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西畴县蚌谷乡6公里左右,炸响“西畴精神”第一炮的木者村,春天的余暖虽还未曾完全卸妆,但阳光也逐渐变得温暖而明媚。
跟随着拂面而来的夏日清风,西畴唯一的“弘扬‘西畴精神’人大代表工作站”的驻站代表们接受“西畴精神”再教育,提升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图为20世纪90年代,木者村群众在石旮旯地里耕种“30年前的木者是一个藏在山窝里、贴在石壁上的村庄,找不到一块大过1亩的平地,村民靠石缝中稀稀疏疏种出的那点玉米根本填不饱肚子。
90年代,木者村每年需要上交3.8万公斤的公粮,因为地太少了,凑不够交公粮,而且伸手向政府要回销粮每年要10万公斤,还有不少人到其他地方借粮、讨饭,所以木者村又被叫做‘口袋村’。
”连任多届的人大代表刘登荣带着大家走在木者村一排排整齐的地埂上,边走边向来自全县的各级人大代表们介绍着。
随后,驻站代表们便在石窝窝地里种起玉米,深刻体会先辈们在石旮旯里求生存的艰难困苦,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将“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深深根植进代表们的心中。
图为20世纪90年代,摸石谷群众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刘登荣说,当时党委政府号召百姓搞“三保台地”,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都很兴奋,很容易就把群众召集起来了,但是没人做过,不知道怎么做,他心想:“人民选我当代表,是对我的信任,别人不做我来做。
”于是,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成了刘登荣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做的第一件事。
他带领木者村的群众苦战105天,他们用錾子、铁锤、铁钎、锄头等工具,在石旮旯里开垦出了600多亩保土、保水、保肥的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产量竟是以前的4倍,家家户户堆满金灿灿的玉米,有的人家的房梁都被大串大串的玉米棒子坠断了,常年拎着口袋四处借粮出了名的“口袋村”,摇身一变成了“卖粮村”。
紧接着,人大代表团一行来到蚌谷乡巴西菇种植基地,只见一个黑瘦热情的小伙子正给大家介绍着今年巴西菇产业的发展蓝图,“记得那年春节一过,村口母子离别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山谷……每当看到这一幕,我内心无比沉重。
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龙正村的干部群众闯出一条路,真正留住村里的年轻人。
”人大代表刘禹仲回忆。
2016年,刘禹仲便带着村民们想在家门口发展产业,通过走访调研、考察学习,刘禹仲结合村里地理条件,认为巴西菇种植产业很适合在龙正村落地生花。
发展产业说着容易,做起来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一方面是群众各种质疑的声音,一方面是产业选址、棚架设计、资金筹集、产销出路各种问题一件件摆到面前。
刘禹仲一边在村里的大会小会上苦口婆心地向群众耐心解释种植巴西菇的经济效益,一边在乡里、县里的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议,争取搭建蘑菇大棚的资金支持。
在他的努力下,龙正村巴西菇种植示范基地项目获得上级部门支持,在噜啦村小组完成了85个钢架棚的建设,带动34户村民抱团参与到了巴西菇的种植当中来。
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和上海援建帮扶项目资金的投入,龙正村巴西菇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受益群众越来越多。
到2023年,龙正村巴西菇基地实现产菇700余吨,产值达13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600余人,务工收入125多万元。
“老人们为我们这一辈人战天斗地,石漠化治理造福了我们这一辈人,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幸福,绝对不能浪费每一寸土地,要在这些肥沃的土地里开出一朵朵金蘑菇。
现在,看着每天孩子放学回家都能见到父母,看到年迈的老人有人照顾,我觉得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当一名人大代表值了……”刘禹仲一边感慨,一边望向山坳里的蘑菇大棚。
“这里是蚌谷乡弘扬‘西畴精神’人大代表工作站,是人大代表收集民意,人民群众反映民声的重要平台……”蚌谷乡人大主席刘洪涛介绍道。
紧接着,驻站代表们围绕“西畴精神”赋能人大代表履职主题纷纷展开交流发言。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们要弘扬‘西畴精神’,严格履行代表职责,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人大代表、蚌谷乡党委书记项冬梅说。
“‘西畴精神’就是加油干、努力干、创新干,就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我们人大代表更应该继承和弘扬,让‘西畴精神’永不褪色!”人大代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贵丹说。
“听了,看了,这些苦干实干的故事,我心里很振奋也很感动,我认为我们今后要把履职为民融入‘西畴精神’里,做群众的贴心人。
”人大代表、西畴县柏林乡老克田村党支部书记王仕春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弘扬“西畴精神”人大代表工作站里开始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