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大桥江西吉安,有个井冈山。
如果你没听过吉安,那么应该还记得初中课本上学的《醉翁亭记》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庐陵,吉安的古称。
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故乡。
01 吉安在哪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是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
下辖2区1市10县,分别为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和吉安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永新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新干县。
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区划图|图/百度百科吉安处于赣江的中段位置,江河很好地将东西两边的山势分隔开来,东部的雩山山脉与西部的罗霄山脉高大绵长,两边地势逐渐向赣江中部的河谷降低,早期的地质运动——吉安凹陷逐渐形成以吉安、泰和为中心的吉泰盆地。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罗霄山中段山脉万洋山的北支|图/摄图网由于吉泰盆地地形平坦,水域开阔,水流量大,自然也就成为赣江水运的木材运输与粮食物资的中转地。
北宋神宗年间,吉州(当时的称呼)万安县以“镇当水陆之冲,舟车之会,控扼赣江之咽喉,凡漕运重寄皆属于此”的地位成为赣江黄金水道的重心。
吉安万安水电站,江西省目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图/网络从赣江到万安县的二百四十里中,有滩十八,水性湍险,称为“赣江十八滩”,其中以黄公滩最为湍险。
要想过滩,必先祭拜河神,请当地有经验的滩师、纤夫领航拉纤。
当年苏轼经过这里,误将黄公滩听成惶恐滩。
多年以后,文天祥从赣州起兵北上抗元经过万安县,写下了“遥知岭外相思处,不见滩头惶恐声。
”(《过惶恐滩》)“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拥有完整的一套仪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南昌新闻网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给吉泰盆地的农作物生长带来充分的雨热条件,使之成为产粮重地。
直至今日,这里仍然是江西省仅次于鄱阳湖平原的第二大商品粮基地。
同样得益于这一气候,吉安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遂川县境内保存着典型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资源冷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南方铁杉、青钱柳、香果树等原始植被类群以及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
南风面,罗霄山脉主峰。
江西省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罗霄山脉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遂川每年的白露到霜降时期,成群结队的鸟儿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高原、俄罗斯,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飞向温暖的南方,沿着中国3条候鸟迁移路线之一的中部路线继续往南迁移。
罗霄山脉的南风面海拔2120.4米,与周围的其他山脉形成一条天然的隘口,为鸟儿的迁移提供了地标指引。
于是这条位于江西遂川县营盘圩乡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下村乡接壤的牛头坳,成为了迁徙候鸟跨越湘赣两省的必经之路。
因而这里被称为千年鸟道。
千年鸟道营盘圩|图/公众号「千年鸟道营盘圩」然而这条寻找温暖的道路也曾发生过长期大型的捕鸟猎杀活动。
2012年,一部名为《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的12分钟纪录片揭露了千年鸟道的残酷现实。
强光、枪声、捕鸟声,让一条本是寻找温暖的通道变成不归路。
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对千年鸟道的保护02 吉州繁盛屡易名称庐陵的称呼,自秦朝始。
“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当,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
”(《明一统志》)东汉建安四年(199年),立庐陵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废庐陵诸郡,置吉州。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吉州路总管府;元皇庆元年(1312年),取下辖的吉阳、安成两州各一字,名“吉安”,寓意“吉泰民安”。
政通人和时期,吉州人口增长很快。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元和年间,吉州人口达到“户四万一千二十五”。
历史上的五次大迁移战乱、饥荒,是人口流动的一大因素。
唐安史之乱,导致大量的中原百姓往南迁移。
在流亡的大潮中,或许就有一位歌值千金的乐工——许合子。
她来自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永新县),出自世代乐工之家,一路奋斗到长安,于开元末入选宫中,后改名“永新”。
而她的一生,也随着唐王朝的衰变,凄凉退场。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许鹤子即以许合子为原型|图/《长安十二时辰》商业繁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如是说。
我们今天仍能在《清明上河图》上窥见北宋风貌之一二。
熙熙攘攘的街市,鳞次栉比的商铺,南来北往的船只,市井烟火跃然纸上。
吉州也在这一时期真正走向繁荣。
这个时期的吉州,不仅是黄金水道赣江的中转站,而且造船业发达。
据记载,南宋建炎二年,“全国造船2676艘,其中吉州造船898艘,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
与此同时,吉州窑的瓷器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吉州窑位于今吉安县永和镇,又称永和窑。
