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在面试的时候,HR 突然来了句:你只值 7K。
朋友后面和我说了这个事。
我想如果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回答或者反驳。
不知道大家会怎么回答或者反驳?一、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呵呵了,恭喜你中套。
公司的HR,资本家的代言人,所要做的就是要用更低的成本招到更高级的人才,这无可厚非,只不过有的公司成本实在太省(kou),套路实在是太深(huai)。
我们这里分析一下,HR的套路一系列:1、让你请假来面试,一轮、二轮、三轮的搞,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变成了你的“沉没成本”;2、让你提供目前或者上家公司的薪资单、上司的联系方式等让你被动的资料;3、面试的时候问你缺点是什么、在职还是离职状态?为什么想换工作?甚至有没有本地户口等刁钻的问题来找你的弱点、并以此总结出“你有缺点”“你专业不符合”“你行业经验不符合”“你学历不高”“你跳槽太多”……挑你的刺,等到谈工资前可以抛出来目的只有一个,靠降维打击来削弱你的自信心,造成你心理上自我否定,感觉除了这家公司出去都没有人要你了,最终促成你在他们公司低就。
HR的套路二系列:1、工资一开始避而不谈,反而通过面试来打探你目前的薪资,以期待你平薪跳槽。
如果知道你在原单位待不下去,他绝不会放过再压低你工资的机会。
有的HR甚至会主动创造让你待不下去的条件,这招更损,就是谈工资发offer前,以做背调的名义打电话给你现在的公司,弄得满城风雨。
试问原单位你还待得下去,还不快到我碗里来?2、通过以上操作,方方面面把你“调查”或者可以说“安排”得明明白白,最后祭出取你狗命的一击:“只有7K”。
之前邀请你的时候还“温情脉脉”,你的谈判对手HR,现在彻底变脸,将你置于尴尬、被动的地位,“要么接受这个条件,要么放弃”。
到这一步的时候,你真是左右为难。
不想贱卖自己又不能不考虑到之前为这个职位的各种付出,沉没成本拖住了你。
当前上司的联系方式在人家手上等不利因素也在影响着你,或者有可能你根本回不去原单位了,因为有小鞋在等你如果你接受,他可就成功的忽悠到了你,你不接受,他还会接着忽悠下一个,反正市场上求职者有的是。
告诉你,这早就是他们算计好了的。
纵使你是天大的英雄、再牛逼的能耐,遭遇到这一系列套路也不得不嗟叹:君为刀俎,我为鱼肉啊……“你只值7K”如果真是HR的原话,试问此时谁能不“火从心上起,怒向胆边生”,心中千万匹神兽奔腾呢?你还问我如何回应?大喊一声:士可杀不可辱,是可忍孰不可忍!掀桌子走人或者,直接崩溃,我哭给你看!壮士/美女且慢!这时候,无论你是哪种情绪,你都不好发作,毕竟诉诸于情绪,你就更加的输了稳住,先别慌。
到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敌人让你乱,你偏要静。
先沉住气,冷静分析再做抉择。
明确自己这次跳槽你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换行业、职位晋级、还是涨薪?要知道加薪、晋级和换行这三者最多一次能够实现两项。
晋级、换行可以作为涨薪的替代,但根据题主的问题,应该是想实现加薪这一项。
所以你应该在找工作之前就有一个保底的心理价位,如果7K是低于这个价位,而且没有其他综合补助的情况下,那么大可不必纠结,沉没成本沉没就沉没了,大不了当做教训,犯不着逼自己就范。
输人不输阵,保持起码的涵养,你应该微笑的回应HR:“对不起,贵公司给出的薪资,我要慎重的考虑一下。
”最后,潇洒转身出门,拉黑他们。
二、就这样结束了?当然不会,这有违我提供干货的宗旨啊。
被HR这样一通安排,谁都想下次扳回来吧。
