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记者 张宁锐) 虎啸黄河,龙吟碛口。
2020年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山西临县碛口古镇。
为什么龙不能“腾”只能“吟”?龙吟几百年,今日何曲调?踏着古镇上干净的石板路,触摸着老房子里的斑驳记忆,试图找寻一个答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东风里,这个一度繁华又几十年沉寂的河畔老镇,如何在精准脱贫的号角中走出新路。
因“碛”而写繁华涛涛黄河“几”字形大转弯,从兰州北上河套,又东走蒙古高原,南下晋陕大峡谷,跨越中国大西北诸多要地,连通陕、甘、宁、蒙、晋,在明清至民国年间曾是北方重要的水运通道。
但是,这条“黄金水道”奔涌至吕梁山西麓的碛口因“碛”戛然而止。
碛,水渚有石者,浅水中的石砾沙滩。
碛口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大量泥沙石块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泥沙石块长年累月在这里堆积形成一段约500米长的石砾暗礁,水流湍急,深浅难测,成为让船工们望而生畏的“碛口”。
正因为这天造地设的“戛然而止”,船筏登岸,物资中转,碛口古镇诞生。
从西北各地南下的船筏货物,在碛口结束水运上岸,转由骡马骆驼托运,输送到太原、京、津、冀地区;商贾回程,再把来自东南方的物资运转大西北。
碛口古渡码头逐渐形成。
碛口古镇导游张珍花告诉中国网记者,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筏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
登上碛口古镇黑龙庙,一排排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引入眼帘。
穿梭碛口古镇老街,货栈、票号、当铺、民居都会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你300年前这里的繁华。
“这里的房子宽檐明柱,方便商家堆放货物,这院子上面有铁丝网,网上挂铃铛,如果有小偷进院子会摇响铃铛……后来的‘110’可能就是从我们这铁丝网上的‘摇摇铃’引申来的。
”导游张珍华对古镇的每个老院子如数家珍,几句话逗乐同行人。
“这些老房子,对今天的碛口来说都是宝贝。
”临县碛口镇人大主席李平顺说。
临县副县长张犬照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碛口镇人大主席李顺平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因“古”而蕴新机“吕梁山里的山西是值得大家走近的另一个山西。
”吕梁市碛口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的白永军先生深爱着他的工作,碛口古镇的古院落保护和修缮大多是他和同事们盯着完成的,他所讲的“另一个山西”主要是以碛口古镇、柳林古镇等为代表的吕梁山地区物流集会地,这里沉淀下独特的山西文化。
大家明白,发掘碛口的“古”资源,才能更好激活旅游产业的新机遇,这其中,保护古院落首当其冲。
天聚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年前碛口古镇上的一个粮油店,上下两个院子三十多孔窑洞。
天聚隆年久失修,因院子里还生活着居民,又填补了一些家庭建筑和设施。
这些都不符合文物保护要求。
几经沟通与天聚隆里的居民沟通,去年,碛口镇利用国家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对天聚隆4/5的窑洞进行了修缮。
黑龙庙、永顺店等古建筑群也得到了修缮保护。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和老百姓的生活两张皮。
白永军介绍,去年,针对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民居院落,征得老百姓同意,政府补助一部分钱,老百姓自己出一部分钱,对17处重点民居院落及建筑也进行了补助性修缮改造。
这对碛口古镇的旅游产业发展都是加分的。
李平顺介绍,为了更扎实地惠及百姓,碛口古镇经过调研,去年开始,以村落为板块,打造碛口、西湾、李家山名镇名村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让当地老百姓能够深度参与、共建、共享碛口古镇的旅游产业。
碛口古镇,因为过去几十年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而一度萧瑟,最近几年又因守住“古”韵发展旅游产业而再生。
去年,碛口古镇新增游客达7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7000万元,其中贫困户受益2300余万元,各项旅游指标均有较大突破。
“其实,按照当前的精准脱贫指标,碛口古镇的老百姓早已脱贫,而且因为古镇旅游的发展,还带动周围3个乡镇脱贫。
” 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吕梁市碛口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犬照介绍。
随着整个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碛口古镇迎来历史机遇。
张犬照认为,这几年的做法三个方面值得总结:古建筑修缮、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改善后,得到了当地老百姓和游客的认可;以前主要是自驾游的客人,现在大巴团队多起来,这意味着碛口古镇逐渐被旅游市场所接受;在旅游旺季,游客的夜间活动增多,这提示我们要重视碛口夜景和夜态旅游市场的开发。
张犬照介绍,2018年11月,临县政府出资参股(占股小于20%),与山西碛口达盛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山西碛口通泰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新成立的公司作为碛口旅游开发的运营主体。
“我们希望用市场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整体性规划、开发、保护碛口古镇。
