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河村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西北部,地处山水之间,一条怀沙河穿村而过,孕育了这片土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
这里特产栗子香甜软糯,深受游客喜爱。
与此同时,慕田峪的壮丽风光和雁栖湖的湖光山色,更为四渡河村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几年前,四渡河村面临着发展瓶颈。
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板栗种植,但受限于传统种植方式和市场认可度低,村民收入有限,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同时,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狭窄,供水供电、排水系统老化等问题,也制约了村庄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市休闲农业专家辅导团在深入调研四渡河村的基础上,制定了专业的休闲农业发展方案,引领村庄走向全新的发展道路。
一是基础设施完善与提升。
针对道路建设这一关键领域,专家团队注重拓宽路面、硬化路面,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融入乡村景观元素,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促进了村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考虑到道路维护的长效性,专家们还引入了智能监测与维护系统,确保道路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排水系统建设方面,专家们分析四渡河村的地形地貌、降雨规律及历史积涝情况。
通过新建雨水收集与排放系统、优化现有排水管网布局、增设生态滞留池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村庄的防洪排涝能力,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雨水积涝问题。
这些举措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显著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在基础建设的过程中,专家辅导团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利用乡土材料和技术手段,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鼓励村民参与植树造林、水体净化等生态修复活动,共同守护四渡河村的绿水青山。
二是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
专家辅导团挖掘四渡河村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宝贵文化资源。
深入村内,与老一辈村民促膝长谈,聆听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与传说;同时,也积极接触年轻一代,了解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期待,确保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与时代性。
在此基础上,策划了“老-青-少”三位一体的文化空间构建方案。
修复或重建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作为老年村民聚会交流、讲述往事的场所;同时,设立青年创意工作室,鼓励年轻人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文化产品;此外,还建立了儿童文化体验区,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依托四渡河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手工艺品、农产品深加工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并通过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销售,有效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收益。
同时,在专家辅导团的指导下,举办了多场文化节庆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农耕文化体验日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为村庄带来了可观的人流与物流,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是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专家辅导团为村内农业发展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智能灌溉系统、高效种植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效率与产量,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使四渡河村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专家们鼓励并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通过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辅导团专家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邀请农业专家、学者为村民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帮助村民掌握市场动态与消费者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精准定位与差异化发展。
与此同时,协助村民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积极构建农产品销售网络,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升级改造后的四渡河村,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乡村,更是一个满足老、青、少三代人需求的活力社区。
通过精心打造“少有所乐、青有所为、老有所依”的文化空间,四渡河村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建立了北京市首家“童心港湾”,为乡村孩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课59次,吸引了600多人次参与。
成立了“自在自然”村企,带动了全村民宿业态的运营。
此外,通过设置青年社会实践场地,四渡河村还吸引了清华、北大等20余所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前来开展社会实践。
对于老年人,四渡河村同样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如餐饮补助、慰问走访等。
为进一步提升四渡河村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村庄与2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推出了露营、烧烤、餐饮、登山、徒步等多种户外活动以及研学、团建项目。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城里人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的小康生活,也为四渡河村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四渡河村乡村综合体,凭借“文化留住人、文旅活经济、文人创新举”的“三文”机制,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引进更多创新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