(前方预警,干货密集)要想不入同样的套,吃同样的亏,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带你反套路,教你谈工资。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die1、知己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真实市场价值是多少?首先定大范围:a、找8-10个同龄在同一个城市的同学,问问他们的工资,然后将工资平均值算出来,就差不多是你应该达到的工资。
比如他们的工资平均值是5千,那么你最好要高于5千,这是下限。
对于上限,你就算再出色,很大可能也无法超过1万,这个是基本认知。
b、打开各大招聘网站,智联、前程、猎聘等,进去搜索你的职位。
比如填入“产品经理”,城市“深圳”,工作年限“3-5年”,你会找到很多结果。
然后可以自己做个统计分析表格,根据不同公司的性质——国企、外资、合资、民营等,分别用表格记录工资数据,最后总结出不同性质、不同大小公司对应的工资范围,你甚至还可以将他们依照工资高低来排序。
要注意,招聘网站上放的很多职位工资是虚高的——不虚高怕没有人投啊,所以这个结果供你参考,针对你的职位进行企业归类、排序和定大的工资范围是没有问题的。
c、利用网络搜索看看有没有你所在行业和职位的薪酬报告,网上虽有很多资料,但是鱼龙混杂。
最好看看某宝上有没有你要的资料,花点小钱,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和垃圾数据。
更加精确的方法:d、利用自己的同行朋友做比较。
多参加同行论坛、会议、短期培训和聚餐,跟同行一起聊天时,可以互相了解一下工资状况。
这是较为准确的掌握自己职位薪资范围的方法,但是要注意有人过于“谦虚”或者“夸大”自己的工资,要多方面收集。
e、去结识猎头和HR朋友。
对于人力资源的从业者,他们掌握的资料绝对是最准确的。
特别是猎头,掌握着诸多行业职位的薪资报告,一旦有机会和打交道,不要吝啬,花上一顿饭的钱和时间深入的交流下,你会得到更多。
如果没有认识的猎头,认识做HR的朋友也是不错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人脉,帮你分析出你的价值。
2、知彼要知道你的目标职位,或者给你打电话邀约面试的对应职位能给多少钱?公司基本情况如何?a、可以全网查询,或招聘网站查询该公司对应职位的工资范围。
鉴于有虚高可能,也要参考看准网、职友集等工资披露和公司评价网站。
对于公司的好坏的评论,要有鉴别能力,有些好评是HR刷上去的,但有些差评也是个别员工在泄私愤。
b、询问你的猎头或者HR朋友是否有该公司对应职位的薪资信息,公司基本状况如何?没有该公司,有同行业直接竞争对手同职位的薪资信息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大众和丰田,华为和中兴,电信、联通和移动等。
c、通过你的人脉打听工资和企业状况,比如linked in,说不定你的朋友里面有他们的前/现员工,甚至你的未来上司都有可能。
当然真有这样的目标企业现员工就别问工资了。
3、实际操作套路清楚了,薪资做到知己知彼了,具体怎么操作呢?下面就是实操环节了。
a、简历中列出目前薪资(即使你在离职状态也要写上“目前薪资”,下面会讲为什么)。
这个数字写多少呢?要注意这里不单单是你目前公司名义上的月工资,而是公司所有的福利折算,包括商业保险、饭补、出差补助、学费报销等,哪怕是公司的免费下午茶和年终抽中的奖都计算在内,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所有一年内能拿到的福利汇总折算成总额,然后除以12就是你应该填写的月收入,记得要含税。
这样计算出来比你原来单位合同上的月薪要高出15-20%。
当然如果目前的工资比市场行情低,按照此方法拔上去的数字都不让你满意的话,那就不要列出了。
面试到最后再报期望工资,中途用“我希望面试最后阶段再讨论薪资”划水而过,全程打死不说目前工资。
跟自己公司HR搞好关系,让他做工资证明的时候也好把所有能加的加上去——你可以借口买房来开工资证明试探下最高能写多少,到真的离职时,能显示在证明上的金额你就有数了。
