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档案:英姨联系人:广州濂泉居委联系电话:020-61308595NO.1833心愿:冰箱一台生锈的绿色老冰箱、一套古旧搪瓷茶杯、一面模糊不清的半身镜……除一台微波炉外,在英姨房间客厅的明眼处,再找不到其他新物件,一切与1997年初搬进集资楼时并无二致。
1996年,因超龄被单位辞退后,英姨和爱人靠捡废品、低保,捱过了漫长而艰苦的20年。
40岁以前,英姨在郊区农村老家耕田务农,懂些草药知识的老伴则是村子里的赤脚医生。
随着年龄增长,老两口开始吃不消繁重的农活,便进城谋了份环卫工的差事,每个月每人收入约80元。
直到1996年,英姨到了50岁的退休年龄,工资才涨至300元每月。
退休一年后,期望有一处安身之所的夫妇二人,贷款在城中村买了一套不足40平方米的集资房。
目前,这间蜗居小屋仍有部分尾款未清。
英姨说,老伴吃的药不在医保范围内,老两口得从牙缝中省钱买药。
信息时报记者 康健 摄随着年龄的增长,英姨和爱人的身体越来越羸弱,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28岁便患上冠心病的英叔每个月要自费1000多元购买特定药物,患有慢性胃病的英姨,不愿意到医院拿药医治,日常靠中药调理养护。
医药费开销大,两人却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