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砚玩石一年,兴意未减。
绿石温石绿石,俱淘几块,雕而为砚,费帑不浅,亦无所憾。
母曰:玩石丧志,颇有怨言。
待之紫砚明莹进家,母亦惊叹其美丽,遂放弃劝吾玩石之念。
以心拭砚,观之思源。
红丝砚与孝光砚乃永磊赠之,卧佛砚乃姑家传百年之传品予之,田横日月跃涛砚乃于太医淘自田横王氏女之手赠吾,二紫砚一为卧龙一为寿桃,皆为墨邑名师陶泓居士制之。
其原石为吾从老家舅家麦田边淘之,其貌不扬。
父亲节返乡送酒予舅,开车欲返城,倒车之际,一眼瞄反光镜,一石蓦然入镜,阳光直射石上一斑紫色晶莹,心窃喜之,下车视之,果为温石。
送上师处,余三月方刻五方,余者三归世毅敬刚志方,有缘同好者得享之。
反复取核桃油拭之三遍,诸砚吸油而变枯涩之石变晶莹皎石,心亦欢晏。
睹砚思源,诸砚来之不易,出之亦不舍。
然缘起缘灭,砚进砚出,既为命数,亦为情数,毋意毋固,随缘就好。
入至亲好友手,幸福。
入贪啬吝固之手,痛苦。
砚者,虐心之物也。
赏玩妙砚,心生福田。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又称“墨海”。
《文房四谱》这本书中这样写到:“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民间常把祖传的端砚作为最珍贵、最值得自豪的家产。
俗谚曾有:“家有墨香,书香绵长”、“案置一函(墨函),仓有万担”、“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等说法。
他们看来,若祖上有一方端砚遗传下来,便是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最好象征。
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少时家存一砚,不知其踪。
今岁每刻批砚,分之诸亲友,亦分福分享,不敢专美也。
砚者,研修心田也。
家存诸砚,稳如泰山。
砚者,研墨修文著书,如筑一生平台,磨平稳和心性,砚就山河锦绣,修得朗逸风流。
唐~贯休有诗《砚瓦》: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
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
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
有禅曰:心是一方砚,不空亦不满。
眼是一片天,不奢亦不贪。
字是一盘餐,不腻亦不淡。
深邃梅婷花向晚,零落幻影墨里寒。
谁人涂抹香薰醉,禅语萦绕紫檀烟。
一砚在室,一砚居心,可驱邪避妖、镇恶扬善,更可祈福吉祥、招纳灵瑞,且愈是“有来历”的(如前辈尊长使用过的)老砚台,愈显得有灵气,摆放于家中,可作镇宅之宝,令轩堂心田神清气明、稳如泰山。
紫砚晶灿,怡情达观。
温石掩于洪江,万年千代滋养,今岁惊世而出,只待冰雪墨香。
知之于泽民,初觅于仁臻,刻之于明灿,又于造化际会收诸石于己,知之求之遇之得之悦之,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朝思暮想食无味。
蓦然惊瞥得石归,千刀万刻绝砚归。
紫砚与端砚同属泥砚系,然胜于隆冬飘雪研墨不冻,且砚色紫气东来、晶莹剔透、细腻油腴、温润如玉,温石因湮灭漫长岁月缓流洪江,不为人知,且采挖不易、石质酥松,故难以雕琢,每出紫砚即凤毛麟角独一无二。
吾所淘温石一石刻出数枚,皆各异殊紫,令人叹造化之奇幻、天地之灵秀。
紫砚暗合紫气东来、蟾宫折桂、状元及第、紫微高照之意。
端研易得,紫砚难求。
一砚在。
手,反复品透,可怡情达观也。
愿余生亦何欢?有诗有花有酒有紫砚。
隆冬已至,为砚添衣。
心之冷凉,温暖慰藉。
与砚共情,可明神志。
与砚长欢,清平和气。
遂可达修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