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我国元代时,安排史官整理元代之前的历史资料,云南被列在了“外国志”里。
虽然汉武帝时云南东部已经并入大汉版图,但长期处于自治状态。
直到蒙古人拿下大理,云南才真正被中央王朝所管辖。
彝族基因元代以前的云南,还主要是彝语支民族的天下,彝族(黑彝)父系基因58.85%为O系,加上N系,彝族黄种人基因比例69.68%。
虽然比中原汉人略低,但从基因上说也是一家人。
白彝基因中O系比例更高,更接近汉族。
一、汉人入滇云南的汉化从明朝才拉开序幕。
明朝30万征滇大军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入滇,在云南就地屯兵,由兵转为农民。
分了土地,再把老家的父母及兄弟姐妹搬到云南,从此成为了新云南人。
这些新云南人登记户口时都说“来自于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就成为了大部分云南汉人家谱的起点。
明代30万大军征滇路线实际上,这些新云南人的家乡并非都是“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而是来自于中原各省。
“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只是大家从南京出来的出发点。
南京柳树湾,大部分云南汉族的家谱起点明朝成立以后,朱元璋在南京征地,造皇宫、皇陵,占的都是最好的土地。
这些土地上的农民,全部迁往云贵高原。
所以,还真的有很多南京土著被迁往了云贵川,今天云南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着南京口音,那真的是南京人后裔。
有南京口音的地方,在云贵高原有很多,比如:西双版纳的景洪、保山的施甸、红河蒙自、昆明的禄劝与富民等,我都遇到过。
明代管理云贵的沐英家族除了明朝的30万大军及军人家属外,明朝还把很多不听话的人发配到云南。
比如沈万三这样炫耀财富的商人、杨慎这样恃才傲物的文人,头上长角的,就送云南。
今天的云南人,大部分性格都有点耿直,不像中原人那么灵活。
据考证,上述的这3类人,约120万,在明朝被迁往云南。
过了600多年,到现在,彝语支民族为主的云南变成了一个汉族省份,汉人比例超过了60%。
当然,也有很多云南汉人是云南少数民族汉化过来的。
二、嵩明在元朝及明代还是彝人为主云南嵩明为昆明市辖县,现在是一个汉族县,但在元末明初,嵩明还是一个彝族人占绝对比例的少数民族县。
嵩明位于昆明与曲靖之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嵩明汉族比例高达91.48%。
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汉族县。
现代嵩明为汉族县2015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嵩明县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银翔云南汽车产业园项目建设用地进行了文物考古调勘。
杨林在嵩明南部通过调勘,在项目用地西南部一个小地名为桃园的缓坡上发现一处元明时期的古墓群。
3000平方米,发掘墓葬1566座。
其中,火葬墓1348座、土葬墓218座,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
火葬墓分布密集,埋藏较浅,由于年代久远,近三分之一的墓葬上半部被破坏,部分较浅的墓葬仅残留底部。
发掘的火葬墓多为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墓坑,直壁,平底,其内放置骨灰罐。
墓坑面积不大,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及三人合葬之分。
作为葬具的骨灰罐形式多样,质地有灰陶、绿釉陶、黄釉陶、青釉陶、青瓷、青花瓷等,器型有罐、壶、瓶等,并有内外罐相套和带底座的情况。