期望薪资不要写具体数字,写一个宽一点的范围,或者只写下限,比如>XXXX。
即使同一行业,苹果公司和XX公司工资差距也是巨大的,写具体数字还怎么看人下菜碟呢?事实上关于期望薪资的准确信息,谁先透露,谁就会被动。
b、HR来电话,要提醒他是否看到自己简历上目前或者期望工资,暗示HR,不能满足的话你很难接受。
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电话结束后,根据以上知彼原则,再查询下该公司对应职位的薪资范围是否符合你要求,以免HR忽悠。
如果HR闪烁其辞,说“先面试才能决定”,那你要小心了。
所有职位都有预算范围,如果你的要求超过预算了,他不会给你电话的。
他这样说的目的在于为了在预算范围内尽量压价来试探你,如你同意“先面试再谈工资”,就说明:你手上机会不多==>重视他们公司的机会==>不会死守目前工资底线==>有很大可能接受降薪。
大概率会重演上面的悲剧。
看见没?跟HR说话,步步惊心,比电视剧还惊险。
和HR的谈判博弈,从他给你第一个电话就开始了。
所以,前面知己知彼的案头工作要多做,把对方信息掌握的越多越好,自己信息透露的越少、暴露的越晚越好,这样才能占据主动。
在他明明白白安排你前,尽量把他研究个明明白白。
什么?你觉得开始就谈工资难为情、伤面子,HR不问你也就不说?HR正希望这样,活该你被忽悠。
先提出工资要的就是“锚定效应”,是防止HR套路你的反套路,所谓“勿谓言之不预也”,就是这个道理。
堵住他套路你的途径,让他进入你引导的阳光、公平的程序。
也有例外的情况就是,如果是目前薪资低估,而没有将其写在简历上的同学,能找到新的工作机会脱离苦海,请珍惜,HR来电直接先答应面试。
然后查询该公司情况和薪资范围,再决定去不去面试和如何报期望薪资。
c、找工作最好是骑驴找马,在职状态找工作,这样你有充分的回旋余地。
利用年假、病假、事假和例假——有的公司每个月会有一天给女员工 ,慢慢挑选合适的公司和职位。
这叫做“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毛主席不会骗我们劳动人民的。
即使你已经离职,你也可申请在你原来公司多交几个月的社保,费用你出,保持“在职状态”。
为什么这样操作?还有,上文中为什么离职情况下,还要写“目前薪资”?下面来解释本质上,我们会普遍认为别人不要的不是好东西。
没有人愿意要别的公司不要的人,只有从别的单位挖来的才是人才,所以在职人员在筛选简历时更受HR青睐。
你要说这不科学,呵呵,的确这就不是科学,但这是人性。
这同时也避免了,不良HR利用你离职状态跟你拼消耗,压你价,因为他知道你耗不起啊!兵者,诡道也,故不能而示之能,《孙子兵法》你得懂。
d、最后要说的就是面试环节了。
谈工资,除了开始你要告知HR你的目前或者期望薪资以外,也就是在面试最后阶段会谈了。
你看,刚好一头一尾。
但实际以上环节所讲的,面试前的一些准备和反套路方法,也是跟工资密切相关的,稍有不慎你就会被动。
这个道理延伸开来,面试的功夫其实也在面试前,准备的越充分,你发挥就越好。
你的未来上司只关注你能不能干活,稳定性如何,薪资在预算范围内即可。
关心你工资多少的还是资本家和他的代言人HR,如上文所述,他会在面试环节挑你的刺,你需要注意平时多收集HR可能抛出来的,打击你信心的各种问题的合理回答,结合自己的情况准备好就OK了。
这样的问题网上不要太多,搜索面试100问,搜索知乎里面也有不少精彩答案。
限于篇幅,我这里不多做介绍了,但是以后有类似专题再放出。
HR和部门领导面试都通过,HR会最后来跟你谈(kan)工资。
他手上的资料是你目前的工资,公司对这个职位的预算,你的面试表现,你竞争对手的情况和所要求的工资;你手上的资料是,根据你知己知彼的调查分析得出的该公司职位工资大致区间,你自己期望的工资区间和你的面试表现。
如果你有报出目前工资,那么这对双方是已知的,会作为谈判工资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上文让你尽量“做大”它的目的;你的面试表现是公开的,面试整个过程和结果大家心照不宣,即使有分歧,也不大。
