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精品示范区 打造品牌农产品海南的10个省级示范区的承担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培育了万宁市有机咖啡、五指山水满香茶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图为五指山采茶的农户。
坚强 摄在陵水,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国际标准种植技术,使这里产出的更多圣女果品质达到欧盟GAP标准要求。
舒晓 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6年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标准化助推海南现代农业发展。
海南王品蜜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水稻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等10家省级示范区、10家国家级示范区,陆续在2016年通过省质监局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考核验收。
从1995年开始,省质监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的工作部署,先后组织建设7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和28个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目前,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已覆盖全省各市县,累计农产品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027.35万亩,水产品标准化养殖面积52万亩,畜牧业标准化养殖45714万头(只), 示范产值近553.47亿元,带动农户85万多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
省质监局局长、党组书记林盛梁说:“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指由国家、省、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他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
海南急需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培训、推广体系,拓宽示范领域,扩大实施标准化生产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奔小康。
”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好2016年,海南王品蜜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等各个示范项目,紧紧围绕着示范农产品生产、流通的需要,根据示范产品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创建为核心,展开示范建设,取得优良的经济效益。
省质监局副局长符坚说:“省级示范项目实施两年,国家级示范项目实施3年,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创建新的农产品品牌,更多的海南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走向世界。
”瓜农韩国富是海南王品蜜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示范户,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五大村的一片沙滩地里,是他种植的10亩蜜瓜。
连片金姑娘蜜瓜的瓜蔓茁壮葱郁,长势喜人。
他2016年11月中旬摘过一造金姑娘蜜瓜,田头保底收购价一斤卖4元以上,比一般的蜜瓜价格高出一倍多。
“蜜瓜一亩地种两造,能卖3万多元,每亩成本1.6万元。
”他说,若不受台风影响,种植蜜瓜一亩利润可达5万元,10亩利润50万元。
海南的10个省级示范区的承担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培育了三门坡甘薯、三亚芒果、文昌文心兰、琼海山柚(油茶)、万宁有机咖啡、定安菠萝蜜、昌江蜜瓜、陵水圣女果、五指山水满香茶和东方菊花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2016年,一个示范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一个示范产品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一个示范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家单位通过GAP认证。
全省2016年累计示范区标准化种植面积达42.35万亩,示范产品产值近94.47亿元,带动1万多户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人均增收约3800元。
海南的10个国家级示范区承担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培育了万宁槟榔、昌江菠萝、儋州生猪、定安罗非鱼、三亚热带地区玫瑰花、澄迈文儒沉香、屯昌南吕香稻、白沙麻笋、澄迈福橙和福山咖啡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有2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68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累计示范区基地及示范辐射带动农产品标准化种植面积达693万亩,水产品标准化养殖面积39万亩,畜牧业标准化养殖31469万头(只), 示范产值近432亿元,带动农户73万多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
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使海南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为绿色宝岛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贡献。
国家级的生态竹林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选址在松涛水库上游沿岸或上游支流两边,以及水库边、河流边、山坡地、房前屋后等地方种竹林,能够有效净化空气,且竹子四季常绿、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生长快,具有很好的截留降水、防风固沙和绿化美化的功能,符合发展林业碳汇产业政策要求。
建立示范农产品标准体系全省的省级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建立健全示范农产品的标准体系,为开展标准化示范提供技术保障。
省级10个示范区共组织制订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97项,涵盖了示范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为推进示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技术支撑。
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戴恩桦说:“农业标准化生产,就是把先进的技术固定下来,以统一的技术,简化的规程,引领农民按先进的技术生产。
按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规程生产管理农作物,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降低成本,实现农民大幅增收。
”海南王品农业科技公司高标准制定《蜜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蜜瓜育苗技术规程》《蜜瓜商品标准》等标准。
