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草纹是一种花纹。
日、韩两国俗称卷草纹,它是"S"形波状曲线排列的一种花纹,多数刻画的是一种青草,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在中国则俗称为蕃莲纹或西蕃莲。
卷草纹最早出现于近东之叙利亚,为对于中亚地区普遍生长之一种蔓藤植物之描绘。
南北朝时代,此种莲花卷草纹饰,随佛法经南、北丝路及海路传入我国。
因其来自外邦,称为蕃莲纹。
后来与我国固有之四季花纹饰相融合,而大盛于唐代。
唐代日人西来中国,东归之后,以此种花纹乃习自于唐代,因名之为唐草纹。
至于西蕃莲,原名Passigora Caerulea,常绿缠绕植物,叶深裂如掌。
夏日开花,瓣轮生,蕊可转动,故又名转心莲。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
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
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
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
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
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
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