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主说:讲究真的多最近,亚马逊新办公楼的设计效果图曝光了,一座绿色植物环绕的螺旋状高楼拔地而起,画风在周围一众方正的建筑中显得格外清奇。
据说这座大楼的设计灵感DNA双螺旋结构,名为“The Helix(螺旋)”。
创意确实有点老套了,不过这个略带喜感的造型让网友们脑洞大开,调侃了一番,有人说第一眼看上去像一坨粑粑......还有网友说:“夺笋呐,山上的笋都让亚马逊夺完了?”,有些网友更是直言设计师是不是参照巴别塔设计的?这么一看造型倒是确实有点儿像。
不过这也不是亚马逊第一次这么“出其不意”,早在2018年,他们的“三颗大球”总部大楼建成时就已经刷过一波屏,同样是以新奇又带着一些科技感的造型和周围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国外的网友把这两个建筑一结合,发现emmm???其实不光亚马逊大楼有着别出心裁的设计,国内外不少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办公楼都很有特点。
除了设计,选址、搬迁也有讲究,甚至还要“玄学加持”……今天范主就给大家盘一盘大厂们的办公楼都是啥画风吧。
选址爱扎堆,争抢“风水宝地”大厂选总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爱扎堆,像美国前有硅谷、后有西雅图,而中国则是北京前有中关村,后有后厂村,杭州有西溪、深圳有科技园,当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美国硅谷和西雅图地位稳固说起美国科技公司最扎堆的地方,无疑是硅谷,甚至几乎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代名词。
硅谷临近斯坦福大学,人才济济,早在1939年就孕育了惠普公司。
现在,数以千计的高科技公司将总部设在硅谷,像苹果、谷歌、Facebook、Netflix、英特尔、AMD、思科等,都是科技圈的顶流。
很多公司之间的距离也不远,比如Apple、Google和Facebook,都算得上是比邻而居了。
大批科技富翁也从这里走出,他们的“硅谷Style”,还引领了一波时尚潮流,甚至连金融圈的穿衣都被他们影响了。
虽然硅谷相对于新兴产业园区来说房价高、税负重,还经历过科技巨头“大出走”,但地位也依然强势。
除了硅谷,西雅图也是美国较早有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城市之一。
马云当年就是在西雅图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回国后创办了中国黄页网(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站之一)。
西雅图坐拥微软和亚马逊两大巨头,一东一西,分庭抗礼。
微软总部在西雅图附近城市雷德蒙德。
之所以选址在这里,是因为西雅图是比尔·盖茨的老家。
除此之外,据说比尔·盖茨当年还觉得西雅图气候多雨,下雨天程序猿不能出去玩,就能待在屋里专心写代码......亚马逊则是1994年诞生于西雅图,因为贝佐斯认为那里离微软近,方便挖人才……△国内后厂村撑起半壁江山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办公楼选址同样喜欢扎堆。
比如北京中关村,不但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源地,也是众多互联网大厂的诞生地。
这里和硅谷的条件很类似,临近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科技人才众多。
早在1984年左右,就有科技人员“下海”办公司了,创办联想的柳传志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兴起,百度、新浪、搜狐等大厂,都把办公地点选在中关村。
然而随着地租越来越高等诸多因素,也有不少企业选择了搬家,搬向了中关村往北10多公里的后厂村。
目前百度、新浪、腾讯(北京)、网易、小米、滴滴、快手等互联网巨头的总部,都在这里,原本寂寂无名的后厂村,现在也已经号称“中国互联网宇宙中心”。
之前腾讯北京总部边上的公厕着火,还曾经出现“后厂村三杰”相爱相杀的剧情:百度第一时间推送新闻,新浪员工出来帮忙灭火,腾讯新闻忙着辟谣大厦没起火,并且“怒斥”百度不仅袖手旁观还赶着发新闻。
而“开车500米堵车1小时”的后厂村路、每天早晚人潮汹涌西二旗地铁站,也成了码农们心中永远的痛。
当然,在国内除了北京还有不少城市也都孕育出了自己的“硅谷”。
比如杭州就是中国的互联网重镇,阿里巴巴集团总部就落户于此。
而阿里巴巴对面的大楼,是网易在杭州设立的研究院。