总之,你记住只要是部门领导面试完后,HR再来跟谈工资的,说明你是最后入围的那几个人,或者只有你一个人。
所以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的你,这时候应该是成竹在胸了——将你“做大”的目前工资,根据你对该公司该职位薪资范围的调查结果和你的面试表现,适当上浮,作为你的期望工资。
有人说一般上浮30—50%,这个是统计数据平均得出,下限是差不多,但事实证明上限在不同行业往往有奇迹,到80%甚至翻一倍的都有,这就是为什么让你调查,一切以调查结果为依据。
前面说过,谁先说出期望工资的具体数字,谁吃亏。
所以要在心中准备好你期望薪资区间,决不能是一个具体数字。
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区间谈判法:最高是你最满意的薪资,数字等于或稍高于你调查得出的该公司职位工资结果的最高值中间的数字,还是基于调查结果,是该公司职位薪资范围的中间值,并根据你的年龄和经验适当调整最低是你的底线薪资,将你目前薪资提高30%,低于这个数视为不可接受。
当HR会问你期望的薪资是多少时,将上面的中间数字和最高数字作为区间报出去即可,这个区间工资是覆盖你“市场价匹配”和“令你心满意足”结果的的。
基于完善的调查准备,你的这一区间“报价”有很大可能是和该职位的预算是重合的。
你要留意HR听到这一报价的反应,并等待他给你最后一个确切的工资数字。
这个数字可能会是在面试当场或者是过几天后通知你,如果HR给出的工资数字是落在这个区间内的,那么恭喜你,你成功的实现了你的目标,得到了合理的工资。
这里补充插入一点, 1)、当场回复你,很可能你没有竞争对手;2)、过几天回复,很可能你的竞争对手落选,或者掉到你后面了。
当然再充足的准备也有例外情况,如果HR最后给你的薪资数字低于你提供的区间。
这个时候,你也别气馁,看看该工资在不在你底线:提升30%以上,如果是的话你应该再问一个问题:“请问贵公司的薪资如何扣税,社保、公积金缴纳比例?除了每月固定薪资,还有哪些福利?”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说的你的“目前工资”计算方法,是全部的年收入带福利除以12,实际上是做大了月薪,只是对面的HR不知道而已。
他给你的工资就是你“目前工资”提升30%,虽说狠了点,但也达到你的保底目标了,为什么还要这样问?第一步,借此机会全面了解该公司的福利,既然已到达最低工资要求,多出来的都是赚到啊——重点看扣多少税,税后工资是多少,还有公积金缴存比例,个人和公司缴存都是可以提取的,从回答获取信息后要手机打开“税后工资计算器”查实;有没有年底双薪、年终奖比例、商业保险也要考察,多多益善。
当然你还可以视具体情况实施第二步,叫做“人生如戏”,假装这工资提升30%的方案和其他福利不令你满意,提出“工资能不能再涨点”,看看HR的反应。
能涨最好,要是不能涨也没有关系。
但别急着表态,可以回复“我回去考虑下”。
下来再冷静思考:这个机会是不是真的值得去?是不是还有其他机会?想好了再做答复也不迟。
当然,如果HR给你的工资提升低于30%,达不到你的最低要求,还差很多的话,直接拒绝就好了。
但也有可能刚刚好低于30%那么一点点,这个时候不要听HR忽悠说什么福利好、年终奖多、工资提升快等,没有办法放到劳动合同里去的承诺都是浮云,尽量争取在工资上做提升才是正解。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你在找工作和面试的全过程,可以说处处是坑,各种套路。
HR和资本家忽悠你早就有一整套系统严阵以待,专事请君入瓮。
你的克制手法就是要看清楚这些套路,积极寻找应对之法,在面试前做足功课和相应准备。
幸好资讯时代的信息已足够透明,能够让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坚决跟HR作斗争。