古人骨灰罐在土葬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人骨,但是这些人骨保存较差,从残留人骨来看,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另有个别墓葬为双人合葬。
土葬墓中的随葬器物较少且简单,多位于头端墓底、头端填土中以及头龛内。
器型最多的是瓷碗,另有铜镜、料珠、铁剪刀、钱币等器物。
考古专家介绍,根据发掘出土的器物推断,桃园古墓群的时代在元明时期,其中明代的墓葬占绝大多数,某些墓葬可能晚至清代早期。
由此推断,这里极有可能是古代一座人口密集的城池。
《明史·地理志》记载:“嵩明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嵩盟。
成化十八年复故。
……东南有杨林县,成化十七年十月废。
又东有杨林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
又西有兔儿关巡检司。
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从地理位置来看,桃园古墓群与杨林县大体相符。
这批墓葬是元明时期规模比较大的一个墓群。
出土的器物,不管是葬具还是随葬器物,都是数量大、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对整个滇中地区元明时期的丧葬制度、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了杨林外,小街镇东屯村一带,村民翻地也曾挖出大量古人装骨灰的瓦罐,知情人都说是罗罗的骨灰。
云南人称彝族为罗罗。
三、白彝与黑彝的葬俗根据《彝族源流》记载,大约在中原周穆王时期,西南夷地区开始产生了2种学派。
1)以吐始楚为代表的学派,崇拜天君,尚白。
“吐”在彝语里就是“白”的意思。
2)以那乍姆为代表的学派,崇拜地母,尚黑。
“那”在彝语里就是“黑”的意思。
彝人的天父地母图《彝族源流》里写道:吐始楚一族人死后放入火中说是怕热,放入土中则说安宁,形成尚白颜色的土葬习俗,忌讳用火烧人。
一代笃雅吐,二代吐始楚,三代始楚姆,四代独姆哺,九代哺雅确,六代确恒舍,七代奢雅舍,八代舍雅啥,九代啥雅武,十代武雅伯。
到武雅伯时代,崇尚白颜色已形成了十代,自叙历史久远,繁荣发展,传下了额索。
一代笃罗我,二代罗我鲁,三代鲁尼乌吐,四代乌吐苦,五代吐雅那,六代那乍姆。
在那乍姆时代,那助乌是那乍姆之母,死后人土时说她不耐寒,要把她放入火中才得安宁,崇尚黑色。
习火葬风俗,忌讳土葬,这就是尚黑者习火葬的习俗的兴起。
尚白的白夷兴土葬,后裔发展为武僰人(白蛮)、西南汉人。
尚黑的黑夷兴火葬,后裔发展为黑彝(乌蛮)、西南汉人。
古杨林县城池附近发掘墓葬1566座,火葬墓1348座、土葬墓218座。
火葬墓占比86.1%,土葬墓占比13.9%。
说明元代及明初嵩明的黑彝占比为86.1%,嵩明在古代就是一个黑彝地方。
因为白夷(白蛮)兴土葬,被发掘的古杨林县墓葬区里218座土葬墓应该有很大比例当为白夷(白蛮)。
嵩明至今还有“白子村”这样的地名,白子就是白夷、白蛮、白族的意思。
也就是说,元末明初嵩明一带的乌蛮及白蛮占比可以很轻松地超过90%。
唐代《蛮书》记载“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在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
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
嵩明与寻甸古为升麻川,在唐代属于乌蛮地方,黑夷为主。
南诏乌蛮(黑夷、黑彝)三十七部中也有嵩盟部,黑夷三十七部协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国。
古杨林县墓葬区发掘情况与唐代中原地区关于云南的记载相符,嵩明就是一个乌蛮(黑彝)占比超过80%的地区,加上白蛮,夷人比例当超过90%。