”冬雪覆盖的碛口古镇记者采访时,正赶上黄河流凌过碛口。
因“文”而化难题要守住青山绿水的同时发展经济,对吕梁山区这样一个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是个难题,在文化上下功夫是化解难题的有效举措。
李平顺告诉中国网记者,“如何让游客留得住,同时让古镇保护好,还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这是我们眼下重点考虑的问题。
” 碛口古镇守望黄河数百年,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也为文学艺术积淀了深厚沃土,国内外知名文学家、艺术家、摄影师的足迹遍布古镇周遭的山山水水。
去年,临县政府下大力气引入高规格大会、活动落地碛口,以提升碛口的综合影响力。
2019年5月12日,贾樟柯、叶兆言、西川、于坚等40余位艺术家、文学家在碛口相聚,让古渡碛口与艺术思想碰出火花;随后5月23-25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和单位组织的第四届古村镇大会在碛口举办,来自德国、意大利、荷兰、斯洛文尼亚等多个国家及22个省市的嘉宾汇聚碛口,共商古村镇发展大计,这给碛口的旅游也增色不少。
李平顺介绍,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今年将继续推出。
因“势”而谋实策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
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要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犯急躁病、大干快上,特别是不能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
总书记的讲话,对黄河岸边的小镇来说是巨大利好。
总书记的讲话,对黄河岸边的小镇来说是巨大利好。
严林森(右四)给大家介绍农业生物知识(资料图片)“我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节水旱作农业技术更大范围推广。
在大西北要让老百姓脱贫,离不开现代农业,也必须要考虑节水、环保的问题。
”山西省人大代表、碛口镇西头村村民、临县联丰种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林森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很及时,黄河流域要考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问题。
严林森是碛口镇地地道道的农民,干了40多年的农活儿,但是和普通农民不一样的是,他可以与农业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聊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
他是一个具有高级资质、自学成才的“土专家”。
严林森的合作社有总面积5000平米的工厂化育苗温室和3000平方米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培育蔬菜种苗。
他研发的蔬菜抗逆栽培新技术种苗很受欢迎。
比如西红柿“晟唐480”栽培示范与常规生产的西红柿对照,新技术种苗耐热性明显提高,可以安全越夏,新技术种苗生产采摘期可延长50天左右,大大提升了产量,而且遇到轻微病变不打农药就可“自己康复”。
三十多年来,严林森累计推广了287个蔬菜品种, 112个粮油品种。
“我们现在服务着临县约400家农户,大家用我的种苗后,亩平均增加20%的收入。
”严林森告诉中国网记者,合作社把种苗供应和免费栽培技术咨询、指导、培训配套起来,服务很系统,引导帮扶一家成功一家,很多村子的老百姓如果听老严来基地指导培训,大家都积极参与。
夏季的碛口古镇与黄河绿意相衬。
(资料图片)远眺碛口,湫水与黄河相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这让严林森谋划的设施农业科普宣传基地项目更有希望。
严林森以高于当地土地流转价格数倍的资金,从11户农民手里流转来了8.5亩土地,建设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
基地以生态生产与抓手,把生物天敌、生物干扰、昆虫授粉、病理解剖,有益生物菌扩繁等打造成科普产品。
严林森介绍,想来参观学习的亲子团、感兴趣的游客等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根据农作物生长进程来这个基地放飞瓢虫、雄峰、赤眼蜂等等,现实体验科普乐趣。
这个基地既是设施农业,也是科普阵地,也是能黏住消费者的旅游产品。
按照运营方案,基地的收入将二次向参与基地建设的农户分红。
严林森的期望是,3年后,流转土地不足1亩的每个农户因此可增加2万元纯收入。
严林森也告诉记者,目前这个项目有些审批环节还没通过,“我三口之家,目前的收入足够用了。
做这件事情不是为个人多赚钱。
”严林森告诉记者,他有三个初衷:一是带领当地的老百姓致富,二是让黄河岸边的农业生产用水更节约、更利于保护环境,三是引导来碛口旅游的游客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先进的农业生物科技知识,让他们走出课堂学习生物,给他们内心种下一颗对现代农业生物科技感兴趣的种子。
“科技推广突破最后一公里,靠谁突破?我作为最基层的乡村科普人才,应该尽自己的一点力量”。
记者采访中遇到的很多同志都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讲话,给大家提供了宏观指导,有利于今天与历史,人与生态和谐共生,更可持续。
现在关键的是落实,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
黄河岸边,碛口古镇的古建筑群记忆着过去的繁华。
这是碛口古镇200多年前的一个当铺,现在还有老百姓在这里居住。
悬空的院顶有铁丝网上挂着“摇摇铃”。
碛口古镇老巷子碛口古镇古街上的老房子。
碛口古镇上的醋坊碛口古镇黑龙庙西楼,这里唱戏时黄河对岸陕西的老百姓也听得到。
推荐阅读:吕梁临县的“孝心红包”获老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