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200万元,700吨太湖石,大叔们在苏州闹市建500平院子后(苏州太湖石多少钱一吨)

发布:2024-10-03 浏览:21

核心提示:网上传出终南山房租猛涨,3000隐士无力承担纷纷下山,这后现代味的新闻时。我正从苏州闹市,一条名叫南石皮弄的小巷路过。16年前,在这小巷的尽头,5位来自台湾、苏州和美国,藏古董、做IT、工国画的大叔,花200万元,用700吨太湖石,合伙在这里建了个500平的院子。他们不谈终南山,却成为大隐于市的代名。 每一个中国人, 都至少读过一首陶渊明的田园诗, 都会被那种悠闲雅致的生活打动。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就如同国画泼墨写意,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田园逸兴。 很遗憾,他活在农耕

网上传出终南山房租猛涨,3000隐士无力承担纷纷下山,这后现代味的新闻时。
我正从苏州闹市,一条名叫南石皮弄的小巷路过。
16年前,在这小巷的尽头,5位来自台湾、苏州和美国,藏古董、做IT、工国画的大叔,花200万元,用700吨太湖石,合伙在这里建了个500平的院子。
他们不谈终南山,却成为大隐于市的代名。
每一个中国人,都至少读过一首陶渊明的田园诗,都会被那种悠闲雅致的生活打动。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就如同国画泼墨写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田园逸兴。
很遗憾,他活在农耕社会,只能睁惺忪睡眼,看牧童黄牛,饮山村黄酒,做田园诗人;如果活在工业时代呢?千古文人园林梦,雅致的园林生活对于文人来说,是融入血液中不可抹去的记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不仅文人心中理想的诗意栖居地已经毁灭殆尽,就连文人骨子里那点精致典雅,都已经被抽丝剥茧。
叶放的南石皮记,是一座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怡的都市园林,这座融合生活与艺术的园林,是主人人生最大手笔的水墨画。
生活于此的当代造园者,不仅在都市中找到诗意的栖居地,更试图通过复活雅集,让当代文人生活重新“俱怀逸兴壮思飞”。
要了解叶放身上的逸兴和情怀,要上朔到他前十代高祖,清乾隆时的状元毕沅。
史学家知道毕沅,是因为他朝廷重臣的身份,官至陕西巡抚,曾任两广总督;文人们知道毕沅,是因为学问大家,在史学、金石、地理、文学方面皆有很高造诣:编《续资治通鉴》,做《传经表》、《经典辨正》、传《灵岩山人诗文集》;而毕家人记住毕沅只因为他的文人雅兴:喜文人雅玩,是《姑苏繁华图》的最后一位个人藏家;喜园林生活,筑“灵岩山馆”成后世名胜……毕沅死后毕家被抄家,毕家家道中落,但毕家人生活的那份雅致却被发扬光大:叶放外曾祖父毕治策仅得一亩地却用来筑毕园,叶放仅得一栋联排别墅的一间却建成南石皮记。
到母亲这一辈时,毕家已经距毕沅时期状元之家的繁华相去甚远,但是文人世家的积淀,却让精致和典雅的生活渗入骨髓。
20世纪60年代,毕园被收公,但是毕家人还保持着人文士大夫雅致的生活。
儿时的叶放一直生活在毕园,叶放的审美取向、文人精神、艺术生涯,都是从毕园发韧。
叶放关于毕园的第一次记忆是在4岁时:那时的毕园,每到腊梅盛开时,家人就会聚在一起玩折梅游戏。
长辈们把折梅、插花的门道告诉表兄弟们,大家就开始了折梅比赛。
那时叶放年纪还小,剪刀都拿不稳,还够不上梅稍,就把要折那枝梅、如何折比划给父亲看。
表兄弟折好的梅枝一字排开,叔伯们逐个评分,评分最高者为花魁,只有得花魁才有机会,把自己的梅枝插上二楼外祖父房间的青瓷梅瓶中。
那一年,独中花魁的叶放欣喜地爬上毕园二楼。
当他推开外祖父的房门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阳光破木窗而入,木窗上的窗花投影在地板上,烙上形成了一幅精美的水墨画。
