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中的辟邪是指一种行为以及一些礼仪形式,称为"辟邪行为"。
艺术史中说的辟邪是辟邪行为所寄托的一种实物形式或工具,称为"辟邪工具"。
而将辟邪艺术品将称为名词"辟邪"。
"辟邪"是一个音意两译的词,它原本是波斯王朝parthia的译音,意思指一种有翼翅的神兽,这是萧兵先生著的《避邪趣谈》里的话。
但是在徐华铛先生的《中国狮子艺术》一书中说到最早的"辟邪"先于狮子的传入而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辟邪"的造型。
"辟邪"是什么玩意儿呢?可以称它为一种神兽。
中国的古人喜欢通过想象力创造一些古怪的动物,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是西方文明一万年也赶不上的。
最莫名其妙的莫过于龙了,这样一个稀奇古怪的人造动物。
居然支配了中国人的灵魂几千年,到今天还自称龙的传人,实在不可思议!凤是另一个怪物,究竟为什么发明这么一种神鸟,后来又居然与龙配成一对,正式成为皇后的象征!老实说,我常常想到这种发自原始时代祭祀需要和图腾崇拜的东西,发展到后来向下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民俗之中,居然又堂而皇之地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就觉得中国文明在本质上如同佛教的起源一样是很粗浅幼稚的。
龙凤呈祥这一切与中国没有正式的宗教有关。
因为中国文化是多神宗教,中国文化以实用性为主流,对于超自然的力量只有用胡思乱想来解决。
原始中国人发现了恐龙的骨头化石,就点燃起想象力,自新石器时代就用各种方式来描述龙的形式,从而发明了各种具有神力的动物,连庄子这种读书人都相信有一种大鹏,展翼蔽天,一飞万里呢!辟邪是怎么来的? 顾名思义与“邪”有关。
人类文明的早期,对不可理解的事情,特别是不幸的事,如病痛与死亡,总疑神疑鬼,认定有一种邪灵在作怪。
怎么办呢? 今天的乡下人用各种方式驱魔赶鬼,经常煞有介事地做好笑的动作,有些仪式还被视为文化资产呢! 古人没有那么多花样,自战国以来就发明了用怪兽来吓跑邪灵的办法。
我猜想一定是从养狗看家推想出来的,狗可以赶走坏人,一定有一种兽可以赶走邪魔,所差的只是想出这是一种什么兽而已!从发掘出的汉代遗物来看,他们终于找到一种比狗凶猛的动物,在中国最凶猛的动物应该是老虎,但是老虎太普通了,不能视为神兽,他们就用虎做样子,发明了辟邪这种东西。
中国人最善于在现有动物中变换身份。
金麒麟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麒麟,麒麟 显然是脱胎于鹿的原型。
鹿是平和、可爱的动物,所以麒麟就是吉祥的象征了。
麒麟: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
再有一个真正的“辟邪”是貔貅,传说是龙的第九子,又传说它是一种凶猛的瑞兽。
但它又分有雄性和雌性,其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
貔有一角,代表财运,掌管财禄,一角的貔貅叫“天禄”。
貅是两角,代表财库,两角的貔貅叫“辟邪”。
现在买到的貔貅多为独角,而貔貅以财为食,只进不出,有聚财、催官运、驱邪、挡煞、镇宅、镇墓之好处。
我们常见的文玩貔貅是玉雕的貔貅,一般采用卧姿,有的貔貅是口中衔着玉钱的,也有趴在玉钱上的。
图片上的这个故宫貔貅,尺寸是:长13.2cm,宽4.8cm,高8.6cm。
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貔貅是古代龙王之子,它身体有一个非常神奇之处,没有排泄的地方的,也就是说它从来都是有进无出的,它平常的吃食又都是金银珠宝,所以貔貅招财来自这个典故。
要使一个普通动物变成神兽,一定要加些装备才能神化。
龙来自大蟒,可是头上长了角,两臂多了翅膀。
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
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龙具有"虾眼"、"牛头"、"狗耳"、"鹿角"、"狮鬃"、"鲶须"、"凤爪(鸡爪)"、"蛇身"、"鱼鳞"等九种动物所组。
那么汉人怎么把辟邪装备起来呢? 可能是与龙连上一点关系,显示其神性,首先是多了一只角,自额头向后。
其次是下颔多了一把胡子,也是龙的特征。
第三是两胁生出翅膀,最后是长岔的长尾巴,都与当时的龙相近。
原来只是把一只凶恶的猛虎变成带有龙性的辟邪而已。
辟邪这种怪兽在汉代极为流行,一直流行到六朝,可知当时的中国人内心对鬼灵之恐惧,在六朝时期的古迹中,最特殊的文物就是石刻的硕大无比的辟邪,有些还站在高高的柱子上遥望着四野。
这些辟邪往往都是立在帝王坟墓的两侧,保护邪灵不会欺压亡者。
可以想象在汉代有钱人的坟墓里,小型的玉刻辟邪必然守护在身边。
今天看到的石雕辟邪,大多以老虎镇山的姿态,高高地抬着头,睁大眼睛向前看,前脚一只向前,拖着长尾巴,翅膀贴在背上。
可是玉雕属于半文玩的性质,自汉到六朝近五百年间是有发展迹象的。
老虎镇山式是比较早期的姿态,陕西咸阳博物馆有一只早期的玉辟邪,则是伏地爬行的姿态,嘴巴张得很大,好像要跃起捕捉猎物,凶猛异常。
这只辟邪的头部介乎虎、狗之间。
可是玉辟邪到六朝就没有神气了,独角、胡须、翅膀都在,看上去却温顺得像一只猫。
显然到了这个时候,辟邪在精神上有名无实,成为玩物了。
天津博物馆有一件黄玉辟邪,嘴巴都不张开,干脆称之为瑞兽。
比较起来,我最近看到的那只六朝辟邪还真是有点汉朝凶猛味道的!这只辟邪是青玉制成,卷曲着身子,胖胖的,像一只哈巴狗,可是独角又变成一把鬃毛了,翅膀变成腰间大腿上的小翅形装饰。
分岔的大尾巴仍然是它的标志。
一个柔软的身体,那只大嘴巴倒是凶巴巴的,很典型的,鼻孔、牙齿、上下唇形成一个平面。
这样看来,辟邪确实已有后世狮子的味道了。
辟邪变狮子的过程,应该是很有趣的,辟邪来自狗与虎是一些人的臆想。
到了汉代晚期,外来文化闯进来了,那就是佛教,佛教带来的一切彻底改变了本土精神生活,为中国人信仰多了一个选择。
狮子是印度的猛兽,当佛教在印度盛行的时候,狮子逐渐成为佛陀的守护者。
当人们从外邦来到中国时,看到那些墓园的大辟邪时,一定以为是狮子,只要把它们移到佛寺门前就可以了。
这就是为什么后世狮子的大嘴巴与辟邪非常相像的原因。
狮子的坐姿,完全是守门的模样,也是自六朝末年就开始了。
很奇妙的,在汉代以来的古墓里开始有镇墓的观念,放了镇墓的象征物.到了六朝末,就有镇墓兽这种东西了。
唐朝的三彩镇墓兽非常威武,已成为当时重要的艺术品。
问题是,镇墓兽是来自辟邪呢,还是狮子呢? 这就很难回答了。
很多年前,朋友买过两个唐代的镇墓兽,价位颇高,可是镇墓之物颇犯中国人之大忌,很少会有人购买。
唐代的陶制镇墓兽,一般是陵墓两侧各放一只,有不同的造型,其中一只是人面兽身有点近似古代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