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客:苏七七今天送的书是这本《盖房记》。
昨天获赠图书《草色连云》的是“梦1111”,请发邮件到story8531@163.com告诉我们您的联系方式。
《盖房记》的两个作者,柏木博是一位设计史学教授,中村好文是一位建筑师,柏木先生请中村先生为他盖房子,于是有这么一本从两个角度出发讲一个事情的《盖房记》——因为两个作者的身份,这件事情被讲得有理论水平,有专业高度,同时还挺好玩。
这座房子不是什么豪宅,地方在武藏野,2000年的时候,地价已经下跌,这块地不是规矩的矩形,所以相对更便宜些,刚好一个给学生讲过无数纸上建筑的大学教授可以用来“理论联系实际”下。
话虽如此,预算问题还一直是从设计到建筑过程中时时成为拦路虎,柏木先生原来想在地下修的书库也不得不搬到了楼上,这幢两层小楼,占地面积不到二百平方,一层的建筑面积约111平方,二层的面积约89方,是很普通的居家尺度。
但这么个小房子,可不是随便打个地基砌上墙就修起来的——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一幢房子可以盖得多么“讲究”,它关涉到各方面的理论背景与实践操作,体现着环境,材料,人的需求与理想,可以在一个多么精致的层面上结合起来。
这幢“风子之家”(风子是柏木家猫的名字)不只是在生存的要求或者利益的趋动下建起来的房子,从大一点的角度说,从它这里简直像一叶知秋般,能知道“建筑文明”是怎么在一个小作品里沉淀的。
找个简单的例子吧,中村建筑师用很搞笑的笔调写他开始工作时的情形:“我用磁石确认方位;观察太阳升起与落山的位置,确定日照情况;察看冬至时分周围住宅的日照情况;预测风的通路;假设建成后的新宅要占多大地方;使用360度全景立体相机拍摄连续照片;实际测量水电设备的位置;像一条狗一样蹲在空地一角不断挖土,以确认地界位。
在外人看来,这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
回去的时候,还边走边察看周围的环境,情形,仿佛偷内衣癖一样,实在可疑……” 这段以搞笑的结尾的话居然看得人感动起来,因为他的这种精细入微里,有一种人把自然与科学相互结合,又准备着让一个梦想成真时,“人”所能具有的尊严与快乐。
建筑在人文中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在建筑的实体与空间里,所能感受到的自然、历史、人的审美与实践的交织吧?在那些伟大的建筑作品里,也像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有最高的“诗意”的呈现,让人身处其中时,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幽微与光华。
柏木家倒没有走住宅建筑的极端,像密斯凡德罗那样做出一个树林中的玻璃精灵来,让住的人又爱又恨。
柏木教授又怕冷又怕热,对房子的保温与日常使用功能提出很高要求,同时又要求房子设计得“大胆”,起码是幢“有意思”的房子吧。
其实从最后对这幢房子的描述与图片来看,它肯定是很舒服的,以清水混凝土为框架,但贴了隔热层,在墙胎上钉细木条,最后再贴杉木板,所以这幢房子就不必再用来锻炼房主的意志了。
大胆倒谈不上非常大胆,将内部空间做成横向滑动式的,也是在家工作的艺术类自由职业者的常见选择了,有意思的是在细节上弄了好几处“向大师致敬”的地方——柏木教授可以让学生来家里考试了,找到了通过! 搬到这幢新房子后,柏木先生说:“感觉自己在生活中产生了对窗外的阳光,对天气和气候的关心。
以前,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屋外的天气,一直觉得只要是屋里屋外被分隔就好。
”这是好房子产生的好影响。
现代都市与大批量的现代建筑里,孕育出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宅男宅女”,其实正是都市居住方式与自然,与季节相隔绝的结果。
一幢好房子它永远不止是它自己,它给了人一个遮风蔽雨的住处,却不应当对外隔断了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对内分离了家庭成员的关系。
建筑能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房子的外部空间与内部公共空间的安排,应当是现代建筑反省与重视的方向。
在书的最后,题为《消费•家》的一小节,柏木先生讨论了从日用品、家具、汽车乃至房屋的更新换代的问题,种种“升级”其实不带来功能与审美的重大改变,而仅只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手段,这种对消费循环的推进,使二战后的日本陷入了产品过剩的状态,同时也造成了巨量的“废弃”。
时至今日,环保与低碳的观念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不频繁地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长时间地使用一件物品”。
柏木先生想建的是一幢能够存在一百年的房子,是基本这样的理念吧。
而对于四处是拆建工地的中国来说,如果拆掉了一座几百年的老房子,盖起来一座只能存在几十年的新房子,真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最大的践踏。
关于“client登场”或“相亲”设计事务所承担住宅设计的主要工作,它随时都在恭候客户的到来。
近来,也常常有人打扮得一本正经,以一副建筑设计师的模样四处推销。
这样总让人觉得有失设计师的体面,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他们实在难以胜任。
虽说如此,但是如果没有人委托设计住宅,那么这些小事务所将要面临倒闭的命运。
所以,我们还是要忍耐,坚持“君子固穷”,相信“忍之一字乃众妙之门”,要避免事务所倒闭解散的命运,还要给员工支付薪水。
当有书信飞来,或电话打来委托我们为其设计住房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应对电话那端激动的心情和高昂的声音。
在柏木夫妇与我联系之前,我已经通过朋友探寻了消息。
我想在讲述正题之前,略微发表一下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的看法。
