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什么是蒙古包?| 地球知识局

发布:2024-10-02 浏览:35

核心提示:(⊙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地球知识局——什么是蒙古包?NO.1313-什么是蒙古包作者:一只哈娜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蒙古包是蒙古族最有特色的房屋样式。千百年来从事游牧的蒙古族人,逐水草而栖,需要这样一种拆装简便,又具有保暖功能的建筑常伴身边,是一种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的古朴智慧。这种房屋广泛用于从大兴安岭到里海沿岸的广阔内陆草原地带,使用也不限于蒙古族人(图片来自:shutterstock@HelloRF Zcool)▼而随着蒙古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播,蒙古包与蒙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地球知识局——什么是蒙古包?NO.1313-什么是蒙古包作者:一只哈娜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蒙古包是蒙古族最有特色的房屋样式。
千百年来从事游牧的蒙古族人,逐水草而栖,需要这样一种拆装简便,又具有保暖功能的建筑常伴身边,是一种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的古朴智慧。
这种房屋广泛用于从大兴安岭到里海沿岸的广阔内陆草原地带,使用也不限于蒙古族人(图片来自:shutterstock@HelloRF Zcool)▼而随着蒙古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播,蒙古包与蒙古族也在外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成为了塞外人文风光最好的载体。
可是你真的了解蒙古包么?就地取材的蒙古包蒙古高原降雨量少而不均,水源不稳定,气候变化剧烈,土地资源利用尤为困难。
要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有效利用资源,可将杂草高效转换为蛋白质的牛羊就成了最好的中介。
然而蒙古高原的降水量和草场无法支撑长期“驻牧”“游牧”就成为可持续利用草场的一种办法以至于马、车、可拆卸房屋(蒙古包)都成为必需品(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但牛羊身被皮毛,可以随时露天而居,人类却很难忍受这样的居住条件。
蒙古包就是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产物,在经历了众多高原游牧民族的传承和发扬之后,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而越是在条件恶劣的放牧地区这种建筑的作用也越加凸显相应的,转场的频率也更高,范围也更大(图片来自:shutterstock@Katiekk)▼“蒙古包” 这一名称源自满语的“蒙古博”,意为蒙古人的帐幕。
它的原型,是古代蒙古人的伞形帐幕,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史书中被称作“穹庐”。
其内部,仿佛一把大伞顶部的装饰,仿佛草原版藻井(图片来自:shutterstock@Lana Tannir)▼蒙古包结构非常简单,主要是由门,天窗,网状支架,毛毡和系绳组成,这都是在高原上可以方便找到的建筑材料,与汉地需要砖瓦等复杂的专业烧制品的选材方式完全不同。
蒙古包结构拆解(图片来自:shutterstock@Huns)▼蒙古包的组装和拆迁也非常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时准备搭建。
无论是历史上的行宫陵寝还是牧民居住的普通蒙古包,虽然规模和形式上有些许差别,但基本构思是一样的。
游牧生活,带的家具也没有很多盖房子、拆房子所需的人手,一个家庭基本足够(远处几个人正在搭蒙古包)(图片来自:shutterstock@Pvince73)▼制作蒙古包时,牧民首先选一个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画一个圆形,并沿着这个圈将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树立起来,将包门朝东,并把架固定好。
先把墙立起来(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mitry Chulov)▼网状支架在蒙古语里叫作“哈那”,它由多根规格统一的红柳木条相互交叉并用系绳连接固定而成,质地轻而坚韧,不易走形,打眼不裂,是最适合蒙古包建造的框架木材。
蒙古包上覆盖物的重量最后都落在“哈那”上所以其质量决定了蒙古包坚固与否(图片来自:shutterstock@Konstantin Litvinov)▼蒙古包的大小也由作为骨架的“哈那”的个数而定,高度则随着“哈那”的伸缩程度而变动。