网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丁磊的段子,说他有天在办公楼里遥望对面的阿里,感叹到:“过两年,对面那个白色鸟巢楼就会很难看了,而咱的深色楼,10年雨水冲刷都不变”~被誉为中国“新硅谷”的深圳(不得不说硅谷的代表性实在太强),也同样孕育了不少科技公司。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华为和腾讯,以及OPPO、VIVO、大疆等相当多的企业,总部均位于此。
(大疆总部概念图)搬迁买楼讲究多,创业也有“宝地”出于发展的考虑,很多企业都会经历另觅家园等情况,不少顶尖科技公司更是需要在多个国家或城市设立办公地点,搬迁或买楼也颇有讲究。
△科技巨头,都出身“寒门”?有个现象很有意思,美国的很多科技公司都起源于车库,而中国的则不少起源于居民楼。
“车库创业”的案例在美国着实不少,前面提到的惠普,早在1939年就在车库里成立了。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车库组装了第一代苹果电脑、谷歌最早的办公室设在车库里,贝佐斯也是在自家车库成立了亚马逊。
(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在车库里)而中国的科技公司,确实也有不少是从“老破小”里走出。
比如联想最早就是租用中科院计算所的一个传达室,面积不足20平米;华为同样诞生在深圳一间破旧民房里。
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一套四居室开始创业,马化腾则租用舞蹈室开启奋斗之路。
甚至后来还出现了华清嘉园这样的“创业圣地”,美团王兴、字节跳动张一鸣、快手宿华等等新一代大佬,都在这个小区起步。
后来的创业者也是前赴后继,都想在此沾沾前辈留下的“灵气”。
张一鸣之前还详细描述过在居民楼里艰苦奋斗的场景,重要部门可以分配到一个卧室,剩下的部门则平摊一个客厅↓△大厂争当“地主”发展壮大后的企业,大多都经历过租用办公楼、搬迁直至买楼、建楼的阶段。
虽然拥有自己的写字楼不能够作为判断企业强弱与否的硬指标(有不少互联网企业会选择分散式办公),但买地盖楼或是直接盘下一座写字楼的确像是成功的标志。
(腾讯深圳总部)譬如新浪、百度都曾租赁过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在这里发展迅猛,后来自己买楼举家搬进后厂村,一度让这座大厦成为互联网公司的“风水宝地”;不过同样租在这里、也曾大火的OFO,最后却落得个人去楼空,令人唏嘘。
而近几年,斥巨资争做“地主”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们的标配,比如前年小米科技园建成,雷军就兴奋地在微博上宣布“北漂九年终于买房”。
去年字节跳动也花费大约50亿元,买下北京方恒时尚中心作为新办公楼。
有报道他们还准备投资100亿元,继续在帝都买买买。
前阵子,B站也斥资81.18亿人民币在上海杨浦拿下了一块地准备建立全国总部,价格几乎相当于其去年前三季度的收入总和,也是投入颇大了。
有时候买地盖楼还能作为一项地产投资,比如搜狐前年被曝市值缩水九成,一度只有3.45亿美元,而搜狐拥有的两栋大楼,市值却超过7亿美元。
办公楼比公司还值钱,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不过去年搜狐业绩还算不错,目前市值已经追上来了。
而规模扩张极快但目前还在租赁办公楼的拼多多,相比起来就有些惨了,没想到竟然会出现厕所危机。
有报道说,一层楼容纳了约1000名员工,其中占比80%的男性却只能拥有8个厕所坑位,把打工人没有如厕自由的话题送上热搜。
设计“奇奇怪怪”,还要“玄学加持”?作为企业形象的一环,很多科技公司在总部大楼的设计上也有偏好,很多看上去奇奇怪怪办公楼,但实际上内藏玄机。
△找知名设计公司比如亚马逊的“三颗大玻璃球”办公楼,建筑由一个大球和两个小半球组成,外观通透,内部清晰可见,在夜间俯视,巧妙的结构和内部装饰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看上去还蛮有科技感和未来感的。
这个建筑名为“The Spheres”,由著名的NBBJ公司设计,整体使用了超过2600块玻璃和约560吨钢结构,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类似于温室的地方,造价高达40亿美元。
不过最让人意想不到的,还是内部打造的“热带雨林”奇观。
室内有来自50个国家的近四万株植物,在这里办公,仿佛真的来到了亚马逊雨林,估计空气质量不要太好~不仅植物茂盛,种类繁多,办公区甚至内置了小型瀑布,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看起来让人心情舒畅,不知道亚马逊员工工作时的幸福感被提升了多少。
而亚马逊的新“夺笋”大楼会同样采取这种模式,还将开放外部的螺旋结构通道给员工和市民观赏、骑行使用,也是很环保了。
虽然也有不少网友调侃:“亚马逊每建一栋办公楼,亚马逊就会失去一片热带雨林”.......同样由NBBJ设计的还有位于深圳的腾讯总部大楼,造型乍一看也有些奇奇怪怪。
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