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情景剧《又见太白》,至今已在济宁太白楼上演了20余次。
该剧以独特视角和生动演绎,将李白在济宁的岁月重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创新形式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让游客可游可观可互动,大呼过瘾。
在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时代使命下,济宁艺术剧院创新举措,通过沉浸式情景剧演出的形式让历史重现,让文化动起来。
重现太白传奇传承运河文化在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中,古老的太白楼静静地矗立在古运河北岸。
1200 多年前,诗仙李白于此举杯邀月,挥洒豪情。
而如今,值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济宁艺术剧院编导的沉浸式情景剧《又见太白》在太白楼精彩上演,重现了那段传奇岁月,让李白的风采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太白楼,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原为唐代贺兰氏经营的“太白酒楼”,其原址坐落在古任城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携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从湖北安陆移居至任城(今济宁),居住在太白酒楼前。
在这一方水土,李白度过了23年的时光,创作出包括《将进酒》在内的53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吴兴人沈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太白酒楼”自此声名远扬,传颂于世。
历经宋、金、元代的多次重建与修葺,太白楼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并更名为“太白楼”。
此后,在明、清、民国期间,太白楼又历经多次大规模重修,终成济宁重要的文化瑰宝。
2023年11月,由济宁艺术剧院精心策划并导演的沉浸式情景剧《又见太白》在太白楼首演。
这部别出心裁的沉浸式戏剧通过文艺演出的独特形式,深度挖掘太白楼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对大运河文化及其珍贵文物保护、传承与利用的生动实践。
“李白在济宁的这段历史是非常珍贵的文化宝藏。
我们通过艺术演出的形式,将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也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沉浸式感受李白的魅力和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济宁艺术剧院戏剧创作室主任陈劭表示。
据介绍,剧情开场于太白雕像,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李白在济宁的历史背景,剧中细腻还原了李白在济宁居住23年的生活点滴和诸多经典历史场景。
在剧中,李白身着飘逸的白衣,穿越到现代,与前来寻找李白足迹的现代青年朗然相遇。
朗然引领李白重游故居太白楼时,李白时而驻足凝望,时而慷慨陈词,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感慨。
李白与游客亲切互动,向众人诉说着当年的豪情壮志。
沉浸式体验文化传承的新篇章在太白楼内,游客可参观珍贵历史文物,如李白醉书的《清平调》三首狂草横轴、李白墨宝“壮观”斗字方碑等。
此外,还有60余块众多历代名人题咏的碑刻,题咏作者多达200余人,这些碑刻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大运河的故事。
正如李白诗中所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沉浸式情景剧《又见太白》巧妙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沉浸式体验环节,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互动感受。
“剧中设计了投壶游戏与游客进行互动,投中最多者可挑选印有李白醉卧图的折扇、独具特色的太白楼冰箱贴、栩栩如生的李白形象印章等精美文创产品。
”陈劭说。
李白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剑术高超的侠客,他身姿矫健,剑花飞舞。
游戏过后,李白还亲自展示剑法。
剧情继续推进,李白来到太白楼北凉亭处,与穿越而来的杜甫相遇。
据历史记载,李白与杜甫一生仅相见三次,而最后一次便是在任城(今济宁)。
剧中,两人身着唐装,席地而坐,面前摆着美酒佳肴。
他们把酒言欢,开怀大笑,共忆往昔岁月。
现场游客但凡能吟诵一首李白或杜甫的诗作,便可赢得文创产品作为奖品。
目前,沉浸式戏剧《又见太白》自推出以来,已成功上演了20余次,场场精彩,备受观众喜爱。
近日,济宁市文物保护中心和济宁艺术剧院再度联手,共同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以传统乐器现场乐队为亮点的沉浸式音乐剧《墨华泉碧—“浣”你》,已于6月6日首演,收获众多好评。
这种沉浸式艺术演出形式以保护传承为基础上,有效展示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陈劭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深度挖掘太白楼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对太白楼以太白楼文物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汪泷 李彦霏)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