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位于台湾大甲溪上游七家湾旁的武陵农场,原是退伍官兵们的开垦地之一,1963年,蒋经国实地勘察后命名为“武陵农场”。
由于温差大,这里主要从事蔬菜及温带果树种植。
据《蒋介石后传》一书记载,“农场管理部门位于南端的南谷,垦荒队则群聚在北谷地区,分诚、善、亲、民四庄,每庄安置荣民16到24人”。
建设之初,“荣民”们所住的房舍相当简陋,单身者还要6个人挤一间不到33平方米的小屋。
不过因农牧大兴,运输的便利,以及蒋经国常以“退辅会”名义给予各项帮助,这里的“荣民”们很快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清境农场并非所有“荣民”都能够过上奔小康的好日子,大多数老兵依旧生活在社会底层。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批退伍官兵在“退辅会”安排下卸甲归田。
投入生产建设的同时,他们也收到了当局颁发的“战士授田证”,允诺将来后凭此证“授田”。
但在1960年以后,蒋介石“光复大陆”的口号虽然还在喊,但希望已非常渺茫。
这一点,“荣民”们心知肚明,于是许多人放弃了将来回大陆“授田”的幻想,安心在台湾落地生根。
然而要真正融入一个陌生社会谈何容易。
当年他们身在军营不准婚配,从军半生后又难以成家。
还有的人在大陆已有妻儿,原以为“三年反攻”后便能一家团聚,谁知一等就是十几年,对方生死未卜,相聚之日遥遥无期,等不到的,便在台湾重新娶妻生子。
“荣民”邓枢原为国民党军少尉,1948年末,27岁的他随部队撤台,其后随部队驻扎台南,1952年升为中尉。
以中尉军衔退役后,安家在台湾中部的云林县,育有5个子女。
邓枢虽在云林经营米店,但生活仍非常拮据,为了帮忙补贴家计,他的四女儿很年幼时就到街头献艺,想不到因此被发掘出音乐天赋。
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后,仍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夜总会担任专业歌手,后因校方不允许,只得选择休学,继续歌唱为家庭分担。
据邓枢女儿的张姓老师后来回忆说:“我问她父母的意见如何?她自己又有何打算?她说出于家庭经济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学的话就能够安心地唱歌。
很明显的,她是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牺牲自己。
”可见邓枢虽有“荣誉国民”之名,却困苦到要让女儿辍学唱歌补贴家用的地步,他的情况也是当时很大一部分“荣民”的真实写照。
这位邓枢“荣民”可能许多人闻所未闻,但他那个辍学的女儿却红遍整个华人圈,她就是海峡两岸家喻户晓的邓丽君。
“荣民”家庭出身的邓丽君对军人始终有一种特殊感情。
图为邓丽君赴军中演唱,与官兵握手致意邓丽君因是“荣民”家庭出身,即使成名后,也对军人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在台湾,她经常到金门等地参加“劳军演唱会”。
另一方面,受家庭影响的邓丽君也有很强的中国人情感,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解冻,《北京青年报》首度刊载了邓丽君的专访,报道中,她告诉大陆记者:“很想在大陆年轻朋友们面前高歌。
”实际上,她的歌曲当时已风靡大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坐在眷村村口的老荣民。
台湾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牛肉面即出自“荣民”之手。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13年11月22日刊发的《荣民,台湾不该遗忘》一文中,报道了一段相关的荣民生活:“成了家的退伍老兵带着新婚的妻子在眷村申请一间木板房住下,当时的安家费微薄,这些荣民往往都是农民出身,文化不高,在台湾又举目无亲,找不到工作,就在街边卖面卖包子维持生活。
刚开始闻香而来的只是同乡,尝一口家乡味解解乡愁,慢慢的,当地人也跑来尝鲜。
”后来逐渐广为流传的“老张牛肉面”“豆浆油条铺”“王妈妈包子”等名牌小吃都是这样发展而来,这些小吃背后承载的,是老兵们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