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会不自觉浮现出北京天安门城楼的雄伟影像。
天安门在中国人心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1949年毛主席等人站在上面举行开国大典时的样子,毛主席那句振聋发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也成了中国人民永恒的记忆。
作为北京乃至中国最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地标建筑,天安门始终被庄严、伟大的意义笼罩着。
而天安门纪念品和收藏专家闫树军却有一张拍摄于1970年1月的照片,上面的四个年轻人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合影留念,背后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天安门城楼景象,而是灰蒙蒙被笼罩起来的一个巨大的席棚。
也甚少有人知道天安门曾经在1969被秘密拆除过,如今我们见到的和建国时期毛主席登临的已经不是同一片瓦所建筑的天安门。
1969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让中国和首都的象征天安门都被拆除?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
北平原本是朱棣的封地,朱棣当上皇帝后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自己影响力更大的北平,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还修建了北京城,这正是北京得名的由来。
为了昭示北京的皇家气派,朱棣在全国范围内召集能工巧匠,仿造南京首都的“承天门”北京复制也建了一个承天门。
承天门是皇城正门,因为完全由木料构筑而成,明英宗时期,承天门被雷电击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火灾,当时的灭火手段和效率都很低,承天门的大部分都被烧成了木炭,直到成化元年才重新建好。
明朝崇祯末年,李自成进驻北京,还没有在龙椅上坐安稳,吴三桂就带领清兵进入了山海关。
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军队自然比不上长期军旅生涯的吴三桂和清军,在战争中一再败退,最终清军兵临北京城下。
李自成气不过,在撤退之前一把火烧了北京城内的所有宫殿,承天门自然也在其中。
清军占领明朝的首都北京后,也把首都定在此处,顺治皇帝下令对被李自成烧毁的宫殿进行修缮,并把原本的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对满清在中原大地上抱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幻想,天安门上也悬挂着“天安之门”的牌匾。
可惜“天安门”的名字并没有庇佑大清的延续,觉醒的人民推翻了它的封建帝制。
此外,民间还有一个有关天安门改名的逸闻。
据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后,用弓箭射向承天门匾额上的“天”字,只是没有射中,他身边的属下就安慰他“有天命者任自为”,原本是为了奉承李自成才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就算这箭没射准,也不影响李自成执掌天下的命运。
可惜李自成文化水平不够,以为属下讽刺他没有天命认可,当即就要杀掉他,最终被其他人劝解下来。
后来进入北京的多尔衮听说了这则逸闻,将“承天”改成了“天安”。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者像李自成一样被逼到了家门口,天安门城楼遭受了八国联军炮火轰击。
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反而要拿出4.5亿两白银赔付八国联军,自然也没钱修缮天安门城楼,后来军阀混战,整个中国陷入战乱之中,伤痕累累破旧不堪的天安门也一直没有人管理。
天津战役结束后,傅作义率部起义,北京和平解放,解放军北平军管会和市政府全面接手北京事务。
和国民党办完天安门的交接手续后,文化接管委员会的人就接过了代表天安门掌管权的一把生锈铁锁。
年久失修的天安门上面的杂草比人还高,墙皮脱落和缺门少窗的样子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宏伟壮丽。
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政府机关迁到北京,并选择恰当的时机举行开国大典。
当时开国大典的举办地有两个选择:南苑机场和天安门广场,两者各有利弊。
南苑机场之前已经进行过阅兵仪式,距离城区远,不会阻碍市内正常的交通和市民秩序,而且场地宽阔,容纳开国大典的人数没有问题,只是南苑机场没有阅兵台,需要临时搭建。
天安门广场有现成的阅兵台,交通也很便利,只是在城区内容易影响市民交通,而且没有南苑机场大。
毛主席和周恩来经过反复衡量后,最终决定将开国大典设立在天安门广场。
接到通知的市政府当即对天安门进行了紧急维修,只是时间紧迫,仅天安门城楼就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他们只来得及检测天安门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对一些表面看上去比较大的损坏进行修复,保证开国大典举行时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安全和天安门表面上的光鲜亮丽。
建国之后,北京政府本打算请建筑专家对天安门的维修进行方案设计,朝鲜战争的爆发转移了全国的重心,天安门的修缮也就此被耽搁下来。
只有在天安门举行盛大的活动如劳动节、国庆节时,相关部门才会对天安门进行紧急修缮,检查一些表面的问题,根本没有深入查看。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7.2级大地震,周围的多个省市都被波及,出现了裂缝、滑坡的现象,天安门也因为此次地震遭受了重大打击,原本摇摇欲坠的城楼千疮百孔。
1968年的五一劳动节之前,中央领导人照例要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讲话,北京市政府也照例对天安门进行检测。
