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谭斌前文做了分析,王婆和潘金莲并不是很熟悉,那么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王婆是怎么知道潘金莲针线手艺好呢?如果她不知道潘金莲的针线手艺好,这桩买卖着实也是不好做的。
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武松给潘金莲买的那匹彩色的缎子上了。
试想一下,潘金莲收到了这匹彩色的缎子,是不是会很兴奋的迅速地做成新衣服,为的就是要在武松面前展示。
进来出去的,也肯定会穿这件新衣服。
我们不妨看看现实生活中,两个女人见面,最容易聊的欢的话题,不就是在容貌上和穿戴上吗?这可是女人最关注的点。
王婆见潘金莲穿了新衣服,肯定会问这衣服的料子真好,是哪里卖的,或是哪个裁缝做的呀。
别忘了,潘金莲的父亲就是个裁缝,这种家传的手艺,作为贫苦人家里的女孩子,估计在七八岁就要开始学习了。
因此。
潘金莲有一手好针线活,也是再正常的一件事了。
女人是经不起夸赞的,潘金莲也肯定会很自豪的告诉王婆,是她自己做的。
这样,潘金莲的个人信息就是不经意的交谈中流露出来了。
王婆也正是知道了这个信息点,才会以做衣服为由头想出这条妙计的,这个逻辑也是说的通的。
王婆正是基于对信息的充分了解和逻辑上的分析,大致知道了潘金莲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知道她缺什么,需要什么,而西门庆正好可以提供她缺的和需要的。
有了这样的底气,她怎么会不做出大胆的尝试呢?何况还可以得到巨大的好处。
王婆来找潘金莲借月历牌一段对话,也尽显王婆步步为营的心机。
王婆先是说自己身子骨不好,又没人照顾,要先备下送终衣物,这是先博取潘金莲的同情;又说有人给她布施了一身送终的衣料,放了一年了,都没有做成衣服,这是告诉潘金莲衣料是现成的;再说今年觉得越发不济,又撞了闰月(不吉利),想请个裁缝到家做衣服,裁缝生意忙,没有接她的活,这是暗示说找不到好裁缝做衣服,给你潘金莲施展手艺的机会。
潘金莲也确实是呆在家里很无聊,针线活又是她拿手的,一时技痒,要在王婆面前展示一下,便自己主动提出来帮王婆做衣服,哪里会知道王婆的算计。
两个人看了黄历,第二天是个破日,后天的日子也不是好日子,要到外后天才是好日子。
“破日”是指旧历书中不吉利的日子,每月都有破日,全年共有二十一个破日。
因为王婆说今年有闰月,但不知说的是不是闰三月,若是闰三月,就是三月初九这一天。
但是王婆一门心思都是要尽快促成这桩“好事”,尽快拿到好处,哪里还管什么闰月和破日的忌讳,便对潘金莲说:“若得娘子肯与老身做时,就是一点福星,何用选日!老身也曾央人看来,说明日是个破日,老身只道裁衣日不用破日,我不忌他。
”潘金莲说:“归寿衣服,正用破日为好。
”王婆说:“即是娘子肯作成,老身胆大,只是明日起动娘子,到寒家则个。
”潘金莲说:“何不将过来做?”王婆道:“便是老身也要看娘子做生活,又怕门首没人。
”潘金莲说:“即是这等话,奴明日饭后过来。
潘金莲的本意也是想把衣料拿回自己家里做,但王婆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潘金莲根本没有想到这个理由的破绽之处,轻而易举的上了王婆的道。
但是,王婆为了银子豁出去了,连破两个忌讳,最终的悲剧也就此埋下。
笔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王婆的茶坊是个什么样的格局。
按照原著书中现有的资料进行逻辑推想,王婆的茶坊大概率是那种前商后居的格局,也就是前面的店铺是做茶坊的生意,后面的屋子是居住用的,屋子后面还有个小院子是与武大家相同的。
王婆既然要请潘金莲到家里做衣服,肯定不是在茶坊里去做,一定是在居住的屋子里做。
再说这个上门定制做衣服,本来就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要量身材,要讨论款式,这样一来二去的很是耽误时间的,王婆又说她要看潘金莲的手艺,这样的话哪里还能顾得上茶坊的生意,大概率是要关门歇业一两天的。
既然要关门,又何谈怕门首没人呢?在谁家做又有什么关系呢?到此,王婆说的两成把握已经实现。
书中说,王婆当晚回覆了西门庆消息。
书中没有说是王婆到西门庆家去回覆的呢?还是西门庆晚上又来到王婆的茶坊听消息。
但是,笔者猜想,依照西门庆急于想知道结果的心情,应该是叫玳安儿守在王婆的茶坊里等消息的。
再说,王婆的茶坊当天是在营业的,大可不必为了找潘金莲谈会话关门大吉,王婆应该是叫玳安儿帮忙照看了一下门店,有了结果应该是叫玳安儿带话回去的。
王婆和潘金莲说完话后,武大还没有回来。
因此,西门庆得到消息也不会是在晚上。
第二天,潘金莲从后门来到王婆家里,王婆收拾好了屋子,点好了茶给潘金莲吃。
潘金莲为王婆量了身材长短,就开始裁衣服,王婆一直是一边看一边不住的夸赞。
到了日中,又安排了酒食点心,还下了一碗面给潘金莲吃。
潘金莲回到家中的时间,武大正好回来。
因为潘金莲喝了酒面色微红,武大问她去哪里了?潘金莲说去帮王婆做寿衣,在王婆家吃了酒。
武大到时也懂礼数,要潘金莲明天也带些钱,买些酒食请王婆吃,也算是礼尚往来。
第三天,事情还是照旧,只不过到了日中,潘金莲拿出三百文钱来说要请王婆吃酒,王婆开始不接受的。
潘金莲说,这是他老公武大说的,如果王婆不接受,她只好拿回到家中去做了。
王婆只好收了钱,又添了些钱买来酒食,殷勤的招待潘金莲。
我们来看这两天,王婆确实是一直在屋里陪着潘金莲,根本就没有招呼茶坊里的生意,所以笔者猜想茶坊这两天应该是关门歇业的状态,门首也根本不需要人来看守。
另外潘金莲拿出三百文钱,说明潘金莲对头一天吃酒花的钱,有一个大概的预估。
如果我们以一两银子兑换一贯钱(一千文铜钱)来计算的话,一两银子也没多少钱,不过是普通人家随便吃几顿酒食的钱,但是书中的背景是北宋末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厉害,一两银子的价值应该是数倍于铜钱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说的通,武大花了十数两银子就买了二层小楼;也才能说的通十数两银子对王婆的吸引力是足够大的;也才能说的通《水浒传》中梁中书十万贯生辰纲,足以让江湖好汉铤而走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