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大官村,路碑旁堆满芦苇大年将至,灯笼作为一种节日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日渐紧俏起来,在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办事处的张大官村,人们正在为制作喜庆的灯笼紧张地忙碌着。
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惠民县就开始编织灯笼,清末为鼎盛时期,主要以张大官村一带为主。
30多年以前,村里几乎男女老少都会手扎灯笼。
如今,随着现代工艺制造业的发展和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坚持制作这种民间传统手扎灯笼的艺人已经越来越稀少。
张大官村如今仍然传承着手扎灯笼的技艺。
王同祥家里摆满了已经做好的灯笼惠民县张大官村的王同祥老人从14岁就开始编灯笼,有着将近58年的制作灯笼经历,是当地做手扎灯笼的“老把式”。
一进腊月老两口就为了“赶年集”开始忙起来了,每天从清晨四点忙到晚上八点。
“老伴只负责割苇子,泡苇子,画玻璃纸上的花,扎膀子。
编灯笼太繁琐都是男人们的活,别看她跟了我大半辈子也是没学会”。
王同祥向记者说道。
王同祥老伴糊玻璃纸王同祥老伴向记者展示玻璃纸上的画王同祥正在给灯笼锁口几条不起眼的芦苇杆在王同祥老人手里变得极其听话,他三下五除二地将芦苇杆编成初具灯笼模型的椭圆模样。
放到特制的木质楦子上,老人说:“这个模具已经用了五十多年了,收口用的,和我一样都成了老古董了。
”说起传统的灯笼,王同祥有着说不完的话题:“编这个灯笼是为了庆祝元宵节,小孩们喜气洋洋过佳节,也可以放上蜡烛拿着喜庆,摆着好看。
”王同祥制作的传统灯笼是由芦苇杆和画着水彩画的玻璃纸组成的,两头用红纸糊上。
在老人眼中,灯笼虽小,却是个巧活。
编好的灯笼在特制的模具上进行锁口处理玻璃纸上的画,都是手工画上去的。
然后经过晾干就可以用了夫妻俩配合默契王同祥和老伴互相配合,一个贴玻璃纸,一个编灯笼据介绍,手扎灯笼的制作流程,要经过剥皮、穿篾子、起头等十几道工序。
将破好的苇蔑浸泡在井水里一段时间,待苇篾泡到柔软时,开始用12根苇蔑扎灯笼皮。
出型的灯笼皮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后收口,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梳腰口,即在灯笼的腰部糊上玻璃纸。
透明的玻璃纸画上形态各异花鸟图案,灯笼两头再用桃红色的彩纸一包,一个手扎灯笼灯笼就做好了,玻璃纸透出苇蔑规整的菱形图案,甚为美观。
惠民县的年集上都会看到扛着粉色手扎灯笼捆沿街叫卖的商贩,上百只灯笼用一根麻绳捆扎在一根粗长的竹竿上,象个大磨盘,麻绳系的活扣,随解随卖。
年集马上就要开始,惠民县张大官家家户户忙得不可开交,忙得不只是扎灯笼,忙得是快过年的心情,忙得是五谷丰登的喜悦,已经压不住快要溢出来的幸福。
无论旧时亦或现在,手扎灯笼不但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也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元宵节被有意无意燃着的灯笼,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期盼。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崔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