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赓续历史文脉,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谱写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盛世中华,何以中国,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追寻千年文脉的足迹,在非遗文化里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
御窑金砖被誉为“天下第一砖”,它敲之有声、润如墨玉、断之无孔,不含黄金却因精工细作、成品率低而贵抵黄金。
这种专供皇家殿宇的细料方砖,始终只有一个指定造办地,就是苏州府的陆慕镇,即今天相城区的陆慕一带。
在苏州最冷的天气里,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传承人孙坚和师父金瑾一起点燃癸卯兔年的窑火,接下来的四个月,炉中气象万千,一千块砖将经历水火与时间的淬炼,变泥成“金”。
细腻温润 穿行千年陆慕因处阳澄湖西岸,土质细腻温润,自五代起,砖陶业就颇为发达。
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金砖停止了烧造,窑业衰落,许多匠人不再从事这一行当。
祖祖辈辈边种田边烧砖的金氏一族凭着口口相传,将传统的技法大致保留了下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故宫修缮需要铺墁材料,金瑾的父亲金梅泉尝试着烧制出了150块金砖铺在坤宁宫后廊。
金砖“起死回生”。
2006年,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砖和昆曲再次声震寰宇、名动乡野,成为苏州文化的骄傲。
十多岁的孙坚在一本介绍“相城风物”的小册子上读到一段描述金砖的文字,在这里埋下一生与金砖奇妙的缘分。
当孙坚进入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工作时,厂长、第六代传人金瑾刚刚试验成功了古法金砖的制作工艺。
600年前的工艺再现,给了孙坚极大的震撼。
还是砖雕车间工人的孙坚一有空就去隔壁看老师傅们烧窑、做砖。
在一次团体去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参观调研时,金瑾发现孙坚对砖陶、瓷器都很有了解,自此对他刮目相看。
入厂约半年,孙坚就作为最年轻的一员加入了古法金砖复原项目小组,参与复原古法、重制明清金砖的工作。
复砖之原 水火相济这种大型青砖为什么叫金砖,有说因质地坚硬,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有说因其造价昂贵,成品率极低,在民间流传着“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更为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