我想说的是我为什么称呼前来委托设计的人为“client”。
在我们这个行业,通常把前来委托设计或要求建房的人称为“施主”或“施主先生”。
但是,我不喜欢使用这些称呼。
所谓“施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实行布施的主人”。
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单凭这个称呼就已将对方默认为核心人物或是发挥主导作用的人物。
要建造房屋的人如果想的是“你给我设计一下我的房子” 或是“我施舍给你建筑设计工作”,那么设计者的地位将会一再降低。
有的设计师还更加谦卑地把客户称为“施主大人”。
我认为一个设计师如果这样对待他的客户,虽奉行“顾客是上帝”,但他赤裸裸地丧失了作为一名建筑师的原则、主张、信念以及自豪感,有低三下四之嫌。
“忍饥挨饿”、“翘首以待”地盼望着工作,就算机会来了,也不能这样卑躬屈膝。
一方面,委托的人郑重地委托:“可否请您给我们设计一套住宅?”另一方面,设计者也要谨慎地接受委托。
如果能事先明确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营造房屋这一如同船只在大海中航行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困难一样的事情,就能在双方平等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因此我选择“client”称呼委托人。
当然,选择使用这一称呼还有几个自身原因。
不是自夸,我的英语较好,平时说话中也会夹杂一些英文单词,这并不是什么崇洋媚外。
说实话,我想通过使用“client”来避免那种受人委托、“我”给人设计住宅、以恩人自居的傲慢态度。
这个单词所具有的微妙差别并不是我的本意。
我认为,唯有“client”这个表达方式既无傲慢之态,又无谦卑姿势,它比所谓的“委托人”、“委托客户”或“顾客”等说法更为恰当。
我好像在本书的开头就唠唠叨叨地发了不少牢骚。
其实,我只是想站在一名建筑设计师的职业立场上,从职业觉悟出发,希望“client”与设计师之间能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良好合作关系。
如果有人认为我连这么点儿芝麻小事都如此固执己见,也只好随他们去了。
言归正传。
我总觉得设计师和“client”委托方与侦探之间的初次相会很像委托方与侦探之间的关系。
说得更通俗一点儿,就像福尔摩斯与他的客户之间那样。
我是福尔摩斯迷,酷爱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当我因“client”们的委托烦恼不已时,我的脑海中总是不断浮现出那些前去拜访福尔摩斯的人们。
也许这其中映射出我的职业意识。
我认为对于设计师这种职业来说,观察力与想象力是极其重要的能力。
“client”的第一印象将会给整个设计带来重要的暗示与深远的影响。
或许,我甚至会用福尔摩斯的口吻对他们说:“你是在担心以现有的面积条件能否建造自己梦寐以求的书房吧?又或者在担心自己的书房会不会被老婆‘霸占’吧?昨天晚上担心得一夜未眠?看看你的黑眼圈,要知道,只有担心建房设计会受到家人的破坏时你才会做有关自家房子的梦。
我曾写过一篇研究论文,名字就叫《黑眼圈与其生成的原因》。
”“client”的衣着打扮、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细细罗列的设计要求等,都可能给我们的设计带来重要的暗示。
如果有机会一起吃顿饭,那么在吃饭的时候还可以观察一下他们对饮食料理爱好,这将有助于厨房的设计。
“client”是否喜欢杯中物也将有助于我们决定餐桌的高度。
此外,如果“client”到我们的事务所来拜访,我们可以观察他们对我们使用的家具、餐具、装饰品与绘画等是否有兴趣。
因为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对此的关心程度来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趋势。
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夫妻双方中哪一方掌控家庭主权等,这些更不会写在设计要求中,我们不能去刨根问底,只能依靠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去判断。
在此,坦白一件小事:我也曾经设计过几栋供三代同堂的家庭居住的住宅,可说实话,我确实没有正确平衡婆媳之间微妙关系的经验,充其量也就是约翰·H·华生先生的那种水平。
拿福尔摩斯先生来做例子,或许会给以后的“client”们带来不安、引起他们的戒备。
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负面影响,那就让我再举一个例子吧。
其实,“client”与我们的相遇真得很像是“相亲”——初次见面,从打招呼开始,漫无边际地闲聊,然后彼此都会在内心中开始展开疑问:“这个人真得会无论健康与否、无论贫困安康,都会与我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吗?”“这个人会为了我专心致志地工作赚钱吗?”不仅如此,就连职业、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也像“钓书”’似的。
将事实略微夸张一点,使用一点赞美之词,再告诉对方,这不是也很相像吗?“相亲”,有一见钟情、大圆满结局的;也有“有缘无分”、不了了之的。
但是,无论什么情况,“相亲”双方都坚持“不相互埋怨、不怨恨对方”的原则。
这也很相像吧?若说柏木夫妇初次给我的印象,不是我起初想像的那样:作为大学教授活跃在各个领域的设计史学家和他的夫人应该是既有才气又有霸气,具有领袖人物的风范。
恰恰相反,柏木夫妇都是内敛、稳重、踏实的人。
如果因第一印象就被对方的气场压住,然后总是想着如何扳回一局,那么后面的设计将会很难顺利推进。
柏木夫妇给我一种自然、不盛气凌人的感觉,于是,我放下心来专心设计。
与柏木夫妇的“相亲”于我说来,是成功的!欢迎订阅《晚间书单》栏目。
每次谈一本书,欢迎您也来参与。
我们会从跟帖的朋友中,选出一位,送出一本近期在读的书。
本期主持 杨莎莎(实习)陆文琳设计 周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