当叶放把梅花插进祖传的,“闲云野鹤图”前的青花梅瓶中时,整个房间立刻花香四溢。
整个“水墨画”和“闲云野鹤图”,也变得活色生香。
“这是我对水墨画的第一印象,它对我投身国画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叶放一直把这个场景,看做是自己艺术创作的起点。
地板上的投影吸引着叶放推开窗,叶放看到了更震惊的一幕:透过窗户,他看到邻居家层层叠叠的园林景观。
此时,叶放第一次对园林有了概念。
▲叶放现代水墨画“后来,我刚开始绘画时,就开始画4岁时看到的园林俯瞰图,一直到现在,俯瞰是我绘画用得最多的形式。
”在叶放看来,园林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自己在毕园只呆了几年,但是毕园却实现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启蒙。
那时还是四五岁时,年少的叶放被“鸡鸭鱼肉”的叫唤声惊醒,下床寻食。
推开门,看到宅院中的围墙上闪烁的人影,肚中就忘记了饥渴。
原来叶放在睡梦中听到“鸡鸭鱼肉”声,是昆曲“咿咿呀呀”的水磨腔,而围墙上闪烁的人影就是昆曲演员的水袖罗裙——日后叶放自己开始复兴园林,还特地在自己的南石皮记中搭建了戏台。
“看到演员们在园林中唱昆曲,我就想到了儿时,寻着‘鸡鸭鱼肉’而邂逅昆曲的场景”。
20世纪60年代末毕园被拆除,叶放结束了“住在园林”的生活。
虽然和毕园只有几年的接触,但是毕园那种园林生活的乐趣,已经烙印在叶放脑海中,成为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印记。
于是重现园林生活,就成为了叶放今后的艺术创作的目标。
那个特殊的年代,叶放出生的毕园先是被收公,“毕园变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宿舍,闲静清幽终于被人丁兴旺所取代。
那拜揖白乐天与《太湖石记》的湖峰下,排起了马桶阵,对名贤高士的“高山仰止”,变成了对民生现实的关怀体味。
诠释沈三白与《浮生六记》,周敦颐与《爱莲说》的荷塘里搭起了元件厂,蝉噪蛙鼓变成了机声隆隆。
解读王羲之与《兰亭序》、王实甫与《西厢记》及沈石田与《东庄图》的水月平台上,也架起了小厨房,焚香拜月变成了燃煤维生,抚琴唱曲、吟词伴乐,也变成了锅碗瓢盆、爆炒煎炸。
那棵百年金桂也被钉满晾衣铁架,拽拉扯挂,不久便香消玉殒了。
”最终,毕园最拆除,这给叶放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痛。
20世纪60年代末毕园被拆除,叶放结束了“住在园林”的生活。
虽然和毕园只有几年的接触,但是毕园那种园林生活的乐趣,已经烙印在叶放脑海中,成为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印记。
于是重现园林生活,就成为了叶放今后的艺术创作的目标。
但是,叶放和园林的缘分未断:上大学时,考进了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校在拙政园内,他终于又可以在园林自由进出,“花后树下乐山房,一壶香茗,数册闲文”在拙政园求学的3年,叶放经常误认为自己回到了清朝,变成毕沅,学在灵岩山馆;工作后,叶放依然和园林亲密接触,工作的苏州国画院,是晚清时期一个知府的园子,叫“听枫园”。
他的办公室,就在那园子的西厢,“窗前楼上乐水轩,几枝湖笔,一刀徽宣”。
在园林中画园林,叶放经常误认为自己回到了民国时,变成毕治策,“误把听枫做毕园”。
出生在园林(毕园),读书在园林(拙政园),工作在园林(听枫园)的独特经历,让园林成为叶放独特的情怀。
自然而然,园林就成了叶放创作的灵感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福州南公园太湖石采购花800万 只报价480万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