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相信童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现实的模样,成年人仍然相信童话,是他们不喜欢现实的模样。
——题记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童话,借助于童话,满足自己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成年人也不例外。
郑渊洁的《金拇指》,就是一个成年人的童话。
因为贫困,所以炒股。
炒股又赔了钱,丈夫又失业下了岗,无证蹬三轮又撞伤了人,可谓祸不单行。
于是,需要童话支撑信念的前提产生了。
在无意中,也就真的发现自己拥有了一个特异功能:透过自己留下来长长的大拇指甲,覆盖在任何一支股票的名字上,就可以预测出它未来一个月的走势。
于是,赚钱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赚了钱,幸福和麻烦也就随之而来。
童话从现实中产生,又慢慢回归于现实。
没有现实就没有童话产生的基础。
《金拇指》亦如此。
现实生活的被逼无奈,才有了特异功能降临于己身的渴望。
在这里,童话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不二法宝。
想一想,现实的纷繁复杂,而今只需要自己轻轻出动手指,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多惬意!而且,在这样的现实之中,童话也是个人情感寄托的避风港。
孩提时代喜欢童话大抵是和自己幻想梦境中一样;成年之后,觉得该成熟了,不能再那样耽于幻想,还是现实一点吧,何必在童话里寻求安慰呢?迎接现实才是正道,逃避现实,能逃的掉吗?可是,现实真的就是你所说的那样可以“迎接”吗?现实的无奈,恐怕是“被迎接”才比较贴切。
于是,童话的土壤还是那样肥沃,玄幻灵异也不过是童话的另类表现。
而且,大多数的童话总是成年人写出来的,他们心中也是有着这样一个梦。
虽然读者大多是是小朋友。
童话是安慰自己的一个方式。
当麻烦,痛苦,无奈,寂寞,种种难以排遣的情绪接踵而至的时候,你怎么接受?诉说?有人理解吗?找心理医生?可以“医”到病除吗?用忙碌来冲刷?可以一劳永逸吗?让时间来淡忘?还要等多久?……写下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尤其是以一种童话的方式。
没人理解,自己理解。
没人接受,自己接受。
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在童话中借助种种不可思议的特异功能实现自己的幻想,不是很快意人生吗?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郑渊洁童话中的成年人,也在童话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无所谓,只要心中能放开自己。
童话也并不总意味着逃避。
纵然有天大的力量,也总有不可能办到的事。
报刊杂志可以针砭时弊,美丽童话一样可以。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作品,总是有一定的寓意潜藏其中。
产生于现实的童话,也是因为现实的种种无奈,只好借助于童话帮助自己达到目的。
虽然这种“解决”只是在想象中完成,但总比绝望要好。
毕竟,我们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所期待。
小故事大道理,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童话又是残忍的。
童话的圆满与现实的缺憾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我们的心灵。
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结局与现实生活的“物质婚姻”的巨大反差,不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一种批判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牡丹亭》的故事早就说明人类爱情的发展在现实的挑战中坷坷跘跘仓促应战最后遍体鳞伤,只能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小时候看《童话大王》,打动自己的是奇妙的情节;而今再翻开回味,却是别样的感觉。
现在,我也深切的体会到有人沉迷于神话与童话之中的感受了:不是不想在现实中好好生活,委实是现实让人太没有选择。
于是,就到虚无的世界里寻找自己向往的人生了。
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当时不理解!因为不理解,也就错过了可以深入理解的机会。
而机会,却是稍纵即逝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