可变的直径和宽度,为蒙古包提供了多种气候中的适应性,让风吹雨打雪刮都不能撼动蒙古人心爱的家。
熬过这个冬天,又是一片绿草如茵(图片来自:shutterstock@Emma Grimberg)▼比如夏季多雨时,牧民会将蒙古包调整得略微高一些,增加透气性,刮大风时则要调低一些,减小受风面积。
一只正在风雪中经受考验的蒙古包(图片来自:shutterstock@Emma Grimberg)▼在固定好支架之后,则要立起天窗,并用一根根粗细长度统一的木条将天窗与“哈那”连接起来。
天窗就是他高高举起的这个(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mitry Chulov)▼天窗是蒙古包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用于蒙古包的采光和通风,蒙古语中称其为“陶脑”,蒙古人烧茶煮饭形成的袅袅炊烟也是从“陶脑”中穿过,升上天空的。
挺大一只(还可以更大更大)(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mitry Chulov)▼而固定“陶脑”的木架在蒙古语中被称作“乌尼”,固定时先将“乌尼”的上端略微削尖,插进事先打好窟窿的“陶脑”,另一端也要打孔串上系绳与“哈那”固定起来,使这三个部分成为一个紧密相连整体。
绳子仿佛建筑物的血脉,串联所有固定结构,为整个蒙古包的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将“陶脑”与“乌尼”插在一起(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mitry Chulov)▼如果你不是一个系绳好手你的蒙古包可能根本立不起来(图片来自:shutterstock@AnnaTamila)▼接下来的步骤就是置毛毡了。
毛毡用羊毛按照包架的形状和大小制成,分为顶毡、盖毡、围毡和地毡四个部分。
蒙古包先置顶毡,后放围毡,再用若干大绳压系。
地上还有两至三层的地毡。
给骨架盖上被子...(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mitry Chulov)▼盖毡则呈方形,置于蒙古包最顶端,用以盖住“陶脑”,其四角用绳固定,与“哈那”连接在一起,在白天掀起,以便采光和通气,晚上则盖上。
天窗主要作用是把烧牛粪的烟排出去晚上需要盖上(图片来自:shutterstock@Azamat Mukanov)▼蒙古包顶的盖毡常常绘有一种用蓝布刺绣绣制的蒙古族传统祥云图案,而顶毡多用吉祥线或犄角纹图样来装饰,围毡则一般用回纹图式装饰。
犄角纹与回纹图样(图片来自:shutterstock@guangyingkejian)▼蒙古包的门也是一个重要的装饰部位,包门一般绘制对称的云纹或寿字纹样,有的还会挂上刺绣门帘。
如此劳动之后,一个蒙古包就站在了苍茫草原上,接下来主人就要对这座小房子进行装饰了。
真,苍茫辽阔(横屏观看)(图片@图虫·创意)▼科学使用蒙古包蒙古包是伴随蒙古牧民一生的移动居所,因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中央必有的灶火,蒙古包中还能够摆设柜子与桌椅等家具,以支持在牧场固定放牧的生活。
总的来说,蒙古包内的陈设和位置基本都是固定的。
蒙古人向来有祭奉火神的传统,蒙古人将火炉看作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家业的象征,所以将其置于蒙古包的核心位置。
毕竟通风口在中间,无论烧什么还是会有烟(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hantal de Bruijne)▼蒙古包的西北角,也就是与包门相对的位置是专门用于祭祀的神位,通常安放佛箱,佛龛和成吉思汗像。
包里东半边是男人的席位,放置马鞍、马鞭、猎物与摔跤服等物品;而西半边是女人的席位,放置胭脂、头饰、饮食和餐具等物品,这些放置习惯跟男女劳动的分工有关。
现在很多旅游使用的蒙古包已经不在承担频繁拆迁和游牧狩猎的功能所以内部安排也变得自由很多(图片来自:shutterstock@SpeedKingz)▼蒙古包被设计成圆形是不无道理的,其圆润柔和的外形不仅能够减少风沙的阻力,而且还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建筑材料来提供更大的居住空间。
一方面是最大限度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一方面是这种环境下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图片来自:shutterstock@Travel Stock)▼冬季严寒时,可以加厚蒙古包的包顶和包壁的毛毡,从而起到较好的御寒功效。
蒙古包设有门槛,用于防止寒气侵入和大雪堆积。
而炎炎夏季,则可以打开顶毡和围毡进行散热,由此来看,蒙古包可谓是“冬暖夏凉”的好住处了。
吉尔吉斯斯坦-松克尔湖畔的毡房(图片来自:shutterstock@Emma Grimberg)▼只是,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隔音较差。
但牺牲隐私性也并非没有原因,这是因为在草原上牧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他们必须不出门就可以洞悉外面的情况。
