖掉基础。
记得柳宗元有首诗,“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这也让人们有着别样的感触。
人们说“老天作孽老天赔”。
大雨过后也有不少迎着风雨的墙面而未倒的,那是因为人们在墙的外面披上了一层麦草,是专门防“挖墙雨”的,这是团埠村民聪明才智的体现,也是在同大自然长期斗争中,总结的经验。
风雨过后,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泥墙。
在这个地方的“泥”字,是作动词用了,是涂抹的意思。
泥墙,也就是对被风雨侵蚀过的土墙体进行修补。
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先要“取泥”。
最好是取河底或河畔的泥上来,细心地剔除其中的杂物,比如石子、瓦砾等,因为接下来的工作是要“和泥”,即赤脚在泥中反复地踩踏,将生泥“和”熟。
和泥的过程中,还要加入适量的“草叶子”,也就是细碎的干草或是短头发,以增加泥土的附着力。
这是最费力的工序,这道工序的质量好差,直接影响到泥墙的质量。
和好泥,还要将墙体上被风雨侵蚀过的部分进行修整,把要“泥”的位置做得粗糙些,以增加泥土的附着力。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泥墙”了。
先要抓起一大把和好的泥,用力地摔向墙体要修补的部位,然后再用铲刀使劲地将泥抹平整。
其实,正因为茅草屋的缺点,团埠村民对盖茅草屋有着诸多讲究,一是讲究风水。
盖房选址是关键,不好的地方布局再好也是不好的,所以村民盖的茅草屋,对风水也很看重。
大多要请风水先生勘测一下,从住宅的宅地基还有和所建房子周围的环境情况等方面考虑,确定这里能不能盖屋。
风水这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要是真的呢?二是不追求房屋的高大宽敞。
俗话说,“宁要家宽,不要屋宽。
因为茅草屋过二三年就要换一次草,隔一两年就要泥一次墙。
草房维修的成本太高,需要大量麦穰,还有麦颖子。
修缮房屋还要请人帮忙打清工,落下人情债。
房子太大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一个院子里几十个平方的房子往往住着三四代十几口人。
拥挤肯定是拥挤,但大人小孩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三是十分在意房屋的质量。
村民建房承建的有可能是几代人的幸福,不可小视,十分在意质量的把控。
有句俗话,“要看什么郎,看看屋上墙;要看什么妻,看看身上衣”。
看看屋面苫草是不是平整不漏雨,墙面是不是光滑不破残,就知道这家男主人怎么样。
那时大家都穿打补丁的衣服,但这不是缺点,只要看看大人小孩的衣服是不是整齐干净,就知道女主人是什么样的人了。
只要做到这两点,娶个儿媳妇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改革开放以后,团埠村的茅草屋逐渐减少,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会建砖墙瓦房,退而求其次的是建砖墙草屋或土墙瓦房,记忆当中,这样的房子当时在故乡并不多。
就是有瓦房的,其厨房、猪圈和厕所基本是茅草房。
村子里,能住砖瓦房的无非是两类人家,一类是家中有人在城里工作拿工资的,经济宽裕自建设的;另一类是解放初期从过去地主富农家中分得的。
反正茅草屋,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少年岁月。
茅草屋是我成长的摇篮,我人生的梦想就是在那几间草屋里酝酿、萌发的,记得当年我的小学校园,始终在茅草屋中不断地辗转。
一年级在团埠七队的烟叶炕、二年级在六队的牛屋、三四年级在团埠大庙(注:共三座庙:大庙、二庙、三庙,大庙在现在村卫生室的地方)附近的房子,那些均是土墙草房子。
我和同学们,在这简陋、简洁的茅草屋的校园里,一起上课听讲,一起做游戏活动,我们背课文、写作业、排节目、擦玻璃、扫校园,每一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物质的匮乏无损少年蓬勃的朝气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茅草屋的校园里,有我们的读书声、欢笑声和打闹声。
