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市政府组织,市气象局牵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安徽省气候中心共同完成的“合肥市通风廊道研究与规划编制”成果出炉。
“通风廊道”是什么?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据介绍,规划合理地通风廊道,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空气循环,缓解夏季热岛效应。
市区风速降低导致夏季气温升高根据科学定义,城市通风廊道是“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市引入新鲜湿冷空气而构筑的通道。
”“通风廊道”具有促进城市空气循环、舒缓夏季热岛效应的功用。
合肥市大部分地区风向表现出明显地季节变化特征,秋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春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根据数据测定,随着合肥市近年来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对风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风速已经从2000年内的3.2米/秒已经降至2018年的1.8米/秒。
风速降低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夏季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在2008——2017年,合肥市平均温度为16.3——17.7℃,越靠近城市中心温度越高,而郊区气温最低,最低值出现在科学岛,市区与周边地区温差达到了0.4℃。
科学岛根据观测结果,近年来合肥市城市空气质量正在逐步改善,但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部分工业区及城区高层、板式建筑影响了通风能力,导致城市风速趋降,热岛效应增强。
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城市开展了通风廊道规划研究工作,作为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合肥市规划和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的需求已经十分紧迫。
构建合肥市的“城市新风系统”合肥市水域众多,包括南淝河、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等,这些是优良的生态冷源,通风廊道可以将这些冷源连接在一起。
根据规划的设想,要结合合肥气象条件、地表通风能力和合肥城市结构,按照顺应城市主导风向、利用局地环流、尊重城市格局的原则,形成多尺度、成网络,融功能的网络状城市通风系统,让城市吹起“穿堂风”,形成合肥市的城市“新风系统”。
南淝河 苏玲 摄根据规划,合肥市将形成“4+9+18”的通风廊道体系,即4个通风口地区,9条一级通风廊道,18条二级通风廊道,其中一级通风廊道既包含了板桥河、二十埠河这样的河道,也包括了京台高速、淮南铁路这样的交通线路。
在一些老城区,可结合旧城改造,腾出通风廊道空间,也可以布置点状绿地,促使局地微风循环。
在未建区,要充分考虑一二级城市通风廊道的控制要求,对规划用地类型,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开放度等进行指标化预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