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志,辽宁昌图人,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和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CAMPING王永志曾说,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
“1957年,我成为‘火箭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永志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从小就下地干活,承担家庭责任。
六岁的时候他第一次见到报纸,却一个字也不认识。
家人省吃俭用,把幼年的王永志送到镇里的小学念了几年书。
家庭贫穷、生活艰难,让聪明勤奋的王永志对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倍加珍惜。
初中三年,他年年考第一。
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读高中。
在沈高中,由于学校离机场不远,每每看到划过机场上空的苏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看见志愿军空军起飞迎敌、搏击长空的飒爽英姿,王永志都感到十分兴奋,于是,他将自己的理想寄予“空中”。
1952年,王永志进入清华大学攻读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7年,中苏关系友好,签订协议,苏联答应为中国培养原子弹、导弹专业的留学生,王永志是唯一一个导弹专业的留学生,背负着祖国的期待。
“1957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虽有不舍与忐忑,但王永志很快调整好心态,坚定了服从国家发展需要、学好火箭导弹技术的决心。
但在当时,导弹专业算是空前绝后、非常敏感的学科,上课是不允许记笔记的,脑袋记住多少算多少。
莫斯科航空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会聚了许多蜚声国际的航空航天专家、教授,如苏联航天界著名专家科罗廖夫的第一副手、时任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教授。
学习交流期间,米申看中了这名勤奋且充满天赋的中国青年,在米申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下,王永志完成了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且获得了答辩老师的高度评价。
米申十分高兴,对王永志寄予厚望,勉励他道:“这是你第一次当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希望这不是你最后一次当总设计师。
”“离经叛道”的勇气1961年,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立即投身于我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并在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长。
1964年6月底,担任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组长的王永志第一次走进大漠戈壁,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
因天气炎热,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膨胀,燃料储箱内不能灌进足量的燃料,致使导弹射程不够,无法打入落点。
就在专家们考虑在有限的火箭燃料贮箱中添加推进剂时,王永志对戈壁滩高温导致密度变化后的推进剂配比进行了严密计算,得出了卸出600公斤燃料,火箭就会命中目标的结论。
“本来火箭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往外泄燃料?”在场专家对这位年轻中尉并不熟悉,何况他的意见如此“离经叛道”。
所以大家继续讨论着,没有人接受他的观点,他们认为减少燃料和提高射程之间是南辕北辙。
王永志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鼓起勇气越级向当时的最高技术决策人钱学森陈述。
“这是大事。
问题不解决,这一发就白打了。
”钱学森并没有轻视王永志,一边听他说,一边提问题。
充分交流后,钱学森喊来“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说:“王永志的意见正确,按他的办法实施。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导弹事业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
王永志也在不断历练中,成长为我国新一代远程战略导弹技术的领军人。
他后来解释说,该导弹是以液氧为氧化剂,用酒精作为燃烧剂。
液氧是恒温的,酒精遇热会膨胀,不仅影响燃料加注,还会在消耗过程中改变燃料配比。
大家都想添加燃料,实际上加入的酒精越多,导弹上的无效重量就越大。
他对高温导致密度变化后的推进剂配比进行了严密计算,最后得出“应卸出600公斤酒精”的结论。
实现国人飞天梦“要想有创新思想,首先自己心里要有底气,同时也要有勇气。
这种勇气是出于事业心和责任感。
”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和志愿。
”从1992年1月担任论证组组长开始,王永志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领军人物,开始勾画飞天之梦的草图。
做一次飞船实验要花费好几个亿,为了不给国家造成负担,王永志把整个发射工程分解了,很多程序和动作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模拟,这样做实验的次数也可以多一些,反而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在神舟一号发射以前,模拟飞船返回地面的空投实验就做了59次。
载人航天的难度极大,一不小心就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
在开展航天工作的这几年里,王永志可以说是提心吊胆,处处小心谨慎,投身载人航天事业又是11年。
2003年10月15日,随着王永志和全体航天人的齐心协力、集智攻关,中国人的脚步终于第一次迈进太空。
“飞云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这是王永志在神舟五号上天之前送给杨利伟的一句诗。
当杨利伟从神舟五号返回舱安全走出来的时候,王永志内心一时百感交集,“把中国人送上天这也是天遂人愿,最后的目标都达成了,无怨无悔。
”30年从事导弹与火箭研制,20余年从事载人航天,他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国防科研和载人航天事业中,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不仅让中国人梦圆飞天、揽月九霄,更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铺平道路。
END综合整理自新华社、北京科协、“我们的天空”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原标题:《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飞云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