四、嵩明是西南彝族重要的祖源地嵩明与寻甸在汉武帝时首次成立县,一开始称“收靡县”,“靡”与“麻”通,“收靡县”其实就是“寿麻县”。
收靡县就是寿麻县东汉改称“牧靡县”,牧靡就是“慕靡”,“慕靡”是西南彝族第四大时代。
“慕靡”指的是从希慕遮到阿普笃慕这31代:1希慕遮;2遮道古;3古珠诗;4诗雅立;5立雅密;6密乍拐;7乍拐作;8作阿且;9且阿宗;10宗阿贤;11贤阿基;12基迫勒;13迫勒道;14道孟尼(窦米能);15孟立赤;16赤阿索;17;索阿德;18德喜所;19喜所朵;20朵必额;21必额堵;22堵洗显;23洗显陀;24陀阿达;25达阿武;26武阿补;27补侏娄;28娄侏武;29武洛撮;30撮珠笃;31笃慕;彝族慕靡时代的核心区就在今天的嵩明及寻甸一带。
“慕靡”在彝语里为“天地”的意思,指的是“天君地王(天父地母)”时代。
从希慕遮到笃慕这31代,每一代都由一对天君及地王共同执政。
天君地王希慕遮约为公元前1200年人物,与中原商代武丁同时代。
笃慕约为公元前450年人物,笃慕时期,秦国开始攻打汉中,到公元前316年吞并了巴蜀。
希慕遮第14代道孟尼(窦米能)为黑彝第一代祖先,笃慕为黑彝第18代祖先。
窦米能与笃慕均居住在嵩明。
笃慕的六个儿子发展为彝族六大支系的始祖。
黑彝崇拜地母,尚黑。
“地母”在彝语里称为“靡莫”,嵩明与寻甸是黑彝祖源地,因为黑彝崇拜地母,故嵩明与寻甸一带古代又称“靡莫”(地母)。
《史记》记载的靡莫之属《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
”“滇王者,其众数万人。
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听。
劳浸、靡莫数犯使者吏卒。
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
”滇国出土的西王母滇国青铜器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名贵妇,她就是西王母,是窦米能的母亲昆明奢楚。
彝语称“靡莫”,即地母、坤母、地王、王母、女王的意思。
为什么她就是西王母,因为她住的地方(嵩明与寻甸)就叫寿麻,汉语称“升麻”,彝语称“叟麻”。
升麻地名源自于嵩明药灵山的草药升麻。
草药升麻东汉荀悦的《汉纪》中,把司马迁写的“庄蹻王滇”改为了“庄蹻王靡莫”。
战国时,靡莫核心区在嵩明、寻甸、小哨一带,今天的嵩明还有传说庄蹻在嵩明大成村一带修建嘉丽泽西湖,因“水大土散”迁走的事。
升麻在彝语里读叟麻升麻就是叟麻,嵩明与寻甸古为升麻川,进一步证明寿麻与靡莫就是同一个地方。
笃慕居住的洛尼白(黑虎山)公元前450年左右,笃慕在洛尼白(黑虎山)举行了“六祖分支”,他的六个儿子从嵩明出发,占据了云贵川大部分土地。
慕克克继承笃慕皇位笃慕的皇位一开始传给了老五慕克克(米克克),慕克克家族占据“妥濮恩博。
”笃慕继承人慕克克居住在妥濮恩博“妥濮”指的是一个松树丛中的龙潭;“恩博(欧博)”指的是一座像狮子一样的大山。
“妥濮恩博”就是今天嵩明的嘉丽泽与药灵山。
老虎与狮子外形相似,黑虎山及狮子山都是嵩明药灵山的彝语古称之一。
居住在嵩明的慕克克(米克克)家族以阿德毕(第7代)为族称,慕克克又称毕祖,是笃慕皇位的继承人。
嵩明在公元前450年就是彝族皇帝阿普笃慕统治大西南的皇城所在地。
乌撒王族的源头在嵩明《彝族源流·乌撒源流》记载:慕克克(米克克)的儿子克彼鲁在升麻大地方(嵩明)只做了一代君长,就迁往大理巍山(啥靡格沓)去了。
克彼鲁的后裔曾在巍山做到了南诏王的大国师(毕摩),彝文典籍里有记载。
嵩明慕克克后裔建立的大部落慕克克家族前10代生活在嵩明及周边的寻甸、昆明一带。
第10代以后,慕克克后裔诺克博家族逐步分支到罗婺(武定、禄劝)、磨弥(宣威、沾益)、播勒(安顺)、乌撒(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等地。
三国古盟台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后,在嵩明与彝族皇帝慕克克后裔结盟,嵩明故称嵩盟。
