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礼乐 礼乐发源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中的仪式(礼)和音乐歌舞(乐)。
周礼的范围已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西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
即通过礼制来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以有效地维护奴隶社会秩序。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乐不仅在贵族生活中融为一体,礼、乐的教育作用也是相互配合的。
礼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
2.射御 西周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重视武力建设,反映在教育上是加强射、御之教。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
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书、数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汉字发展到西周,已经相当成熟。
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时就已经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六个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
数在西周并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
二、诗经“六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统称六艺。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共160篇。
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分别为31篇、4篇、5篇。
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
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三、中国古代婚嫁习俗“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后,便托媒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若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已。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想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婚姻是中国古代人生的大事,需占卜方可.即所谓“纳吉”。
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次决定性因素。
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
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托媒妁送到女方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相配。
若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
纳征:“征”有“成”的意思。
即纳吉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是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未先提条件的。
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
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
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
纳征之后,双方便要订立婚约。
婚约一旦订立,男家便可择日成亲了。
请期:俗称“择日”,即男家要请“先生”择选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告知女方。
有一定仪式。
亲迎:即为正式举行婚礼。
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更多天津社区工作者考试信息请加群64416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