较差的隔音效果,使得蒙古人不仅在夜里更容易知晓外面畜群的状况,而且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可对敌情更加警觉。
古代一个家庭单位也是一个战斗单位随时应战也是重要的家庭教育(图片来自:shutterstock@Konstantin Litvinov)▼而到了搬迁时,人们只需解开各个驼绳,各个部位就会解体。
经过两三个小时的折叠和归位,蒙古包就从草原上消失了,变成了可以快速转运的零件。
此时“哈那”可作牛车的车板, 其他部分可放在“哈那”上方并用系绳捆牢,只需一辆牛车就可以将整个蒙古包拉走,十分便利。
随时拆迁,装车就走(图片来自:deposit / 图虫创意)▼草原上的蒙古包洁白如玉,常常被诗人形容为洒在碧绿平原上的一颗珍珠,这与蒙古族崇尚白色有关,蒙古人“以白色为伊始”,因为雪白的羊群是蒙古族生活的主要依靠,而奶食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蒙古人,这都是白色带来的祥瑞。
平原上的一颗珍珠(图片来自:shutterstock@Pvince73)▼当然,和很多民族的建筑物一样,居住在蒙古包里也需要遵守蒙古族的习俗和禁忌。
蒙古包内西北边是长辈之座,无论是自家的子女还是客人都不能坐在最里面的位置上,除非经过主人的礼让,否则客人不会去坐主人的位子。
除此之外,客人不能带着马鞭进入蒙古包,尤其踩门槛被蒙古人视作大忌。
进门后要在主人的陪同下从左手边走向自己的座位,离开的时候也要按着原来的路线走。
而蒙古包中央的灶火也不可用脚触碰。
同时也是个安全问题,着火了可是不得了的(图片来自:shutterstock@solepsizm)▼现今蒙古族的居住情况可能每个身处他乡的内蒙古人都被问过一个问题:你们住蒙古包吗?大多数内蒙古人,甚至是住在大草原上的牧民都会对此做出否定的回答。
蒙古包自晚清以来,就在逐渐退出蒙古族人的生活。
住在城里,周末去草原住两天蒙古包也是不错的节奏(横屏观看)(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这和内蒙古的移民化有关,走西口以来的大规模移民为内蒙古带来商业繁荣和城市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游牧生活。
尤其是现代以来,乡村型聚居转为城市型聚居,牧民们也纷纷住进砖房,只有少数牧民在夏季走场时才能用到蒙古包。
牧业生产也在不断趋于集约化(呼伦贝尔)(图片来自:QILINWUJI麒麟无极 / 图虫创意)▼可以说,蒙古包已逐渐脱离了牧民的日常生活,退出了实用性的历史舞台。
它唯一可以出场的地方,就是旅游业,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还可以将这种建筑形态用于大量其他场景(或许适合自闭儿童来此独居)(图片来自:shutterstock@Marcel Strelow)▼同样的,由于使用蒙古包的人越来越少,真正的蒙古包技艺也在面临失传的窘境。
旅游景点出现的那些彰显蒙古风情的蒙古包,大多是由成本低廉的钢筋,塑料和帆布制作的,早已不具有传统蒙古包承载民族历史和生活方式的作用。
在山东某景区发现的玻璃蒙古包(雾)(图片来自:猫斯图)▼但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旧的事物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牧民的生活却焕发了新的生机。
他们放下手中的鞭子,通过互联网就能监控羊群的状况;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勒勒车也逐渐被汽车所取代。
当然,如果你不想融入城市,城市也会融入蒙古包(吉尔吉斯斯坦为本国牧民提供的网上教育服务)(图片来自:shutterstock@Marcel Strelow)▼新一代的内蒙古年轻人可能都对烧火取暖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内蒙有了供暖系统,每一个家庭都实现了“四季如春”;自古以来不重视交易的牧民们现在通过网络将产品改造成了商品。
一只自带移动电源的蒙古包(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hantal de Bruijne)▼我们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上就可以了解到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传承人的我们,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传统文化。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shutterstock@Valerii_MEND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老虎的尾巴动作能透露出老虎的心情吗?(老虎的尾巴动作能透露出老虎的心情吗为什么)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