至今有古盟台遗址。
嵩明与寻甸为诺克博的哥哥诺陇邓(诺鲁歹)家族占据,很多代以后衰落,被东川慕齐齐家族后裔占据。
唐代南诏崛起以后,嵩明又变成了南诏国的长城郡,曲靖为石城郡,嵩明与曲靖同级别。
到宋代大理时,嵩明改称长州,开始降级。
南诏的长城郡(嵩明)正德《云南志》记载:初,爨归王为南宁川都督,理石城,袭杀盖骋、盖启父子(案:原本讹作“孟轲”“孟启”,今据《新唐书》改正),遂有升麻川。
归王兄摩,生崇道,理曲轭川,为两爨大鬼主。
崇道弟日进、日用在安宁城。
及章仇兼琼开步头路,方于安宁筑城。
群蛮骚动,陷杀筑城使者。
玄宗遣使敕云南王蒙归义讨之。
阁罗凤遣昆川城使杨牟利以兵团胁西爨,徙二十余万户于永昌城,乌蛮以言语不通,多散林谷,故得不徙。
是后自曲靖州、石城、升麻川、昆川南至龙和以来,荡然兵荒矣。
上文显示:唐代,盖骋、盖启父子占据着嵩明与寻甸,被曲靖的爨人攻占。
因为爨人势力太大,朝廷让南诏出兵攻打滇东北爨人,同时把夷人迁往滇西保山。
很多黑彝说语言不通,纷纷躲进山里,导致滇东一带兵荒。
滇西南诏自此做大,反而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
上文“曲轭川”当为嵩明县杨林、四营及宜良县一带,是大鬼主爨崇道的统治地。
古代爨人本为中原人,在云南生活久了,入乡随俗,变成了彝人。
南诏削弱了滇东爨人势力,滇东夷人被收入南诏管辖范围,嵩明变成了南诏的长城郡。
我以前的文章介绍过:刘邦时代,嵩明君主诺陇邓的小儿子陇邓妥,生了女儿妥女吞,嫁到东川会泽的默家,生下了德阿施(德施举乌)。
后期,德阿施家族姑娘史娥奢则嫁到啥靡格沓(巍山),生了蒙确舍。
蒙确舍就是南诏之祖。
南诏王族从母系上可以追溯到嵩明的彝族皇帝慕克克家。
孟获传说中的“孟获”,其“孟”姓其实是“慕”的一种发音,当为慕克克后裔。
“慕”在彝语里是“天”的意思,代表王族。
陆良属于多同米谷,是慕克克后裔巨阿泰家族辖地。
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南诏后期被汉人篡位,段思平的舅舅是滇东爨人,与滇东黑彝三十七部关系密切。
段思平躲在舅舅家避难,后借黑彝三十七部之力夺取政权,建立大理国。
嵩明就是黑彝三十七部之一。
滇东的彝族皇帝笃慕、慕克克、阿德毕、诺陇邓、诺克博曾生活在嵩明,滇西的南诏王族、大理王族也与嵩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到元末明初,嵩明的黑彝比例仍然超过80%,加上白彝,夷人比例当在90%以上。
约600年后,到2010年,嵩明汉族比例超过91%,嵩明坝子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均已汉化。
嵩明大部分的古代彝族人并没有离开,而是跟随中原移民学习了先进的文化技术,移风易俗,变成了汉人。
兰茂中原移民在嵩明最有名的一家人就是兰茂家族,兰茂祖籍河南新乡卫辉县。
兰茂撰写的《滇南本草》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2年,近代被日本科学界当作一本亚洲植物学典籍来进行研究。
《滇南本草》传世近600年,至今仍是云南中医界的至尊宝典。
兰茂是云南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
滇南本草今天的嵩明已经是一个标准的汉族县,但彝语地名今天还遍布在嵩明各地,比如矣得谷、本纳克、矣字本、矣纳龙、矣则、匡朗、嘉丽泽、卡前、马基屯等等。
嵩明火把节嵩明的汉语词汇里还可以听得出一些彝语痕迹,比如妈妈叫嫫,女儿叫挪,背篓叫背勒,水冷叫扎等等。
彝族火把节也是嵩明人的传统节日,只不过改了个名字叫“六月二十四”。
汉族的堂兄堂弟西南彝语与中原汉语同属于汉藏语系,彝族黄种人基因比例69.68%,不管是语言还是基因,西南彝族与中原汉族都是远房亲戚的关系,在上古有着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