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华城镇黄埔村,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大伙儿不仅享受了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更让黄埔村衍生出“美丽经济”。
谈及黄埔村的变化,村民们无不自豪地说,这是“头雁领飞群雁舞”,干群齐心协力的努力成果。
时任黄埔村党总支书记李宪永,从2004年被招入村委担任村干部,在村里一干就是20年,是村民心中的“老黄牛书记”。
今年6月,叶丽青接过李宪永手中的“接力棒”,传承“群众需求为先”的理念,接续为黄埔村谋发展创新路。
黄埔村有力有序推进典型村示范建设,展现状元福地新面貌。
受访者供图当前,黄埔村抓党建促振兴,齐助力谋发展,有力有序推进典型村示范建设,展现状元福地新面貌。
同时借助下半年梅龙高铁开通契机,加快补齐文旅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让村民真正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扎根20年让黄埔村发展大变样迎着好天气走在黄埔村状元路上,两旁婆娑的路树往远处延伸,修缮完好的李威光故居,在田野中显得格外亮丽,成为村里一道风景线。
此前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还,取而代之的是人行绿道和休闲公园、广场。
“要改变村里的面貌,带领村民致富,就要先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李宪永说。
为完善村级道路交通条件,他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还找到了乡贤帮忙,在他恳切的言辞中,乡贤看到了他强村富民的殷殷之情,更看到了老家的美好未来,便欣然向村里捐资建设。
此后,修缮李威光故居、升级改造状元路、翻新卫生站、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成立村级教育基金、打造游客中心……实事一件接一件,李宪永忙得停不下来。
如何让村民富起来?这是李宪永当选为村“领头雁”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受制于土地资源,我们村传统种植业发展空间有限。
”李宪永回忆,早些年,有村民养牛养猪,也办过电子钟厂、手链厂和米酒厂,村里还曾号召大伙养鹅,但都不了了之,直到遇上茶树菇,才有了起色。
六年前,73岁村民李守瑞发现了商机,主动找到李宪永,提议以小菌菇做大产业。
李宪永把村民的话放在了心上,做出了行动,与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和返乡创业的乡贤前往福建考察学习,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茶树菇种植产业。
如今,黄埔村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集聚化发展模式,茶树菇日产量约1000斤,市场反应良好,并获得县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扶持资金30万元,村集体分红收益7.5万元,并于2025年开始每年10万元的本金返还到村,增加村集体收入17.5万元。
茶树菇产业不仅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也带来了数十个务工机会,从而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在李宪永的带领下,黄埔村一天一个样,并在华城镇“城乡融合·十村联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成为样板,如今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其他村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做法。
握好“接力棒”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李宪永的先进事迹激励着现任黄埔村党总支书记叶丽青。
“在老书记的带领下,黄埔村越来越好,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她坦言,李宪永苦干实干,有想法,敢尝试,给了她很大启发,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定会接续奋斗把黄埔村变得更好。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群众需求为先,让村民生活更好。
”这是李宪永历年的任职经验,也是叶丽青今天坚持的理念。
当前,菌菇种植激活了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但要实现长效发展,让村民们有持续的收入,延伸产业链条势在必行。
叶丽青鼓励种植大户修建冷库,打通从菌种培育、菌菇生产到仓储、精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同时组建茶树菇种植技术服务队,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茶树菇品质。
“目前市场上的菌菇产业前景乐观,针对茶树菇产业的单一化,我们准备加入其他菌类一起种植,扩大规模,提升产量。
”叶丽青说。
黄埔村是清代武状元李威光的故里,如今借助数字乡村建设契机,依托“状元文化”打造了一大批旅游观光景点,以状元文化振兴来推动文旅产业迅速发展,高峰期人流量一天达2000多人。
人流量带来的“旅游热”引起了叶丽青的“冷思考”,游客虽然多,但也存在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空间小等问题,这是黄埔村目前正在补齐的短板。
如何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叶丽青有了规划。
于内,全体村民动起来,让黄埔村变得越来越美。
叶丽青表示,将继续建强黄埔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村民动起来,各方资源力量共同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等工作,积极倡导百千万群众干“百千万工程”,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于外,优质企业引进来,让乡村产业发展有声有色。
产业发展,交通先行。
梅龙高铁五华站的建设,拉近了黄埔村与珠三角城市的距离,实现“周末游”“一日游”,有效赋能黄埔村的文旅搭上快车。
“借着高铁的东风,全力挖掘村里的资源,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包括文旅项目、乡村产业项目等,发展黄埔村特色产业发展。
”叶丽青说,同时要激发内生动力,引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