吉州窑烧窑历史悠久,最早一批研究吉州窑的学者小山富士夫在《支 那青瓷史稿》中认为,吉州窑在唐代已经烧瓷,甚至还将吉州窑与当时盛名卓著的越州窑、岳州窑等并列齐名,视为唐代名窑之一。
吉州窑窑址 | 图/图虫·创意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十分出色,善于博彩众家之长,也有大量自己的独创。
自南宋开始,融合长沙窑釉下彩绘工艺与磁州窑的工艺特点,最终形成了吉州窑白地釉下彩绘瓷。
这种工艺,后来成为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创的重要前提之一。
南宋/吉州窑木叶贴花盏(吉州窑名品代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 图源/微博@动脉影江南粮仓沿着赣江,可以发现许多好玩的事情。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吉安市新干县境内的界埠粮仓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粮仓。
它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粮食生产于储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北宋熙宁年间,泰和县有位名叫曾安止的进士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水稻品种及农业发展的书——《禾谱》。
他在《禾谱》(序)中写道,“江南俗厚,以农为生。
吉居其右,尤殷且勤。
漕合岁贡百万斛,调之吉者十之六七。
”也就是说在北宋时期,吉州的漕米供应已经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到南宋时期,建都临安(今杭州),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吉州每年需缴纳约60万石的粮食,占江西的三分之一。
征收的公粮就这样一船一船地沿着赣江北上,充入国库。
战国界埠粮仓遗址|图/新干县旅游吉州作为漕运的落脚点,自然而然地形成繁华的街市。
南宋诗人刘辰翁曾在《习溪桥纪事》中描写庐陵城后习溪桥的热闹繁华景象:“为官药肆,为旗亭,歌钟列妓,长街灯火,饮者争席,定场设贾,呵道而后能过……”03 庐陵望郡水既是财富之源,也是文起之气。
庐陵文化的高峰,出现在宋代与明代。
宋代诸如“五忠一节”,即北宋文宗欧阳修(谥文忠)、北宋名臣杨邦乂(谥忠襄)、南宋名臣胡铨(谥忠简)、南宋名相周必大(谥文忠)、南宋诗人杨万里(谥文节)、民族英雄文天祥(谥忠烈)。
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庐陵共出现了近3000名的进士,其中宋代出现了1000余名,明代产生了近1000名,形成“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的繁盛局面,可见庐陵重教崇学的文化特质。
永丰县永叔公园的欧阳修雕塑 | 图/图虫·创意据地方志记载,庐陵最早的书院是泰和县的匡山书院,由五代后唐诗人罗韬倡力建造,千百年来经历寂静兴盛,焚毁重修,到清朝仍为讲学之所。
南宋时期,白鹭洲书院声名鹊起。
这所书院,由当时的吉州太守江万里兴建,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齐名。
程大中、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等儒学大师讲学曾到此讲学,文天祥、刘辰翁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曾求学于此。
白鹭洲书院位于赣江中的白鹭洲小岛上,岛上有一中学名唤白鹭洲中学,中学的后面就是白鹭洲书院 | 图/图虫明正德五年(1510年),时任庐陵知县的王守仁协同当地文人在吉安青原山兴办讲学,倡导“良知之学”。
庐陵学者翁然景从,随之者众。
到万历年间,庐陵九县在纷纷在青原山附近的净居寺设置会馆,时称“九邑会馆”。
每年春夏,总有几日格外热闹,名儒学士汇聚在青原山,儒学理学交相辉映,庐陵由此形成“东南邹鲁,西江杏坛”的繁盛局面。
青原山上的阳明书院 | 图/图虫·创意在吉安,倘若你多走几个古村,就会发现这里的文化兴盛不无道理。
村野私塾的设立,崇文重教的宗族观念,在很多偏僻的村落中都能找到影子。
渼陂古村,它的开基先祖可以追溯到南宋。
宋人南渡,定都临安,陕西户县的梁氏家族在南迁的大潮中行至庐陵,后徙居渼陂。
时至今日,这里仍然保留着503栋古建筑,其中光古书院就有4座,祠堂近20座。
一入村口,隔着一口方塘的古村总祠永慕堂豁然入眼。
渼陂古村村口的永慕堂,是古村的总祠,匾额高悬“翰林第” | 图/摄图网钓源古村,是欧阳修的后裔世代居住繁衍的地方,位于吉安市吉州区。
与渼陂古村的建筑特点相似,都是依山而卧,绕水而生。
钓源古村欧阳氏祠 | 图/图虫·创意04 红色吉安四月的时候,井冈山的杜鹃花已经开得很漂亮了。
团团簇簇,各色各样,在碧山绿水当中连缀成耀人的姿态。
杜鹃花,井冈山市市花 | 图/公众号「吉安市旅游摄影协会」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将革命的红旗插在了井冈山上。
自此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各方革命力量逐渐汇聚在井冈山。
1928年4月,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队伍在井冈山顺利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井冈山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国情与党情,率先实现马列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
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陆续发表。
茨坪东山脚下的毛泽东故居|图/摄图网1930年2月7日-9日,“二七”会议作出了集中红军军第四、五、六军,夺取江西全省政权,第一步先打吉安的决定。
“十万工农下吉安”,红旗子的大队伍进城,红色的吉安城成了新世界。
很多年以后,当烈士暮年的毛主席再次登上井冈山,“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弹指一挥间,已经过去三十八年了。
(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作于,1965年5月,距离1927年10月初上井冈山,刚好38年)参考资料:(1)方院新等,《遂川千年鸟道——中国3条候鸟南北迁移大通道中的中部通道》(2)小山富士夫《支 那青瓷史稿》(3)孙晓蕾《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与吉州窑釉下彩绘瓷纹饰传承关系研究》(4)(宋)曾安止《禾谱》(序)撰文:六月本文由游必知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