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人们只要一说到长江三角洲,除了上海这个最强劲的老大哥外,总是会把苏州、无锡、常州用一简明的称呼进行概括“苏锡常”就如同文学中喜欢用韩柳、李杜、苏黄米蔡来并称几个实力相当的大人物作为世界少有的主城区人口总量均超过200万,规模相当、实力相仿、文化相同的城市沿着沪宁线一字排开,这在世界的城市格局中少有,在中国的城市格局中也仅此一例但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逐步发展,三座城市在彼此的融合与竞争中呈螺旋式上升的同时,我们似乎又听到了另一些争议的声音,从我刚入行开始就从来没断过我们不禁好奇,常州,到底经历了什么。
01如果我们把叙事的格局再放大一点的话,实话说,常州确实有着不少让人看不懂的地方首先,常州是个具有冲突感的城市,这里的古老和后进交织在一起,乱花渐欲迷人眼,格局之争纷纷扰扰。
3000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了淹城,到了隋唐,常州又成为了州府所在地直至近代,地域范围囊括了如今的镇江、无锡等地,清朝时期常州就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美称,经济繁盛,声名显赫伴随着近代上海的开埠和崛起,无锡人开始积极参与到上海的开发,通过荣唐薛杨等一群民族资本资本家的努力,无锡工商业快速崛起,到抗战前夕,无锡已经跻身中国“六大工业都市”行列,至于后面无锡脱离常州后独立成市,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这次的分手直接形成了苏锡常三足鼎立的局面,当然最大的转折点来自于1990年当年,中央宣布开发浦东,靠近上海的苏州近水楼台先得月,乘势而起,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并从上至下的推下属县级市大量引进外资企业,苏南乡镇模式开始在此发端,苏州大市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GDP开始神奇的一路飙升无锡窥见苏州的崛起后,也开始在高新区抢夺外资的流入,但整体流入量要远少于苏州地区,而常州则没有跟随苏州的道路,始终坚持走着以本地民营为主体的常州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结果早在选择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90年代起,苏州放开手脚全面外资化,常州坚持走民营化之路,无锡介于两者之间,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资本对经济的推力越发明显。
苏州始终在无锡前面,无锡始终在常州前面,排位至今从未发生过改变02当然,看起来弱和真的很弱是两码事这点如果用来形容常州,就尤为的合适。
从本质看,常州看起来的尴尬以及没有存在感是因为对手实在太强了,从而反衬出自己“弱小”但如果把对比的轴线拉到全国范围看,常州还是有相当大的城市能级的,甚至超过了石家庄、哈尔冰、厦门、温州等我们耳熟能详的重点城市图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