公司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1000亩蜜瓜,由原来的亩产3500斤提高至标准化后的亩产4500斤,增加产量100万斤,增加产值450万元人民币,产量、产值增加了约30%;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700亩蜜瓜地,产量由原来的亩产3500斤提高到标准化后亩产4500斤,亩产增收1000斤,每亩增收4500元,增加收入315万元。
示范区承担单位培养了一批标准化技术人员,提高了示范区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
省级陵水圣女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由海南雷丰农民合作社承担,合作社理事长雷孔佃说:“我们要让更多农民懂得用国际标准种植技术,使更多圣女果品质达到欧盟GAP标准要求。
”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村26岁的圣女果种植大户陈亚壮说,2016年他首次按国际标准种植技术生产,每亩种植成本下降到6000元,20亩圣女果纯收入40万元。
科学标准化种植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的种植观念,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琼海恒萃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山柚(油茶)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实施两年来,建立标准化示范面积1500亩,带动800多户农民种植山柚树。
阳江镇加里坡农民卢传海2008年开始种植10亩山柚树,缺乏科学种植技术,每株山柚树产鲜果不到10公斤,亩产量仅7000公斤。
他实施标准化种植管理后,一年摘鲜山柚果1.2万公斤,比上年多摘鲜果5000公斤,增加收入14万元。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省的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区都培育出优良的种植技术,并运用“公司(合作社)+标准+农户”或“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推广模式,把标准化种植、养殖等技术向农民推广,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万宁有机咖啡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为了带动农民扩大种植规模,实现更大的生产利润,闯出咖啡产业发展创新之路: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农业一体化。
承担示范区建设的万宁隆苑咖啡公司负责人曾祥峥说:“有机叠加旅游,进入咖啡终端开发,产业利润最大化。
”兴隆传统咖啡180毫升一杯卖5元,示范区咖啡庄园的有机咖啡卖38元。
一斤兴隆传统咖啡卖100多元,有机咖啡卖330多元;泡咖啡给游客喝,一斤有机咖啡卖价高达1000多元,增值10倍以上。
示范区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定为中国首家有机咖啡种植基地,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的咖啡园。
在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兴隆咖啡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3000亩,急速回升到2015年的8000亩以上,咖啡种植户800多户,已结果的咖啡树年产咖啡鲜果200余吨,年均产值1.86亿元,户均收入3万余元。
琼海恒萃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实施山柚(油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的过程中,探索与种植户签订经营合作协议,建立经营合作共同体,合作社统一种苗、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并由该合作社统一加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建立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全市累计种植面积约3万亩,总产量达1800吨,产值达21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标准化示范区一览A贫困山区农民靠标准化脱贫海南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推动海南农民脱贫致富的利器。
五指山水满香茶栽培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由椰仙生物科技公司承担,示范区占地面积53公顷,覆盖面为水满乡、畅好乡、通什镇的200多种植户,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近5000人。
示范区实施两年来,帮助山区贫困农民直接增收77.5万元。
五指山市是贫困市,但示范区标准化种植、管理的茶叶让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
水满乡位于五指山主峰脚下,优异的生态环境孕育的有机茶深受游客青睐,2016年春季茶青价格暴涨,持续居于高位。
“去年4月5日,我夫妻俩和小孩一起摘茶叶,198斤茶青卖了近6000元。
学会标准化种植技术,卖茶叶我家就能脱贫。
”五指山市水满乡什再村40岁的村民王泳苏说,他家有50亩茶园,去年从3月15日开始摘茶叶,一直到当年的4月上旬,茶青一斤都卖30元,远比前年的一斤15元要高。
去年卖春茶1200斤,平均一斤卖25元。
B标准化养殖环保又增效增收国家级的儋州生猪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海南温氏禽畜有限公司”的作用,推行“五化”(即畜禽良种化、管理制度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环节生态化)及“五统一分”(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管理模式,实行“养殖、沼气、种植”等相结合的生态与健康标准化养殖模式,有效解决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使用及疫病疫情控制等困扰养殖户的问题,标准化养殖既环保又增效增收。
在3年的实施时间里,儋州共有万头以上养猪场20个、千头以上养猪场118个、百头以上养猪场1122个,共出栏生猪308万头,产值57.5亿元,带动12650农户从事生猪养殖,比示范前每户年增收6000元以上。
儋州连续几年获国务院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累计获得奖励资金3800多万元,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作用。
C标准化示范区推进农旅融合国家级的热带地区玫瑰花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承担单位三亚圣兰德花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18家合作社的作用,将玫瑰花标准化栽培和旅游观光以及农副产品加工融为一体,带动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示范区的玫瑰花种植面达2500亩,产值达2.1亿元。
既推动了玫瑰产业园的发展,促进了玫瑰风情小镇的建成,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又打造了“玫瑰谷”农产品品牌。
目前,示范区已从玫瑰种苗培育、生产种植、鲜切花销售,延伸到玫瑰花精油、护肤品、化妆品、玫瑰鲜花饼、玫瑰花茶、玫瑰小食品、玫瑰饰品、玫瑰工艺品等产品生产,旅游和产品销售年收入达1.8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特色民宿、餐饮、商店等项目,老百姓人均增收达到2800元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调整三亚地区产业结构以及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