出于对地震后遗症的担忧,市政府特意组织了建筑专家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体检”,得出的结果触目惊心。
中间大厅有一根金柱已经全部腐朽,还有一根被虫子蛀蚀了大半,而房顶的八根承重梁已经断裂六根,毛主席休息的西次间前围高达12米的金柱已经糟朽了10米,直径达到80公分。
可以说,此时的天安门城楼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座危房了。
中央接到下面的反映后,决定重建天安门城楼,只是作为北京和新中国的象征,如果天安门城楼被拆,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会不会以此做文章,而且被拆除重建的天安门还是原本那个古建筑吗,用新材料建起来的天安门能被民众接受吗?这些顾虑一直维持到1969年,中央才终于下定决心拆除天安门重建。
关于重建的方案,市政府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共提出了三个:第一,保留原有的全部旧城台,在木质中加入防腐材料;第二,保留旧城台,把城楼的梁木改为钢筋混凝土;第三,全部城台都拆掉,换成钢筋混凝土,并把城台做成防空洞。
毛主席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并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就在重建之前,有人提议让经验和技术都更为先进的外国公司承包修建,但外国公司表示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周总理对此表示了拒绝,称中国的建筑要中国人自己修,才能保存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细节。
之后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把具体施工交给了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门重建工程正式启动,为了保密,国家秘密抽调了一批家庭背景和政治身份都“根红苗正”的工人,按照军队编制分为木工、瓦工、彩油、架子和混合五个施工队。
所有参与工程的人员都要严格遵守保密协定,不能对家人和外界透露任何消息。
因为天安门城楼的修建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复杂的结构和广阔的面积让建筑难度直线上升。
建筑公司专门按照比例做了一个天安门模型,让工人们对工程进行熟悉和演练。
天安门重建是一项秘密工程,有关部门在开工之前把整个天安门城楼笼罩了起来,采用银杉蒿搭建基本框架,外围全部用苇席覆盖,把天安门城楼完整地包裹起来,只留出运送材料的一条马道。
工作人员只用了8天就完全罩住了长66米、宽37米、高33.7米的天安门城楼,为后期的修缮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因为毛主席“原样不动、尺寸不变”的命令,施工人员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片瓦、每一块木头都按照序号放置,登记入册,当时天安门大院和广场上堆满了拆下来的木料。
因为当时北京正处于寒冬,刚刷到墙上的水泥就会被冻住,混合队迅速在中山公园临时搭建了一个锅炉房,上下管道直通城楼,苇席四周也铺满了供暖管道,无论外界如何,棚内始终保持温暖如春和气温和昼夜通明的光线。
拆除旧城体的过程中,工人们在小檐西山墙发现了一枚炮弹,经武器专家鉴定,这是1900年八国联军炮轰天安门城楼时所使用的,并在其他墙面发现了另外5枚。
解除危险后,工人们继续忙忙碌碌地在棚内施工,仅用七天时间就把旧城楼全部拆除。
因为1970年的五一劳动节天安门还要投入使用,此时的施工队只有4个月的时间完成整个城楼的建筑工程。
就在人们以为被遮挡起来的天安门在进行例行维修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们每天在棚内高强度作业,从地基开始修建,瞒过了除施工队和质检组之外的所有人。
就连附近中山公园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棚内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天安门工程总指挥孙任先在重建工作开始之前到处查访,学习传统建筑的通用构架,还专门向老师傅们请教建筑要点和技巧。
天安门城楼墙体和屋顶的图案都需要描摹下来,以供参考,而且建筑所需的木料需要完全按照原先的结构来,哪怕相差几厘米,就不能完全嵌入原本榫卯合窍的结构中。
施工队的人员们每一次搭建都要仔细地观看图纸,不能出现丝毫的偏差,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搭建后,彩油组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保留了原本绘画中的龙,去掉了仙人走兽、金龙和玺等封建迷信的图案,把房檐琉璃瓦改成了向日葵样式。
彩绘完成后,工人们用了整整六公斤的黄金给城楼贴金箔,用竹夹小心翼翼地拿起来覆盖在未干的油漆上,再一点点用毛笔描画平整。
至此,经过短短112天的时间,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工程全部竣工,只剩下把国徽挂到城楼上就可以交工验收了。
1970年3月11日下午,周总理对天安门的工作进行了巡视,仔细沿着城楼观察了一圈,并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汇报,对在场的施工人员进行了慰问,最后才乘车离开。
劳动节当天,领导人站在焕然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上发表了讲话,上面熠熠生辉的巨大国徽彰显着新中国的全新面貌。
至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天安门曾经在1969年和1970年经历过一次拆除重建,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城楼就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完成了涅槃,仍然是中国骄傲的一座地标建筑,是全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崇高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