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也称黄花楸,口语梓(zǐ)树。
紫葳科梓属,落叶乔木,高达15米。
速生树种。
树冠伞形,主干通直。
古时称“木王”。
宋·陆佃在《埤雅》中曰∶“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
盖木莫良于梓”。
梓在古人心中地位崇高。
现在,梓树并不多见,多有人说楸,少有人说梓。
在东升小营公园里,有数十株梓树,作为行道树栽种,已近10米高,阔叶,卵形或心形,树形大而美观,长势茂密,现正处盛花期。
花在高处,缤纷繁盛。
梓花,淡黄色,风铃状,花朵精致,俊俏艳丽。
花冠边有皱褶波浪纹,冠部内有黄色斑纹和许多紫色斑点,花药深红(见图片)。
由数十朵花汇聚成一串串形状各异的花团,在宽大浓密的树叶之间,时隐时现,动态精彩。
梓结蒴果,柱形,长尺余,犹如豇豆夹,成簇如流苏。
初为绿色,成熟为棕褐色,挂在树上能越冬,内含约20粒种子。
子椭圆形,端部各有一束白毛。
由于梓的杰出用途,引申出许多经典词汇,如“桑梓”、“桐梓”、“梓材”、“梓人”、“付梓”、“梓宫”等,在古文和古诗词中经常遇到,知识老人都熟悉。
年轻人也能在孩子的名字中见到梓。
说“桑梓”。
古时,“桑梓”的地位崇高,《诗经·小雅·小弁》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桑梓的原意是指桑树和梓树。
古代居民,在房前屋后喜植桑和梓,桑叶养蚕,梓木作器。
于是衍生出“桑梓之地”的说法。
用桑梓替代了故乡。
又如“梓里”、“乡梓”,具相同涵义。
又因母养蚕,父做器,故桑替代母亲,梓替代父亲。
古人远行,见桑梓,思故乡,思父母。
被匈奴掳走的大汉才女蔡文姬,在异域荒漠中弹奏《胡笳十八拍》:“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思念故国故乡。
“梓”的广泛用途,曾在我国的历史上和文化上,承载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宋·陆佃在《埤雅》中还曰∶由于“盖木莫良于梓”,“故《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人’名匠。
”用《书》和《礼》做比喻,可见梓的文化内涵。
梓树是一种很重要的建筑和制作器物的木材。
古时,认知梓木的抗震性能优良,专用于建造房屋时的房梁,不怕地震。
南宋·罗愿曰∶“屋室有此木,则余材皆不震。
其为木王可知。
”所以,梓被称为栋梁之材。
现有不少父母用梓给子女取名,望其成材并不忘父母和故乡。
由于梓木被广泛应用为制作优质家具和各种器材,用于制作古时车辆、桥梁等,故用“梓匠”来泛指木工。
古代的雕版印刷,雕刻用的木,非梓木、楸木不用。
故印刷业的刻版师傅尊称为“梓人”。
而写好的文稿交出付印,也称“付梓”。
在琴瑟制作业,有名言:“桐天梓地”。
是说,制琴时,用桐木作琴面,用梓木作琴底,琴声悠扬淳厚。
梓还有个特殊用途。
数千年前,人死用棺材入殓,曾专用梓木制作棺材,称“梓器”。
天子的棺木则称“梓宫”。
即使以后使用了楠木制棺材,依然称梓宫。
随着时代的变迁,梓木的用途多数被其他取代。
梓树也越来越少,多数人已经不认识。
由于梓树的环保绿化性能优良,已经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以下是小营公园里的梓花。
#树王梓# #俊俏艳丽的梓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