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的麦秸秆,通过在指尖捏揉翻折,不一会儿便化为一条草辫从手掌中垂下,后再经盘绕、缠结,变成草帽、提篮、挎包……如今,这些充满巧思的大名草编制品,还未褪去田野的芬芳,又被披上了时尚的外衣。
一千多年来,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在市井街巷广为流传,它就像一颗散落民间的珍珠,深藏于古城之中。
而随着2008年大名草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古老的技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日,记者来到大名县,实地探访大名草编的非遗之路。
王群英在制作草编。
流传已久 风靡一时走进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名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王群英的艺术展厅,随处可见草编的花瓶、屏风、京剧脸谱以及各种草编时装。
这些草编艺术品有的状如鱼鳞,有的薄如蝉翼,有的栩栩如生。
漫步其间,不仅可以轻嗅麦香,还可以尽享草编艺术带来的奇妙视觉盛宴。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草编工艺在大名流传了一千余年。
相传,在清雍正年间,草编工艺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西付集乡朱家村,后又进一步传到卫河以东地区,流播范围遍布整个大名县境。
生于草编世家的王群英,从儿时就接触到了草编工艺。
她听父辈们讲,在新中国成立前,编的草帽辫还可以用来交换小米等生活必需品。
而她小时候,还时常会听到歌谣在村中唱响,“草编是个宝,农民离不了。
掐个辫子缉个草,灌油盐酱醋有钱了。
灾年能换粮,丰年添衣裳。
”王群英回忆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名百姓几乎人人会草编,除了自用,还可以卖钱。
不过,要想熟练掌握这门技艺并编织成艺术品,却并非易事。
“草编虽然用料简单,但编制工艺却很复杂。
”王群英介绍,大名草编编织手法多样,仅目前广泛使用的,就有编辫、平编、绞编、立编、编花等数十种。
而其中,最见功夫的是编辫:需要先选好麦莛,六节的麦秆,能用来编织的是麦穗以下、第一节以上的茎秆,二三节作配料,其余掐除。
其次将选好的茎秆在水中泡软,就可以编辫了。
一把麦草、几根秸秆,上挑下掐、编织缠绕,不一会儿就成为一条长长的草辫,再将其逐一叠加,就变化出了草帽、提篮、坐垫、门帘等生活用品。
而在编织过程中,如何让编出的草辫呈现有规律的花纹?如何使其富有光泽?如何煮染,使其色彩缤纷?……细小的麦秆在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传承下,也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渐渐地,随着草编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壮大,大名县建起了生产草帽辫的加工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厂子效益最好时有700多名工人。
”曾任该厂设计师的王群英说,那时大名县制作草编的群众达15万人,草编、草帽产量占河北省总产量的60%以上。
历经兴衰 重焕生机转折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加工厂外销渠道的河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倒闭,再加上老百姓普遍种植不适合草编的高产低秆小麦,销路萎缩叠加原材料紧缺致使草编生产越来越难。
1996年底,大名县工贸联营草制品厂最终宣告了破产。
“虽然草编生产遇到了困难,但我深信它并不会从人们生活中消失,肯定会有人留下来坚持。
”王群英就是其中一个,在大部分工人纷纷改行其他行业时,她选择继续坚守大名草编技艺。
一边,王群英选择继续深耕,继承传统工艺;另一边,王群英开始寻求新的突破。
出于对艺术的敏感,一本京剧脸谱曾让她产生了灵感:草编是否可以和脸谱结合?从构思绘图后,再经过选、蒸、漂、染、绣、串、缠等十几道工序,她创作出草编京剧脸谱。
没想到,一经推出,便很受市民喜爱。
尝到甜头的王群英,在观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丝绸服装模特表演时,又突发奇想,草编能否做服装呢?回乡后,她费尽周折创作了草编时装,又从学校里请了学生做模特,让他们穿上草编衣服,进行舞台表演。
没想到,再次获得一致好评,大名草编一时成为备受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此后,王群英便不断尝试将国画艺术、剪纸艺术、民间刺绣工艺与草编技艺融于一体,增添了服饰、戏剧脸谱、屏风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壁画、艺术字等艺术品。
其中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成语故事、十二生肖等题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而那些最传统的草编艺术品,例如草帽,王群英也在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将其缩微到蚕豆大小,制成发卡,也成了抢手货!而随着产品花样不断创新,市场再次被打开了,大名草编真出了“大名”。
“2006年,大名草编手工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大名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又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看着国家对于这项技艺越来越重视,我深感责任重大。
”王群英说,作为大名草编的传承人,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好好发扬。
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她带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共同致富 乡村振兴5月20日,大名县西未庄乡刘军庄村内,嫩绿的菜苗随风晃动着。
在一处院落内,今年59岁的村民袁建平正在娴熟地编织草编辫。
一旁的桌子上摆放着编织的工具,以及已经编织好的成品。
“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
幸好2019年,王老师送技术入户,我跟着学做草编,有了这门手艺,既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补贴家用。
”袁建平告诉记者,一件草编制品手工费6毛至1元不等,一名熟练工一天可以加工300件左右草编制品。
如今,在大名,像袁建平这样足不出户,从事草编工艺的不是个例。
“新颖的形式使得销路没有问题,只是手工制作速度较慢,所以需要发动更多人加入进来。
”王群英说,为此,一方面招聘员工,进行深度教学让其掌握相关技能,一方面发动农户制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半成品。
多年来,在大名县政府的支持下,王群英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持续开展大名草编进乡村活动,采用传承人+公司+基地+农户的传承发展模式,将草编技艺免费传授给亲朋和群众。
截至目前,已有5000多名妇女在她的带动、影响下,成为制作草编的行家里手,并辐射带动超两万名农民靠制作草编增收。
当下,草编这项古老技艺,在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传承推动下,逐渐从“田间地头”走进“高楼大厦”,从遮阳防晒的草帽变为陶冶情操的现代手工艺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法宝,重新焕发出新魅力……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薛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