课余假日,同学们一样上树掏鸟,下河摸鱼,路边割草,田里拾穗,白日跟家长一起劳作,月下跟小伙伴们一起打仗捉迷藏,每个故事的字里行间,都闪现着我们少年的身影和童年生活的印记,也盛着我一生最珍贵、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和记忆!遥想我小时候所住的茅草屋,也只有两间西屋,两间屋一里一外、屋内面积大概有10多平吧!里间摆放着一张大床,床边有一只小木箱。
外间有一只小床,床边放一只小书桌,外间的正墙上方的正中位置,悬挂的是毛主席画像,画像两边是一副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然后就别无其他陈设了。
至于墙,则是土坯墙,里间屋的东面有一个小方格子式的窗户。
一扇木板门,门旁左侧的上方扯着一个有线的话匣子,那时党和国家的声音就是从这里聆听的。
房顶是坡顶,东西两面苫了编排好的麦草。
屋内的地面是和屋外面一样是土地。
屋里没有电,那时点的是煤油灯。
随便找个玻璃瓶从盖子上穿过一条棉线,放上煤油就能用了,只不过冒的黑烟挺大,从屋里能看到房梁和檩条都是漆黑的。
当时我们全家人与我老太太、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共四家20多口人挤在不足在200平方米的院内。
他们住的也茅草屋,大爷他们一家住南屋,老太太、爷爷他们住堂屋。
但那时也不觉得多么拥挤。
只记得父母常年都在生产队里挣工分,生活在茅草屋里我们这些孩子们,兄弟姐妹众多,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我们却喜欢无拘无束地玩:男孩子在茅草屋前推铁环,抽陀螺;女孩子就聚在茅草屋前跳绳,踢鸡毛圈,那是童年天然的、无忧无虑的快乐 。
特别是每到冬天,草房的屋檐下结出一二尺长的冰凌,锋利如宝剑,银光闪闪,寒气逼人,我们便抢着用棍棒敲打把玩,正如一首童趣描写的那样“捅下屋檐冰凌坠,抱着当枪互相追。
跑了不到半个村,浑身上下是冰水。
”。
而夏天到了,雨天弥漫着每户人家的炊烟,站在自家草房的屋檐下,愣神观看从房檐下来的一串串水帘,雨点落地漾起的一圈一圈小水坑,望着它出神……,有时我还会在房檐下放上搪瓷脸盆,雨水滴下来落到脸盆里,便发出啪嗒啪嗒很有节奏的声音来,宛如某种乐曲的伴奏。
这些,是我儿时最美的记忆!团埠村草房改瓦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那时我已近二十岁了。
也就是说,在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之前,在故乡一直住的是草屋。
父母当年搭建的两间茅草屋,是我生命的开始,养育我长大,给予我梦想。
曾经的我,是那么想从那里逃离,并最终从那里走出,奔向远方。
离开了几十年后,才发现两间茅草屋,有我拔不掉的根,忘不了的情,是我的灵魂寄托的地方,成了我漫漫一生最挂念的思念和向往。
茅草屋消失是时代的必然,但毕竟让中国人住了几千年,所以对于我们最后的见证者来说,多少有些怀念和不舍,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古代,我们的祖先是那样的聪明,这种发明创造,传承了几千年,其影力远远胜过任何一项发明创造,今天的落幕也算对祖先们的告慰。
自1980年中期,团埠村民房采用一半瓦一半草,称之为“半截瓦房”。
1990年中期,半截瓦房的民居已淘汰,全用砖瓦结构。
如今,团埠村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整齐排列的小别墅掩映在翠绿之间,所有宽窄路面都已实现了硬式化,农民出行安全便捷。
小区路灯盏盏,运动设施齐全,拉圾管理与公厕改造全部标准化。
农民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已远远超越我那年少幼稚的瓦房梦。
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多年前还是心中向往的美好画卷,如今几成现实,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时代。
家乡巨变了。
我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而高兴、我为家乡日新月异的的富强而自豪!祝愿家乡的父老乡亲幸福安康!老家的茅草屋,你是我永远的梦!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厨房尺寸装不对,天天做饭都想炸!教科书式厨房尺寸表,面面俱到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